2021-4-10 | 建筑工程論文
1材料選擇的質量控制
1.1水
混凝土拌合用水在使用前,應與飲用水樣進行對比試驗,水泥凝結時間(包括初凝時間、終凝時間)差不得大于30min,3d和28d膠砂強度不得低于90%。設計年限為100年的結構混凝土、用鋼絲或經熱處理鋼筋的預應力混凝土,需嚴格控制氯離子的含量,分別不得大于500mg/L和350mg/L。拌合用水其他必要的性能指標檢測,須滿足JGJ63混凝土用水標準的要求。混凝土拌合用水要求相對比較干凈,不應有明顯漂浮的油脂和泡沫,不應有明顯的變色和變味。未經處理的海水嚴禁用于鋼筋混凝土和預應力混凝土。在無法獲得水源的情況下,海水可用于素混凝土,但不宜用于裝飾混凝土。
1.2砂
一般選擇砂中顆粒大小相互搭配合適的粗砂和中砂。顆粒相互搭配比例合適,則砂粒之間的空隙少;粗砂和中砂的總表面積較細砂小,需要包裹砂子表面的水泥漿少,可節約水泥。通常根據砂的顆粒級配和粗細程度,配制混凝土優先選用Ⅱ區砂。采用Ⅰ區砂時,應提高砂率,并保持足夠的水泥用量,以滿足混凝土的和易性要求;采用Ⅲ區砂時,應適當降低砂率,以保證混凝土的強度。配制泵送混凝土時,宜選用中砂。嚴格按JGJ52普通混凝土用砂、石質量及檢驗方法標準的有關規定進行氯離子等有害物質和性能指標檢測,依據檢測值進行質量控制。如鋼筋混凝土中氯離子有害物質的含量不能大于干砂質量的0.06%。
1.3石
混凝土用石應采用連續級配,當級配不滿足要求時,應采取可靠地改良措施,經試驗驗證能夠保證混凝土工程質量,方可使用。在滿足技術條件的情況下,石子的粒徑應盡量大一些,因為石子粒徑增大時,其比表面積減少,配制混凝土時,所需水泥量可減少。但在鋼筋混凝土工程中,石子的最大粒徑不得超過結構截面最小尺寸的1/4,同時不得大于鋼筋間最小凈距的3/4。對于混凝土實心板,可采用最大粒徑達1/3板厚,但最大不得超過40mm。對于泵送混凝土,碎石最大粒徑不大于輸送管徑的1/3,卵石的最大粒徑不大于輸送管徑的1/2.5。石中有害物質含量等其他指標檢測值應達到JGJ52普通混凝土用砂、石質量及檢驗方法標準要求。
1.4摻合料
目前,常用的混凝土摻合料主要是粉煤灰、硅灰和礦渣微粉,使用量最大、來源最廣的是粉煤灰。粉煤灰的技術要求,如堿含量、放射性、均勻性等應滿足GB1596用于水泥和混凝土中的粉煤灰中的有關規定;礦渣微粉的技術要求,如活性指數、流動度比、密度、比表面積、氧化鎂、三氧化硫、燒失量、氯離子指標值應滿足DB31/T35混凝土和砂漿用粒化高爐渣微粉中的有關規定;硅灰的技術指標,如固含量、總堿量、二氧化硅含量、氯含量、含水率、燒失量、需水量比、比表面積指標值等應滿足GB/T27690砂漿和混凝土用硅灰中的有關規定。
1.5外加劑
一般為水泥質量的5%及以下,以改善混凝土的技術性能。長距離運輸或是在炎熱的夏季,為了防止混凝土在運輸的過程中凝結,可加入緩凝劑;為了提高混凝土的早期強度,以利于后續工作的開展,可加入早強劑;在寒冷的天氣,為了防止混凝土被凍傷,可加入抗凍劑;在地下室等浸水工程中,為了增強混凝土的抗滲性能,可加入防水劑;在后澆帶部位,為了使后澆混凝土與原主體混凝土結合的更為緊密,可加入膨脹劑。
2攪拌過程的質量控制
預拌混凝土的稱料攪拌系統應采用計算機來自動控制,靜態計量允許誤差控制在±0.5%以內;水泥、礦物摻合料、水和外加劑動態計量控制在±1%以內,石子和砂子控制在±2%以內。攪拌前,試驗室工作人員應對水泥、砂、石等原材料按相關規定進行抽檢,符合規定后,根據生產任務單確定最佳配合比,將此配合比單下發給攪拌機操作人員,據此嚴格執行。
3運輸過程的質量控制
混凝土運輸是攪拌站與施工現場之間,根據施工場地、施工構件(部位)、所需數量和運輸距離等制定混凝土運輸方案,確保在混凝土初凝前澆筑完畢,避免產生分層離析、坍落度損失等現象。炎熱的夏天,應采取防曬措施;寒冷的冬天,應采取防凍措施。以避免混凝土原設計的配合比被改變。在城市施工,若混凝土攪拌站離澆筑點距離比較遠,為保證澆筑的連續性,選擇運輸工具、運輸路線時,還需考慮堵車因素,澆筑時間盡量安排在非上下班高峰期。若選在夜間,應考慮噪聲污染的防治措施和施工現場的照明等。
4澆筑過程的質量控制
混凝土施工過程質量的控制主要從“人員的配備、機械設備的配備、混凝土的控制、施工方案的督促落實”4個方面進行。1)人員的配備。主要指施工單位項目部管理人員的到位情況和施工班組作業人員的技術熟練情況。項目班子,特別是項目經理、施工員、質檢員須到位,以確保施工現場管理有效開展;施工班組作業人員技術需熟練,要有責任心。2)機械設備配備。主要是混凝土泵送設備、振搗設備性能良好,同時有備用設備;使用前,需檢查設備供電線路,確保其安全、正常運行。3)混凝土的控制。檢驗預拌混凝土澆筑時的坍落度,檢查有沒有離析現象,同時還應按規定取樣,制作標養試塊和同條件試塊,以備實驗室強度檢驗。4)施工方案的督促落實。施工單位項目部應編制混凝土澆筑方案,按方案對相關人員進行技術交底,同時要檢查方案的落實情況,發現問題,及時督促整改或提出新的解決方案,經批準后執行。對于柱、墻、梁、板一體澆筑的剪力墻結構,應在柱、墻底部先澆5cm~10cm混凝土結合漿,還必須控制:a.混凝土垂直的傾落高度不超過2m,板不超過1m,否則應采用斜槽等設備,以防止混凝土在下落過程中離析;b.必要時豎向結構可分段澆筑,柱的分段高度一般不大于3.5m,墻的分段高度一般不大于3m;c.嚴格控制混凝土的澆筑厚度,一般不超過振動器作用部分的1.25倍;d.使用插入式振搗器應快插慢拔,插點要均勻排列,逐點移動,順序進行,不得遺漏;e.柱、墻澆筑完成后應停歇1h~5h,待已澆混凝土沉穩后,再澆筑梁、板,一般是先梁后板;f.對于板,澆筑時應用平板振搗器進行振搗,在終凝前進行表面人工收光,以防止板面裂縫;g.對于鋼筋密集區域,采用片式、針式振搗器,并輔以人工振搗,如從模板外側輕敲等,并適當提高混凝土的坍落度。
5養護過程的質量控制
混凝土養護一般是溫度、濕度和齡期的控制。柱、剪力墻豎向構件的養護。一般情況下,混凝土帶模養護期間,應采取帶模包裹、澆水、噴淋灑水等措施進行保濕養護,為了保證順利拆模,可在混凝土澆筑24h~48h后略微松開模板。拆模后,采取澆水或覆蓋灑水等措施進行保濕養護;也可在混凝土表面處于潮濕狀態時,迅速用塑料布包裹,保證接縫處搭接充分,內表面應具有凝結水珠,在構件的上部和底部將塑料布用沙袋等固定,以使塑料布不被風刮起。冬季施工期間,應采取塑料布外裹棉氈、麻布、草簾等保溫措施,必要時可在混凝土中加入防凍劑,在作業處生火爐,將施工區域周圍用不透風的塑料布圍擋,繼續保溫、保濕至規定齡期。梁、板的養護。一般情況下,混凝土養護期間,在其表面覆蓋塑料布,塑料布搭接充分,保證塑料布內有凝結的露珠,塑料布周圍及中間采取可靠的固定措施,如沙袋等;板、梁底模板在混凝土強度未達到GB50204混凝土結構工程施工質量驗收規范的有關規定前,不可拆除。冬季施工期間,在塑料布外裹棉氈、麻布、草簾等;在梁板底生火爐,但應距其有一定的距離,防止局部溫度過高,引起混凝土收縮裂縫或將模板點燃、變形,必要時可在混凝土中加入防凍劑;將施工區域周圍用不透風的塑料布圍擋等措施,繼續保溫、保濕至規定齡期。
6結語
混凝土的質量控制,不僅僅發生在澆筑過程,還包括原材料的選擇、拌合、運輸以及養護,抓好各過程的質量控制,才能確保混凝土工程的質量。
作者:甄東海 單位:甘肅省農業科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