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10 | 教育相關
一、人文社會科學與自然科學的相互滲透、人文教育與科學教育的交叉融合是科學、技術和社會發展的要求和必然結果
人類早期的科學發展主要是人文,隨著生產技術的進步,自然科學逐步發展,不斷推動社會生產力的提高??茖W和人文,從人類文明的黎明時期開始,本來就是結合在一起的,在人類歷史的漫長道路上,兩者始終是相依的伴侶,這是因為自然界和人類社會本身就是和諧統一的整體。它們之間的分離傾向只是近數百年來的事,這種分離隨著科技的發展越演越烈。近代文化發展的不平衡,主要表現就是科學與人文的分離,前期是人文高于科學,之后一個較長時期則是科學高于人文,在此進程中逐漸出現了重理輕文的觀念。在科學技術突飛猛進的同時,人文社會科學的發展顯得相對遲緩。經過長期人文與科學分離、學科日益分化的歷程以后,又重新出現了學科綜合化、科學與人文結合的趨勢。
今天,科學與人文的重新結合,不是簡單的此消彼長,也不是簡單地回歸過去,而是兩者在更高層次上的交融滲透,這種交融將產生和發展出一種未來的新科學。教育無疑是科學與人文綜合的先導,教育體系、教育內容、教育方法上文理融合的趨勢,隨著知識經濟、信息社會的來臨正方興未艾。在學校的學科結構和學生知識結構上,普遍重視文理學科綜合;在課程內容上,不僅是簡單的理工科增加人文課程、文科增加科技課程,而是已經出現許多文理交融滲透的新型課程和學科。如生態環境、人工智能、電子商務、基因等新興科學技術發展就體現了多學科特別是人文社會科學與自然科學的相互結合?,F代醫學從生理模式走向生理、心理、社會模式。日本出現了社會理工學等新型學科,牛津開出了復合課程“科學與經濟學”,美國推出了T-MBA(高科技MBA)。這些例子使我們明顯地感到人文社會科學與自然科學的相互支持和相互協調,已經成為教育綜合化發展的一個重要標志,它是科學發展到一個更高階段的標志。自覺地認識這樣一個發展趨勢,創造條件,更新觀念,推動人文學科與自然科學互相滲透,努力使人文教育與科學教育交叉融合,是我們科學教育工作者順應潮流、在更高的水平上發展科學技術教育的重大歷史責任。
要看到科學技術(指自然科學)是一把雙刃劍,科學技術成果可以造福于人類,也可以拿來危害人民。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戰爭的發動者使用現代科學技術制造出大量的殺傷武器,造成了人類歷史上的一場大災難。網絡技術的發展給世界政治、經濟、社會發展帶來了重大的影響,產生了巨大效益,但是一些腐朽的文化,在網上的傳播也給人類帶來了創傷。克隆技術發展標志著科學的巨大進步,但是“克隆人”的提出對社會倫理、家庭倫理提出了重大挑戰,需要人文與科學的相互支持和協調,才能使這項技術不致于給人類造成災難。所以自然科學、技術的發展亟需與人文社會科學緊密合作,相互協調,使科學技術沿著健康的道路發展,造福于人類。
人文社會科學在自然科學與技術迅速發展的今天,其研究的問題,研究的方法、手段,以及它的作用,正在發生重大的變化,離開自然科學技術的發展,人文社會科學的進展就舉步維艱。
人類社會已經步入一個高度綜合化的新時代。人文教育、科學教育的融合已經成為歷史的必然,即科學和教育發展的必然。
二、人文教育與科學教育分離是我國教育思想、教育實踐中的一個頑癥,要下大力氣來更新觀念,改變這種狀況
長期以來,我國中學文理分科,大學文、理、工分校,學??祁悊我?加上我國科技發展相對落后,所以人文科學與自然科學結合,人文教育與科學教育的融合從理論到實踐都顯得遲緩。特別是當教育目的只限于“尋求知識”,尚未提高到增強人的綜合素質時,更容易使人文與科學教育隔離,所以人文教育與科學教育分離是我國教育思想和教育實踐上的一個頑癥。這樣的教育方式培養出來的學生知識面窄,素質不高。中學文理分科長期存在使學生偏科,不僅知識面上有所偏頗,更重要的是從小就接受了文理分家的思想,打上了人文教育與科學教育分割的烙印。有些從事基礎教育工作的同志認為中學應該使學生有特長,所以文理分科就是為了培養學生的特長。我個人認為中學首先是為了學生打好基礎,同時也應該發揮其個性使其有特長,但是用文理來分特長并且用文理分班、高考文理分科來導向學生的學習不符合教育規律,不利于學生全面成長,也不利于高素質人才的培養。我們很高興地看到,目前高考的改革,特別是高考科目和內容的改革,正促使中學的課程改革朝著文理不再分班的方向進行。高中不再文理分科對培養人才特別是對我國培養高層次高素質人才是一個有力的措施。
我國科學技術發展相對落后,也是導致科學與人文長期分離的一個重要因素。在世界科學技術迅速發展的最近一個世紀中,由于種種歷史原因,我國的科學技術在相當長一個時期處于相對落后狀態,學科交叉綜合的趨勢與世界潮流相比滯后一個時期,人文與科學分離的矛盾并不突出,重理輕文的觀念比較根深蒂固。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我國社會與經濟發展逐步融入世界潮流,科學技術的發展日新月異,綜合化趨勢在社會、經濟、科技、教育各個領域日益凸顯出來,人文教育與科學教育分離導致的教育偏頗,也自然受到人們更多的關注,解決這一矛盾的呼聲必然日益高漲。
自1952年院系調整以后,我國大學基本上都是按科類設置院校,文、理、工分校,特別是行業辦學,科類更加單一,行業性過強。一些單科性院校培養出來的學生,知識面偏窄,專業意識強,更難談到人文教育與科學教育的融合。認識到這一點,我國教育行政部門在國務院直接領導下進行了大規模的管理體制改革,提出有條件的學校要使學科更加綜合些,進行了合并與組合,特別是把一部分醫科院校等單科院校進行了合并,組建了一部分學科更加綜合的大學。另外,把行業辦的學校進行調整,實行中央與地方共建,以地方管理為主,并且進行學科調整,突破了原來行業辦學的框框,適應地方需要擴大自己的學科范圍。管理體制的改革和學校結構的調整,為我國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奠定了基礎,也為人文教育和科學教育的融合創造了條件。在此基礎上,不少院校積極開展教學改革,推進“理工結合,文理滲透”,加強文化素質教育的課程建設,在人文教育與科學教育的結合上,做了許多工作,取得了不少的成績,但有效的人文與科學融合的教育體系還遠未形成,需要我們進行長期的努力。
三、推進人文教育和科學教育的融合,是實施素質教育、培養創新人才和取得原創性科研成果的關鍵性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