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10 | 教育相關
1.素質教育、創新教育與創業教育三者都是順應時代要求而產生的,它們在宏觀價值追求上都具有一致性
(1)主體的同一性。
素質教育要求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讓學生主動地學習,生動活潑地發展。來到學校為什么?成人、成才;到了學校做什么?求識、求技;將來離校做什么?立業、創業的三個什么,告訴我們,應在尊重學生主體性,重視學生情感體驗和社會實踐環節,以人為本是教育發展的出發點,學校不論開設什么專業,也都應以人為本,重視人的基本素質的提高,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業能力,重視開發思維,啟迪智慧,形成健康的心理和完整的人格,在學會專業的同時,還要學會求知、做人、生存和與人共處。二者的主體是高度同一的,一切為了學生、為了學生的一切,應該成為學校至高無上的辦學信念。
(2)目標的同向性。
教育終極目標不僅僅是培養就業者,還要培養更多有創造力的創業者。正如江澤民總書記在第三次全國教育工作會議上強調指出的:要幫助受教育者培養創業意識和創業能力。通過教育部門的努力,培養出越來越多的不同行業創業者,就可以為社會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對維護社會穩定和繁榮各項事業就會發揮重大的作用。可見,培養創業者是高等學校實施素質教育的應有之義,有效地培養未來人才的創業能力,也是我國順應時代要求和世界競爭、發展趨勢的必然選擇。從某種意義上說,創業能力強弱,反映了一個人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強弱,而這恰恰是實施素質教育的重點。因此說創業教育與素質教育在人才培養的目標上是高度一致的。
(3)功能同效性。
創業教育的著眼點,是為了使教育更好地適應社會、經濟、文化發展的現實狀況,徹底改變教育脫離時代、社會、生活的弊端,使教育更加貼近現實,更加貼近人生,使人的生活質量更高,人生更加完美。創業教育落腳點是社會實踐性,創業教育的基本內容決定了創業教育除了要使受教育者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質和個性特征以外,還要使之具有較強的實際工作能力和動手操作能力,使之成為未來社會的強者和創造者。從這個意義上說,創業教育的功能就是培養人的終身發展能力,使其學會學習、學會做事、學會合作、學會生存,這些功能與素質教育所突出的提高國民綜合素質,起到了異曲同工的作用。
2.素質教育、創新教育與創業教育在具體的培養要求和培養途徑等方面卻各有差異
(1)從國家關于人才培養的具體要求上來看,素質教育本身就蘊含著創新教育,創新教育體現著素質教育的核心理念。創新教育是實施素質教育的一個關鍵突破口,是素質教育的進一步具體化和深化,是素質教育順應時代要求的更高層次的定位。
創業教育作為“第三本教育護照”,其目標指向則更為明確和具體,是創新教育的進一步延伸和實用化。
(2)從功能體現上來看,創新教育、創業教育不能替代素質教育,但從素質教育到創新教育再到創業教育,我們可以發現,大學為社會服務的使命感在增強,文化傳承到文化創新的轉變力度在加大,對開創性人才的培養在更加重視。
值得關注的是,創業教育不僅是一種理念,更是素質教育與創新教育走向實踐的載體。從實現途徑上來看,素質教育是一種新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觀念,而不是一門具體的學科課程或具體的方法,大學的素質教育是通過學校的各種活動實現的,是與專業教育協同進行并寓于專業教育之中的。大學的素質教育強調基礎性的知識和技能訓練,但是有著更高的起點和追求,它融合了人文與科學,體現了大學的學術性特點,為學生提供科學素養、人文素養所需的廣博而豐富的文化底蘊。創新教育作為一種理念,貫穿于學校教育教學活動的全過程,它需要具體的人才培養模式和實踐平臺得以實現。創業教育則有其獨特的課程內容體系,學科更多涉及的是應用學科,包括創業意識類、創業個性類、創業能力類、創業知識類;課程實現也有多種,如學科課程、活動課程、環境課程、創業實踐課程等。
素質教育與創業教育從實施途徑上來說,是學校、家庭、社會三方面相結合的系統工程。它們的主戰場是學校,主渠道在課堂。教育教學活動的實施載體是課程,學科課程、活動課程、環境課程和實習實踐課程都是實施素質教育和創業教育的重要途徑。從以上的分析比較來看,素質教育和創新、創業、創業教育關系密切。創業教育不但體現了素質教育的內涵,而且突出了教育創新和對學生實際能力的培養,二者的有機整合,有利于推動素質教育、創新教育向縱深發展。沒有良好的素質教育,便不可真正提高學生創業的整體素質;只有切實提高了受教育者的綜合素質,才能有高質量的創業行為;創業者具備的素質越完備,其創業成果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