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10 | 互聯網
2001年12月11日,中國正式加入世界貿易組織,成為其第143個成員國。時至今日,正好走過十年。在這十年時間里,中國互聯網產業(包括移動互聯網產業)獲得巨大發展。回顧入世十年來的歷程,中國互聯網產業的成長走出了一條有中國特色的道路。本文著重對中國互聯網產業十年來的變化做一梳理,回顧中國互聯網產業政策環境和部分互聯網行業發生的變遷。
一、互聯網產業政策環境變遷
中國承諾,自加入WTO時起,允許外資全面進入互聯網市場。隨后十年中相繼出臺、修訂了一些相關的法規政策,規范互聯網產業的投資融資范圍、互聯網產業內容管理等內容。
在互聯網產業的投資融資上,對于不關系國家文化安全、意識形態控制的領域,逐步放開,引導非國有資本的進入,形成充分競爭的氛圍。2001年12月11日,國務院頒布了《外商投資電信企業管理規定》。規定指出,外商投資電信企業可以經營基礎電信業務、增值電信業務,具體業務分類依照電信條例的規定執行。該規定于2008年9月重新修改向外界公布。其中重要一條便是將外商在華投資電信企業20億元的門檻降低至10億元。在引導非國有資本進入文化、傳媒產業方面,國務院也相繼出臺了一些意見和決定,支持和引導非國有資本的進入。2005年初,國務院下發的《關于鼓勵支持和引導個體私營等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若干意見》以及同年8月國務院公布的《關于非公有資本進入文化產業的若干決定》,對非公有資本可以進入的文化產業領域和禁止進入的領域進行了明確的規定。對于關乎文化主權和意識形態安全的領域,中國牢牢堅持國有資本絕對的控制地位,對于非國有資本的監管也更為嚴格細致。2005年7月6日,六部委聯合發出的《關于文化領域引進外資的若干意見的通知》指出,禁止外商投資設立和經營新聞機構、互聯網文化經營機構和互聯網上網服務營業場所,禁止外商投資利用信息網絡開展視聽節目服務、新聞網站和互聯網出版等業務。2007年11月,最新修訂版的《外商投資產業指導目錄》同樣顯示,禁止外商投資新聞網站、互聯網內容供應與服務經營業內容。這充分顯示出中國在互聯網業的開放上仍持有謹慎態度。總體而言,中國政府注重在互聯網產業中引入非國有資本,但是,在國內社會資本和外資上,堅持內外有別原則,一方面加大對民營經濟的支持力度,另一方面加強對外資進入文化及傳媒產業的監管,以維護我國的文化主權和意識形態安全。[1]
對于互聯網產業管理方面的一些薄弱之處,中國政府也注重通過立法、專項整治等形式予以加強,其中尤值一提的便是對于互聯網著作權的保護力度不斷提高。中國政府先后頒布了《互聯網著作權行政保護辦法》和《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對于互聯網著作權的范疇和執法行為的范圍等作了明確的規范,將有效保障網絡媒體內容資源所有人的合法權益,不斷凈化互聯網產業的發展環境。與此同時,中國政府有關部門還注重發起專項整治活動用于加強網絡知識產權保護、打擊互聯網侵權盜版行為和網絡不良信息傳播。例如:2010年2月面世的《關于辦理利用互聯網、移動通訊終端、聲訊臺制作、復制、出版、販賣、傳播淫穢電子信息刑事案件具體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二)》,明確了電信業務經營者、互聯網信息服務提供者、廣告主、廣告聯盟、第三方支付平臺,還有網站的建立者、管理者,在淫穢電子信息犯罪里所負的刑事責任,為互聯網業環境的長久整治搭建起了具有標志性意義的法治平臺。
縱觀中國入世十年的互聯網產業政策,呈現出明顯的“放”、“收”趨勢。對于互聯網產業的投資融資、非文化安全的領域展現出了前所未有的大開放尺度,而對于內容方面涉及保護本國文化、意識形態安全、歷史傳統等則對WTO相關規則進行保留,制定更為嚴密的法規政策,延續既有的行政管理模式。追究其內在動因:其一,中國互聯網市場在入世后向外資全面開放、允許外國服務商參與中國公共電信網及其服務的承諾促使法規政策要隨之進行調整。“一系列行政法規、部門規章都須按照平等、開放的原則逐步被補充、修改甚至廢止,一些原來設定的許可制度將被取消或以備案制度所替代,事先監管制度將逐步改為事先監管和事后監管并重的局面。”[2]其二,隨著時間的推移,互聯網產業的進一步發展,互聯網技術、內容與運營愈發融合的態勢與中國行政機關職能分離的態勢直接形成了明顯的矛盾。客觀上講,這對矛盾促成了互聯網產業政策法規體系的不斷調整與完善。其三,對于互聯網產業發展的認識上愈發深入。中國對傳媒領域實行嚴格的政府管制,不是因為西方經典管制理論中強調的起因“市場失效”,而是源自意識形態的需要和計劃經濟的慣性與本能。[3]
就中國互聯網產業政策的變化來看,這樣的傳媒政策一方面有利于資本引進,有利于體制創新,有利于互聯網產業的蓬勃發展;另一方面,也適應了傳統的管制觀念,將文化安全、意識形態的主動性仍牢牢把控在自己手上。
二、互聯網產業變遷管窺
入世十年來,在中國整體經濟狀況全面進步的背景下,借助互聯網產業政策的東風,我國的互聯網產業格局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本文選取具有代表性的幾個方面予以闡述,分別是:互聯網經濟已成為國民經濟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互聯網產業吸引了多元化的投資融資,成為資本市場的寵兒;中國的國字號網站群體在各種利好條件下,媒體功能不斷拓展,在市場競爭中也逐漸站穩腳跟;移動互聯網產業的發展也漸入佳境,將成為未來互聯網發展的重點。通過對這些方面的梳理和管窺,能對中國互聯網產業的十年巨變有一直觀的認識。
其一,互聯網產業投資多元化。入世以來,互聯網產業逐漸成為國內外投資的一大熱門。僅在2011年,據中國的投資咨詢機構投資中國(ChinaVenture)統計數據顯示,互聯網企業完成投資236起,相比2010年的124起增長了90.3%;投資總額38.92億美元,相比2010年的20.91億美元增長了62.3%;其中,電子商務成為投資主流。[4]
引進外資大致包括以下三種形式:一是互聯網企業本身由外資直接投資控制,如境外網站以中文版形式在中國落地或尋找代理人(雅虎中國、MSN中國、亞馬遜中國等);二是通過各種途徑運作互聯網企業在國外境外上市,如騰訊、慧聰在港交所上市融資,盛大、前程無憂在納斯達克上市;三是境外風險投資相中中國互聯網新媒體企業,提供風險投資。這在尚未上市的企業中極為普遍。近兩年來,借助風險投資在美上市的互聯網企業有十余家,包括土豆網、奇虎360等等。[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