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10 | 城市生態論文
中國瓷都景德鎮,這一贛東北中心城市,在鄱陽湖生態經濟區占有重要地位,除了以陶瓷享譽海內外,還是環鄱陽湖生態經濟區的航空產業基地和汽車及零部件生產基地。
隨著景德鎮的城市化和郊區化,大量企業遷往郊區和十大國有瓷廠的相繼關閉,造成市區工業的空洞化和人員的外流,在市區存在大量的棕色地帶,20世紀90年代國企改革,景德鎮大多數國有瓷廠由于連年虧損,都根據市場形勢進行了改制,結果這些企業大多關閉或者轉給私人承包,這些國有瓷廠的關閉導致在市中心存在不少的棕色地帶。而且這些瓷廠的長期存在,使得景德鎮市中心煙囪林立,嚴重污染了當地的空氣和水質。景德鎮另一家當地企業華意集團,這一曾經景德鎮市的當地電器巨頭,還是上市公司,然而也由于經營不善,其廠房也大量關閉,留下不少棕色地帶。樂平市(景德鎮下屬縣級市)的母親河樂安江由于其上流存在德興銅礦集團大量污水直接排入,導致此河流嚴重污染,并且嚴重污染河流兩岸耕地,兩岸居民飲水困難。樂平塔山工業園區由于大量醫藥、化工企業的入駐,更是加重了這一趨勢。因此景德鎮雖然城市不大,建市歷史不長,但是隨著工業的發展,該市存在大量的棕色地帶,必須引起重視。
棕色地帶問題是景德鎮工業化、城市化發展所引發的城市社會問題之一。該問題的出現是多方面因素相互作用的結果。下面從工業結構調整、區域經濟變遷、郊區化的興起、交通的發展等幾個方面闡述其產生的原因。
由于景德鎮過去長期以陶瓷工業為支柱產業,隨著經濟結構的調整,景德鎮也逐步走日趨多元化的發展道路,過去的傳統陶瓷工業不斷退出歷史舞臺,這些傳統陶瓷企業的關閉及其造成的污染促使景德鎮棕色地帶問題的產生,這是任何一個老工業城市都會遇見的問題。放眼全國,中國的老工業基地東北,以煤炭、鋼鐵、石油等為支柱產業,曾給東北地區帶來無比的榮耀,然隨著這些產業的衰退,加重這些產業給當地帶來的污染,使得東北在全國經濟中的比重不斷下降,而東北那些著名沈陽、長春、大慶、吉林等工業城市在全國的地位一落千丈。從全國區域經濟結構變遷來看,隨著中國東部地區的日益發展,服務業日趨繁榮,而那些會產生大量污染的化工企業、醫藥企業已經無法在當地生存,地處中部地區的景德鎮仍處于工業欠發達地區,為了更好的引進外資,推動當地經濟的快速發展,地方政府就把這些企業引進,那些無法在東部沿海地區生存的企業大量轉移至中西部城市,這一政策又給景德鎮增添了新的棕色地帶。隨著交通的便利和城市的日趨擴大,郊區化日益興起,這一趨勢促使中心城市的“空洞化”,發展后勁不足,也會增加工業用地、廢棄庫房、廢棄的可能含有鉛或石棉的居住建筑物。
這些棕色地帶的改造和再開發符合“把鄱陽湖生態經濟區建設成為全國生態文明與經濟社會發展協調統一、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生態經濟示范區和中國低碳經濟發展先行區”這一戰略要求,是建設鄱陽湖生態經濟區的重要組成部分。
因此,加強對棕色地帶的治理和再開發尤為重要。當前,景德鎮對棕色地帶的再開發和利用也存在,例如民間商人租用雕塑瓷廠的部分車間成立的“樂天陶社”,他們利用“樂天陶社”這一個平臺,為陶藝愛好者進行陶瓷研究和創作,經過多年的努力,“樂天陶社”在國內外陶藝圈形成了廣泛的影響。這就是對棕色地帶再開發的一個成功案例。但這是市場自發的、零散的,還沒有形成規模,因此也就沒有影響力。相比市民自發行為,政府力量要強大些,如政府將華意舊廠房區域拍賣給房地產公司做成住宅小區;加強了對昌江兩岸的整治和量化工程;實施景德鎮市老城區下水道改造工程,建設廣場北路、南路、新橋至西瓜洲污水處理廠主排污管;建設為民瓷廠生活區、瓷校至西瓜洲污水處理廠主排污管等。
但對棕色地帶的再開發和利用并使之具有可持續性,應該以市場為導向,以政府為指導,統一規劃布局,統籌安排好工業園區、商貿園區、居民社區和中小學校布局,促進人口城市化、農民市民化,增強特色產業和人口集聚能力。創新城市管理體制,穩步推進城中村改造。引起社會的廣發參與,提高市民意識,廣泛發動,從政府和社會兩個層面同時進行,使景德鎮的棕色地帶既能夠獲得有效的再開發,又能走上可持續發展的綠色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