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10 | 教育相關
20世紀初期,我國政治動蕩,民族企業有了短暫的春天。張謇先生“設為庠序學校以教,多識鳥獸草木之名”為宗旨,在他家鄉南通建立了第一個中國人自己的博物館南通博物苑。在博物館發展的今天,他記憶了文明,見證了發展。而在“地方化”“專業化”“民族化”這樣一個趨勢里,云南大學伍馬瑤人類學博物館在云南這塊土地上孕育發展起來。這里生息繁衍著26個獨具特色的民族,刺眼的陽光、湛藍的天空,高原的海拔、神秘莫測的白云、邊遠地區人們生活的堅辛和自由,孕育了文明,也孕育了云南本土的民族藝術。2006年4月云南大學伍馬瑤人類學博物館的建立光榮承載了藝術傳承與發展這一神圣的歷史使命。
一、云南大學伍馬瑤人類學博物館的發展特色
首先,“民族生態村”是云南大學伍馬瑤博物館的特色之一。民族生態村顧名思議就是博物館的社區化。博物館在一般的眼里是城市化的象征,在大部分人心里,博物館就是收藏古董的地方,離普通百姓的生活很遙遠。而民族生態村打破了藝術與生活的距離,把博物館設到了農村。云南大學伍馬瑤博物館選擇了有地域特點和民族文化的村寨,進行試點建設?,F在有和順漢族生態文化村,仙人洞彝族文化生態村,巴卡基諾族文化生態村,月湖彝族文化生態村,南堿傣族文化生態村,可邑彝族文化生態村六個試點。此舉打造成了平民化的博物館,而博物館的發展也為當地的經濟,文化建設提供了好的服務。
其次“,虛擬的數字博物館”?,F代博物館用現代數字技術記錄民族文化遺產。以往傳統的研究主要是研究實物,而這存在著一定的局限性,如對思想文化的研究,對無形的文化價值研究存在的校大的缺陷。
二、云南大學伍馬瑤博物館對校園文化的影響
云南大學伍馬瑤人類學博物館作為云南大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高校建設中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不同的高校博物館就有著不同的特色,但它們都能夠起到配合高校教育學生的目的。眾所周知,收藏,展覽,教育是博物館的三大職能。他的教育職能是通過陳列和視覺影像帶來的。“1990年,美國博物館協會在解釋博物館時定義時,將“教育”與“為公眾服務”并列為博物館的核心要素。在當信社會變革不斷速的年代,博物館也被寄托了更多的厚望,承載著越來越多的社會功能。”
首先,云南大學伍馬瑤人類學博物館收藏著大量的少數民族生活展品。這里收藏著眾多少數民族的生產工具,民俗器物,書畫古籍,生活用具,服裝飾品,樂舞器具等與生活息息相關的用品。生存是艱難的苦澀的,在這樸素原始的地方,我們仿佛可以看到無論男女老少都是在為生活所奔波,所勞累。在這里也能深刻的理解,人們在生活中體現出來的樸素的智慧。也能理解當時的人們為什么會對火,對野獸,對生殖,對大地,對山有著崇拜之情。我們是誰?我是從來哪里來?我們要到哪里去?我們和他們是什么關系?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深刻的理解強勁的節奏,悠揚的山歌,古樸的文字,無不與這個紅色的高原土地息息相關。
其次,伍馬瑤人類學博物館為科研教學服務提供了平臺。伍馬瑤人類學博物館做為高校博物館,是以高校為依靠的博物館,是中國博物館事業和現代教育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他在為本校學校提供科研教學服務的同時,也為社會進行了文化教育普及作用。在保護文化遺產的同時,也體現了學校的教學質量和科研水平。一個民族是具有文化記憶功能的。這也就是我們常說的集體意識,集體意識的表現形式是集體無意識。如我們在“后弈射日”“女媧補天”“大禹治水”這樣的英雄故事中成長起來,英雄主義情節一直影響著我們。這體現出一個民族的文化記憶功能在的推移中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而伍馬瑤人類學博物館在保護民族特點,民族風格,民族傳統,其對文化的傳承教育功能會在云南大學這所百年老校中一直發揚下去。
三、云南大學伍馬瑤人類學博物館的未來
首先,“博物館早已不能再簡單地將自己看作是一個藏寶所,看作是一個神圣的科學殿堂,博物館應該積極地參與到大眾化的歷史記憶,歷史憑吊和文化繼承與創新活動中,博物館是公民素質和未來文化建設的資源與實踐者,博物館也必須更好地為社會公眾提供公益性的服務,以換取一個更合理的生存與發展的社會位置”②。博物館不能僅僅滿足于文物守護神的地位。
其次,在我國博物館事業亞健康的整體背景下,如何使業務能力,社會服務水平,教育普及提升到一個新的檔次?如何更有效的吸引觀眾?如何更有效的傳承智慧?如何解決經費問題?這一個一個的問題挑戰著云南大學伍馬瑤人類學博物館的生存與發展。但是有挑戰才有發展。對云南大學伍馬瑤人類學博物館事業的可持續發展研究,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愿這個記存了人類的過去,收藏著今天的地方,有一個美好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