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10 | 藝術理論
杜威在其著作《經驗與自然》中開篇就說,他的“經驗的自然主義”(或“自然主義的經驗論”),“如果把‘經驗’按照它平常的含義來用,那么也可稱為自然主義的人文主義”。①為什么呢?正如他自己所說:“沒有什么經驗之中人的貢獻不是決定事物實際發生的因素。有機體是一種力量,而不是一種透明物。”②所謂“經驗”是人作為“活的生物”與自然和社會環境相互作用的結果,沒有人就沒有經驗。人在經驗中存在和享受,并且在經驗的連續中擴充和發展自己的生命,生成和實現自己的理想。在《藝術即經驗》中,杜威不僅設專章論述“人的貢獻”,而且對經驗的闡釋到處都離不開人。從美學的角度說,人是審美的主體。但是與傳統美學中對人的主體性的認識不一樣,杜威美學中作為審美主體的人具有鮮明的生態本性。正是作為審美主體的人的生態本性,賦予審美經驗和藝術以深厚的生態內涵和生態功能。正確認識人的生態本性,對于深入理解審美經驗的性質,以及藝術的根源、性質和功能,都具有根本性的意義;基于此,也才能充分認識杜威經驗論美學中與自然主義相統一的人文主義精神。
一、作為自然的一部分的“活的生物”的生態性存在
杜威指出:“當科學的實際發展已指出人是自然的一部分而并非與自然對抗的時候,而仍然保持主觀和客觀的分離,這確是關于一切社會事務的明智討論的主要障礙之一。”①因此,必須從“人是自然的一部分”這個整體觀出發去認識其中的部分和因素,當然也包括具有主觀性的主體(即人),這就是他說的“人在自然中的聯系(而不是人對自然的聯系)的理論”。②
《藝術即經驗》全書就是從“活的生物”(Creature,TeLive,又譯作“活的創造物”)這個概念開始的。這一稱呼明確地表達了從達爾文以來的生物學觀念,指出了人首先是自然生成物的根本性質。在“活的生物”這個概念中,不僅包含著人作為“生物”與環境之間的生態關系,而且也指明了人作為“活的”生物所具有的行動(實踐)、想象和創造等能動生成的生態特征。作為人的生態本性的這兩個方面,都表現在人與環境之間交互作用所形成的經驗之中。
杜威的實用主義經驗論哲學,本來是以打破自然與人、客體與主體、肉體與心靈、現實與理想等二元劃分為宗旨的。它把經驗“這個統一的整體當做是哲學思想的出發點”,“主體與客體、自然和心理活動”等乃是對這個整體進行分析得到的區分,是這個整體內部的區分,而不是非經驗方法那樣把他們看做分開的和獨立的。③因此,這個整體就是認識人的基本視閾和出發點。“由于一個經驗都是由‘主體’和‘客體’,由自我與世界的相互作用構成的,它本身就不可能僅僅是物理的,或僅僅是精神的。”經驗“只有在我們考慮到整體的正常經驗,在其中內在的與外在的因素融合在一起,各自都失去了特殊的性質時,才能被理解。”進一步,“在一個經驗中,在物質上與社會上屬于世界的事物與實踐通過它們進入了的人的環境而變化,而同時,活的生物通過與先前外在它的事物的交流而得到改變與發展。”④作為“活的生物”的人在經驗中生存,也在經驗的改變中發展,人的生命始終離不開這個整體性的經驗。經驗作為人與環境相互作用的生活過程,本身就是參與其中的多種事物的一個綜合的過程。因此,在經驗中,“一種改造性的綜合把在分析性的肢解過程中必然消失掉的綜合性的統一體重新建立起來”。⑤只有在這個經過綜合重建起來的整體中,對于人以及作為審美主體的人的認識才可能真實和正確。
在與環境的交互作用中,人的個體生命與整個世界相聯系,整個世界都是人的生命的存在;作為這個世界的生成物,世界是什么樣就決定了人是什么樣。這正如杜威所說:人的“身心的結構就是按照它存在其中的這個世界的結構發展出來的,所以身心就會很自然地發現它的某些結構部分和自然是吻合的、一致的,而且也發現自然的某些方面和它本身是吻合的、一致的”;“每一個這樣的有機體總是在一個自然的環境中存在著,而它和這個環境總是保持著某種相適應的聯系的。”①
從自然界中生成的人繼承了自然的生成性,因而人與自然之間的連續性也是一個能動的生成性的運動過程。“對人這種生物的器官、需要和本能沖動與其動物祖先間的連續性的完全認識,并非必然意味著將人降到野獸的水平。相反,這使得為人的經驗勾畫了一個基本的大綱,并在此基礎上樹立人美好而獨特的經驗的上層結構成為可能。人的獨特之處有可能使他降到動物的水平之下。這種獨特之處也使他有可能將感覺與沖動之間,腦、眼、耳之間的結合推進到新的、前所未有的高度。”②所謂人的獨特之處,就是說他既處在與自然和生物的連續之中,又超越于其他的生物。他追求生命的意義,他有心靈和想象,在順應世界的同時他還要按照自己的需要和目的利用自然提供的條件去努力改造世界。杜威說得好:“自然是人類的母親,是人類的居住地,盡管有時它是繼母,是一個并不善待自己的家。文明延續和文化持續———并且有時向前發展———的事實,證明人類的希望和目的在自然中找到了基礎和支持。正如個體從胚胎到成熟的生長與發展是機體與環境相互作用的結果一樣,文化并不是在虛空中,或僅僅是依靠人們自身作出努力的產物,而是長期地,累積性地與環境相互作用的產物。“③杜威這段話的意思是說,自然不僅為人提供了基本的物質條件,使人對自然的改造有可能,而且自然以自己的生成性本性哺育了人類,使人能夠積極地用自己的有預見和目的的行動,把自己的理想變成現實,從而使人與環境之間的相互作用能夠使文明延續和文化持續,并且有時向前發展。
作為自然的一部分的人這個“活的生物”的生態性,不僅表現在他與環境交相作用的關系上,還表現在他的生命整體性上。人能夠在與環境的交互作用中生成審美經驗,達于藝術之境,都與他的生命整體性密切相關。這種生命整體性表現在人的內部和外部的多層次多方面的相互聯系和交互作用之中。這說明,“活的生物”的生命的整體性絕不是一個靜態的固定的結構,而是洋溢著生命活力的動態的交互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