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10 | 生態保護論文
一、羌文化生態保護試驗區的基本概況
2008年6月3日,四川省文化廳公布了《羌族文化生態保護區初步重建方案》,根據該方案,保護區的建設要打破行政區劃界限,地區習俗界限,整合羌區的羌文化與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保持羌族原有的建筑風貌、民俗風情,體現羌文化的原生態環境和地質結構特點。2008年11月14日,由文化部牽頭組織的“羌族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授牌儀式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行。根據規劃方案,綿陽市境內的羌文化保護實驗區包括羌族主要聚居區北川羌族自治縣以及毗鄰的平武縣的部分相關鄉鎮。按照實驗區規劃,北川將以青片鄉為中心,在青片河流域、白草河流域10多個鄉鎮,以民俗文化為主題,打造羌族原生態風情走廊。從北川新縣城到青片河沿線,所有建筑、布局都將突出羌族文化風貌。建設羌族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是保持文化多樣性、文化生態空間完整性、文化資源豐富性和搶救保護傳承羌文化的重要方式。通過完善保護措施和開展保護工作,加強對與羌民眾生活關系密切的“非遺”項目的整體性保護,構建起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和諧,從而使具有獨特精神價值、思維方式和文化意識的羌文化得以世代傳遞,并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和創造力。
二、羌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內青片鄉概況
青片鄉位于北川羌族自治縣西北部,西南與茂縣為鄰,北與松潘接壤,南與白什相連,東接小壩鄉。1981年9月,青片羌族藏族鄉人民公社成立,1984年1月改稱青片羌族藏族鄉。2003年10月25日北川成立羌族自治縣后更名為“北川羌族自治縣青片鄉”。2004年成立了小寨子溝旅游開發區管理委員會,建立了于青片鄉黨委政府一套班子、兩塊牌子的管理機構。青片鄉地貌以山地為主,地勢西北高、東南低,海拔1200—4769米,垂直高差達3569米。鄉轄6個行政村,29個村民小組和一個社區居委會,是北川建立最早,最邊遠的民族鄉。2010年末全鄉1004戶、3819人,其中羌族人口占總人口數的98%。
三、青片鄉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
1979年9月在青片鄉境內建立的小寨子溝自然保護區,是全國第11個以保護大熊貓為主的自然保護區。小寨子溝自然保護區,生態環境質量優良,真正稱得上是“一年分四季,十里不同天,一步一換景,四季景不同”的天然氧吧。與保護區相稱的小寨子溝風景區是純正的羌民族聚居區,有地道的羌歌羌舞,有正宗的羌族咂酒,有奇異的羌民族婚俗,有古樸原始的民族風情。青片的民俗文化包括羌族文化、大禹文化和紅色文化,其中羌族文化最有保護價值與開發潛力,以小寨子溝旅游景區揚名省內外。羌族是我國最古老的民族之一,青片鄉作為羌族的主要聚居地,有著深厚的羌文化根基。作為一種文化資源,羌族傳統文化的價值主要體現在民居、飲食、器樂、婚俗、宗教信仰等幾個方面。
民居:因為碉房和碉樓兼有民用和防御的功能,所以歷來被官軍仇視。歷次官軍征伐北川羌寨,都將其當作軍事目標進行摧毀,并把摧毀數目作為戰功記錄上報。公元1547年,明朝松潘總兵何卿征伐北川羌族時,就拆毀碉房4870多座,都壩河流域、白草河流域、青片河中游地區的羌人住房幾乎全部被夷為平地。
羌碉與漢族的傳統民居風格截然不同,有著鮮明的民族特色,因而也被封建統治者視為異類文化的象征。在民族關系比較緩和的清代,石泉縣的地方官員大力勸導羌人全面接受漢文化,在住房方面也不例外。由于地方官員大力提倡羌人把傳統的羌碉改建為木結構房屋,加之受漢文化的影響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從清代后期開始,北川羌人的住房逐漸發生改變,木結構房屋逐步取代羌碉,成為主要的民居樣式。
北川羌人往往靠山一方把木屋修成一樓一底,同時向山谷方向的坡地延伸,連接一間兩樓一底的樓房,其二樓與屋基齊平,幾根大木柱立在低于屋基2-3米的山坡上,老遠看去,很是別致,因而叫做“吊腳樓”或“虛腳樓”。
吊腳樓屋頂呈人字形,蓋小青瓦或者薄巖片或者杉板。底層砌石墻,其余各層大多以裝嵌木板為墻壁,也有以竹塊編制而成或再附粘性泥巴。每層都開小窗,窗戶一般為木制花格窗或牛筋窗。房梁兩端各懸掛一尾木刻的魚,意寓年年有余。
吊腳樓與羌碉的內部功能基本相同。夏天特別涼爽。雖然吊腳樓不是北川羌人的傳統住房,但北川羌人向來喜在房前屋后栽竹種樹,木質吊腳樓掩映在翠竹綠樹叢中,與周圍大山和諧相融,也稱得上極具特色的民居了。
隨著時代的變遷和環境的改變,北川羌人的住房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如今,在低洼沿河地帶,磚混結構的小洋樓正在取代吊腳樓,成為羌人住房的新選擇。但是,在北川羌族自治縣青片河流域的尚武村還保留著一些比較完整的碉房遺址;而正河村,卻有10余座完整的碉房,且有3戶羌人居住。而吊腳樓的分布就很廣了,湔江、都壩河、白草河和青片河流域的河岸臺地、半山和高山都保留有羌人的許多吊腳樓。
飲食:在羌族生態實驗保護區內,景區和北川羌族自治縣縣城恢復、重新設計羌族特色的餐飲食品,在服務行業和旅游區推廣羌族特有的的鍋(鼎鍋、火鍋)、碗、壺、杯、盤等器具,都是以青片鄉為源頭,青片鄉充分利用山區特有的氣候條件,為旅游區和餐飲行業提供可靠的原材料,如青片的蕎面、涼粉、玉米、洋芋、糍粑、攪團等五谷雜糧以及各種饃,山羊、土雞等本地畜禽。青片鄉為此大力發展傳統的種植養殖業,專人搜集民間風味小吃,整理成具有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的食譜,在餐飲行業廣泛推廣,利用慶羌年、過春節等重大節慶活動來展示以青片鄉為源頭的特色飲食。
器樂:流行青片河流域的羌笛,是一種六聲階的雙管豎笛。管身用高山特產的油竹削成,方塊形,長約15—20公分,粗如小指,兩管并列,以細線捆緊,竹簧插于管頭,豎吹。演奏時多獨奏,用特殊的“鼓腮換氣法”,不斷地吹奏,音色柔和纖細、悠揚婉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