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10 | 社科相關
現(xiàn)代世界歷史是在對資本的認同與批判的張力中行進的?,F(xiàn)代社會許多重大問題的出現(xiàn),都與資本的統(tǒng)治密切相關,全球性資源環(huán)境生態(tài)問題的出現(xiàn),表明的即是與自然相關的、由資本邏輯所主導的社會關系的矛盾沖突,即我們常說的人與自然關系的矛盾沖突。因此,反思全球性生態(tài)危機,有必要對資本和資本邏輯進行生態(tài)的審視與批判。資本、資本邏輯、資本主義社會,有其特定的世界觀、價值觀等哲學理念,由此選擇了特定的生產方式和經濟發(fā)展模式,并形成了總體性的關系體系,呈現(xiàn)出特定社會形態(tài)的獨有特征和必然宿命。
一生態(tài)批判的世界觀-價值觀維度
本質上講,“資本不是物,而是一定的、社會的、屬于一定歷史社會形態(tài)的生產關系,它體現(xiàn)在一個物上,并賦予這個物以特有的社會性質。”①資本是現(xiàn)代社會的生產關系,具有無止境地追求剩余價值、不斷自我增殖的內在本性,作為一種總體性存在,它全面主宰和廣泛滲透于現(xiàn)代社會的經濟、政治、文化、個體等各個層面和各個領域,在增殖沖動的推動下,不可抑制地去獲取、占有盡可能多的物質資源和勞動力資源,“義無反顧”地擴大生產規(guī)模和追逐剩余價值,突破一切自然的和道德的極限,最終使得整個社會在物質與精神、財富與貧困、創(chuàng)造與毀滅、文明與野蠻的二元對抗和分裂中走向解體。這就是資本的邏輯及其運行和宿命。資本的選擇和資本邏輯的形成有其深刻的世界觀-價值觀支撐。
在西方社會中,自然世界與人的世界主客二分、二元對立的世界觀形成于近代,它為資本的統(tǒng)治和資本邏輯的大行其道提供了深層的觀念基礎和理念支撐,資本的流行又反過來強化了這種二元論的世界觀。胡塞爾曾指出,近代以來的主客二分源自伽利略對自然的數(shù)學化,“此后不久,二元論就在笛卡兒那里產生了。我們現(xiàn)在必須弄清楚,把自然理解為隔絕的、在實在方面和理論方面自我封閉的物體世界這種新觀念很快引起的整個世界觀的徹底變化??梢哉f,世界被分裂為二:自然世界和心靈世界。”②在這種二元思維下,自然失去了精神的意義而成為機械的、僵死的物質對象。面對如此被認識、被理解的自然,人的工具理性空前膨脹。理性的工具化濫用,使人失去了對理性和永恒存在的信仰,人性走向以自我為中心的唯我論,在價值論上表現(xiàn)為人與人之間的個人主義以及人與自然之間的人類中心主義。這樣的理性和人性無視他人和自然界的目的與價值,把自身之外的一切都工具化,在資本的召喚和技術的支撐下,施于自然的只會是征服、掠奪與宰制,在異化自然的同時也異化了人與自然的關系以及人自身。
資本邏輯及其所選擇的工業(yè)文明發(fā)展模式,本質上是外在于、對立于自然的存在和運行的。把自然視為機械的、僵死的、自我封閉的物質對象,首先是在世界觀上物化了自然,自然只是資本任意取舍、隨意處置的物品,不會對外界的作用作出有機的、生命的回應,人類不必擔心自然會違背人的意志而運行,人類完全可以控制自然。其次是在價值觀上拒斥了自然,自然不是自為的存在,沒有為我的目的與價值,也沒有除了人的利益之外的為他的目的和價值;即便是作為手段,自然也只是資本和人類的手段,其他非人存在物依自然而生、為自然而生的存在都是可以不予考慮的。“只有在資本主義制度下自然界才不過是人的對象,不過是有用物;它不再被認為是自為的力量;而對自然界的獨立規(guī)律的理論認識本身不過表現(xiàn)為狡猾,其目的是使自然界(不管是作為消費品,還是作為生產資料)服務于人的需要。”③自然的本真存在似乎只是為人的,這不僅在認識論的意義上來說是無知的,在存在論、價值論的意義上更是荒唐的。這種對自然的物化和狹隘性理解,最終會在人類實踐中污染、破壞自然,自然在失去了為我、為他(非人存在物)的本質后,也將失去為人的存在價值。
資本邏輯對人與自然關系的物化和異化性理解表現(xiàn)為,不承認自然的先在性與人的對象性。不承認自然的先在性,意味著否認人之存在的自然根源性和前提性,人不知從何而來;不承認人的對象性,意味著人與自然之間不是互為對象的關系,在人的本質當中不包含自然的本質,如此就會得出人無法相對于自然進行對象性實踐活動的結論,因為只有對象性存在才進行對象性活動。因此,在資本邏輯的統(tǒng)治下,人與自然的關系確實不是內在關聯(lián)的對象性關系,而是外在的、對立對抗的征服與被征服、統(tǒng)治與被統(tǒng)治的關系,由此造成的現(xiàn)實惡果是不言而喻的。所以恩格斯曾告誡人們:“我們每走一步都要記住:我們統(tǒng)治自然界,決不像征服者統(tǒng)治異族人那樣,決不是像站在自然界之外的人似的,———相反地,我們連同我們的肉、血和頭腦都是屬于自然界和存在于自然之中的。”④
資本邏輯對人的本質的物化和異化,表現(xiàn)為人被物質主義、經濟主義、消費主義及個人主義所主宰,失去了精神的、道德的超越追求和生活的豐富性,失去了關系的他在性、整體性和生活的生態(tài)性,而成為單向度的、狹隘的“經濟人”,“憂心忡忡的、貧窮的人對最美麗的景色都沒有什么感覺;經營礦物的商人只看到礦物的商業(yè)價值,而看不到礦物的美和獨特性”⑤。在這樣的人眼中,自然以及人與自然的關系都是物質性的,一切價值也都是物質的,精神的、道德的、審美的價值不在資本邏輯的視域中。
馬克思的唯物主義自然觀認為,人是自然的組成部分,自然是人化的自然,勞動是人與自然關系的中介。人的勞動作為一種創(chuàng)造性活動,不僅能夠按照人的尺度和標準去創(chuàng)造,還能夠按照任何一個種的尺度乃至美的規(guī)律去創(chuàng)造,在價值觀上人不是唯我的,也不是排他的,就人與自然的關系而言,自然對人具有本源性和先在性,只有在自然這個大系統(tǒng)中,人類的實踐活動才有可能。
二生態(tài)批判的生產-經濟維度
世界觀和價值觀主導著社會的發(fā)展方向,并通過滲透于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而發(fā)揮作用。資本與資本邏輯在世界觀-價值觀上的二元論和唯我論,在資本主義生產-經濟領域得以充分地具體化和現(xiàn)實化,人作用于自然的實際過程和直接后果由此呈現(xiàn)出來,使人們具體地看到了資本與資本邏輯的非生態(tài)性與反生態(tài)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