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10 | 農業
傳統農業可以為人們提供有機農產品和無公害農產品,但由于較低的勞動生產率,往往以毀林開荒、圍湖造田、耕種坡地等外延擴大再生產的方式來增加農產品總量,其結果是過度開發造成嚴重水土流失等生態環境問題;農產品供給短缺,又難以滿足人們的生活需求。現代農業能夠維系土地的持續高產并能有效遏制毀林開荒、圍湖造田等過度開發問題,其產品具有市場化、專業化和品牌化的特征,在一定程度上合乎市場經濟的要求。但過量使用化學物品所造成的食品不安全和生態環境惡化等問題已日益嚴峻。繼現代農業之后,世界農業的走向如何?已引起了廣大學者和決策者們的高度關注。
人類從來不會滿足于已經取得的成就,總是在不斷探索的過程中有所發現和創造。生態農業模式的開發和推廣就是這種探索的結果。由于生態農業是因地制宜,應用生物共生和物質再循環原理及現代科學技術,結合系統工程方法而設計的具有社會效益、經濟效益、生態效益相統一的綜合農業生產體系。當廣大消費者形成了選擇有機食品和無公害食品的偏好,并愿意為此支付較高價格的信號,通過市場傳遞給農業生產者,且生態農產品又能夠使生產者得到更好的效益時,生態農業就會上升為主導農業。生態農業因各地的環境和地域特點不同而有所區別,濕地生態農業就是其中的一種典型形式。本文以洞庭湖區為例,研究基于濕地保護的生態農業模式及其應用。
一、文獻綜述
濕地保護與生態農業發展,一直是國內外學術界關注的重要問題。從目前收集到的資料來看,國外文獻有關洞庭湖濕地保護與生態農業發展方面的直接研究成果較少,但是最近幾年關于農業可持續發展和生態農業相關研究成果為本文的研究提供了一些可借鑒的資料。TianShi等以金山縣為例運用系統動力學模型研究了中國如何有效制訂生態農業發展政策;Mark運用社會生態模式研究法分析了美索不達米亞北部農業可持續發展與戰略;FridolinKrausmann等運用社會—生態學原理及制度變遷的概念研究了英國和澳大利亞由農業社會向工業社會轉型過程中制度的變遷,以及由此帶來的資源、土地利用以及勞動力組織方式的變化;A.L.Collins等從英國和歐洲的實際經驗分析農業污染擴散監控與模擬的政策支持;CurtisJ.Richardson等研究了沼澤地磷含量的生態閾值;JanVenglovsky等分析了在農業生產中利用動物肥料和生物活素的衛生與生態風險;X.J.Yea闡述了生態農業在中國的產生與發展進程,并分析了生態農業的概念、內涵和蘊含的基本原理。國內學術界對生態農業的基礎研究主要是圍繞馬克思主義關于生態農業思想的研究、生態農業及生態農業與現代農業之間的關系研究、中外生態農業比較研究、生態農業發展中政府行為研究、各區域生態農業發展以及生態農業發展的原理、一般模式和技術等方面的研究展開。其中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是李文華的《生態農業———中國可持續農業的理論與實踐》,該書全面系統地闡述了生態農業的產生和發展的歷史必然性、基本原理、主要模式、技術以及設計、評價與管理方法,重點分析了不同區域生態農業的發展狀況、存在的問題與發展前景,提出了具有針對性的觀點和思路,對本文有很好的參考價值。關于洞庭湖區域生態農業發展模式,學者們提出了干旱地區生態農業發展模式、淡水湖泊生態農業模式、草地生態農業模式、山區生態農業發展模式、長江上游重點水土流失區生態農業發展模式、糧食主要產區生態農業發展模式、荻葦、荻林生態開發模式,以蘆為主的蘆、林、魚和以林為主的林、草、禽、魚等模式。這些研究為本文的研究奠定了基礎。
我國學者對濕地生態系統保護和洞庭湖區濕地保護與農業開發利用問題的研究主要始于20世紀90年代。在洞庭湖濕地的生態保護方面,學者們的研究主要圍繞洞庭湖濕地的生態功能評價、洞庭湖濕地的退化與恢復、洞庭湖濕地的保護與管理等方面展開。
縱觀國內外學者對生態農業、濕地保護和洞庭湖區的治理及開發的研究,盡管在加強濕地保護和加快生態農業發展方面做出了一些有益的探討,但往往研究的價值取向偏重于單方面的研究生態農業或濕地保護,將生態農業和濕地保護綜合起來研究其發展模式的成果比較少見。本文將洞庭湖濕地生態保護與生態農業可持續發展結合起來,研究適合湖區特點的濕地生態農業模式及其應用。
二、洞庭湖濕地生態農業發展的可行性分析
洞庭湖區位于湖南省北部,長江中游荊江段的南岸,其范圍包括湘北長沙、岳陽、常德、益陽、株州、湘潭6個省轄市,29個縣(市)和15個國營農場,湖泊濕地2625平方公里,土地面積3.16萬平方公里,耕地88.8萬公頃,是全國著名的商品糧和淡水漁基地之一,素有“江南魚米之鄉”的美稱。
近年來,洞庭湖區農業在為保障全省乃至全國食品供給方面作出巨大貢獻的同時,在資源環境和產品質量及生產成本等方面的負面效應也日趨嚴峻。(1)農業生產成本加大,嚴重影響農業的長遠發展。由于能源的大量消耗和商業能源的高投入,使湖區農業日益依賴于現代工業和石化能源,而作為不可再生的石化能源,其儲量的有限性和開發難度及生產的大量投入,使農業生產在很大程度上受到能源緊缺和能源價格上漲的影響。(2)農業基礎設施陳舊,自然災害頻繁發生。地處湖區的岳陽、益陽、常德等地方,江河沿線上通、下堵、中淤,特別是東洞庭湖區,前幾年高水位、危水位、上漲快、下泄慢,洪澇災害頻繁。三峽大壩建成后,雖洪災減少,但枯水季節缺水現象開始凸現。此外每年風災時有發生。(3)植被破壞、湖泊減少,生態環境令人擔憂。墾荒殖稼使植被破壞,圍湖造田和擴大養殖工程及泥沙淤積,不斷侵占湖水面積,素有“八百里洞庭”之稱的洞庭湖,湖泊面積由1949年的4340平方公里減少到1998年2625平方公里,平均每年減少32.98平方公里。按此推算,100年后整個湖泊將變為平地,自然災害會更加頻繁。(4)物種減少,嚴重影響生態平衡。高產農業使種植過份集中在少數幾種農作物的高產品種上,造成種質狹窄;而森林和湖泊面積減少又使野生動植物減少棲身之地;化肥農藥的殘毒不僅影響人畜健康,而且使大批害蟲天敵和有益生物逐年減少乃至滅絕。(5)農田大量有機肥料的減少和化肥的增施使土地質量下降。整體上土壤有機質含量不高,中低產田較多。不僅如此,而且大量氮肥的施用,在農田和飲水中殘留過量的亞硝酸鹽沉積,對人畜造成嚴重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