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10 | 農業
石屏縣位于云南省南部,全縣轄7鎮2鄉115個村委會,國土面積3037km2,其中,山區面積占94.6%,是一個“九分山有余,一分壩不足”的山區農業縣。桉灰霉病在石屏縣常流行于春季持續陰冷的天氣,秋季偶有發生。為此,就桉灰霉病的發生狀況進行了調查分析,并針對石屏縣的實際提出一些防治措施和控制策略。
1灰霉病的分布、危害及流行規律
灰霉病是一種分布于全世界的兼性寄生菌,寄主范圍廣。在我國,桉灰霉病最早于1982年發現于廣西的柳桉和巨桉等幼樹上。此后,在廣東、云南、海南、福建和臺灣等省區也相繼發生。在流行區域發病率達20%~40%,而重病區則高達90%以上,其中以栽培面積最大的巨尾桉和尾葉桉發病最嚴重。在我國桉樹栽培區有3個因素造成了灰霉病的流行:①這些地區原先多數是灰霉病發生或流行區,或栽培過易感染灰霉病的農作物,病菌積累的數量多,致病性強,能在土壤、植株殘體和垃圾肥中存活;②近些年大面積推廣速生且容易感染灰霉病的尾葉桉和巨尾桉等樹種;③這些地區春季一般氣溫低、陰雨綿綿,有利于灰霉病的侵染。
2植物感病癥狀
灰霉病菌以菌絲或菌核在病組織、病殘體或以菌核在土壤中越冬,次年春季產生分生孢子進行侵染,病菌主要侵染桉苗的葉片、嫩梢、幼莖及當年造的幼樹。其典型癥狀是壞死的組織后期布滿灰色霉層,此為病菌的分生孢子。灰霉病的早期癥狀因受害部位不同而略有差異。葉片受害通常出現兩類病斑,即非擴展性病斑和擴展性病斑。非擴展性病斑多在空氣干燥時發生于外層葉片上,病斑呈針頭狀的褐色小點或綠色小圓斑,病斑擴展慢或不擴展,病部不產生灰色霉層。擴展性病斑多在空氣潮濕時發生于幼嫩的葉片上,病斑部為水漬狀小點,隨后迅速擴展成灰色大斑,成為邊緣褐色的近圓形至橢圓形病斑,或發展成葉枯,病部常有大量的分生孢子。據資料報道,當溫度在13~23℃,相對濕度80%以下,發病輕微或不發病。當溫度在17~20℃,相對濕度90%以上時,病菌的感染更嚴重。而溫度在24℃以上時,即使在高濕環境也不發病。但據筆者多年觀測,在石屏,當溫度在17~23℃時,高濕天氣病菌感染嚴重,甚至當溫度達到26℃,高濕天氣病菌仍然會有侵染發生。
3適于灰霉病發生的自然條件
石屏縣屬亞熱帶高原山地季風氣候,縣內立體氣候特征較為突出。年均氣溫18℃,年降水量786~1116mm。境內自然條件優越,日照充足,雨量充沛,具有開發熱帶和亞熱帶作物的優勢。因此,20世紀90年代初石屏縣開始大量種植桉樹,累計種植面積2萬余公頃,以直干桉、巨尾桉為主。石屏縣桉樹種植區多數在山區、半山區,800~2000m海拔段均有種植,由于種植區立體氣候明顯,一般春季經常是陽光與陰雨交替的天氣,低溫、潮濕,溫度一般在12~25℃,具備了桉樹灰霉病大量流行的氣候條件;另外,由于山區、半山區林農交錯,而在冬、春兩季,農民在農地里栽種了大量碗豆等易感染灰霉病的農作物,提供了病菌繁殖孳生的條件。
4灰霉病近年發生情況
在石屏縣,條件適宜時,一個生長季節有多次再侵染,桉苗、幼桉受害。2002年4月上中旬連續10余天的陰雨天氣,溫度6~28℃,最低均溫6~19℃,平均相對濕度93%,桉苗處于幼嫩纖弱階段,風吹雨打,形成傷口,抗性減低,病菌反復侵染,桉苗嚴重感染灰霉病,死亡率達10%~40%,嚴重的達80%以上。在大草地苗圃死亡率高達60%以上。2003年偶有侵染發生,危害不大。2004年4月灰霉病大流行,但死亡率控制在10%~40%。2004年秋季10月下旬同樣是陰雨天氣,當年造的幼桉有近200hm2感染灰霉病,經防治死亡率在30%左右。2005年因春季多是晴好天氣,未形成灰霉病大面積發生或流行。2006年春季同樣偶有侵染發生。2007年4月中旬連續一個星期的陣雨天氣,導致灰霉病大流行,全縣1/3以上桉苗死亡,幼桉有130多hm2受害,死亡率近40%。2008年4月下旬,連續10多天的陰雨天氣,氣溫在12~25℃,相對濕度在90%以上,導致灰霉病大流行,病菌反復侵染,對桉苗形成極大危害,一般死亡率在20%~50%,少數育苗地桉苗全部死亡,死亡率高達100%。2009~2011年,因石屏縣旱象嚴重,天氣晴好,偶有侵染發生。近年來桉苗多數是由種植戶自行培育,苗圃地一般就是蔬菜地,消毒、殺菌措施達不到要求,而植檢部門難以對分散的育苗地實施有效監管,造成桉苗帶菌上山,以上諸多原因造成了桉灰霉病的長期流行。另外,灰霉病的發生還與一些誘病因素有關。苗木栽植過密,通風條件差和生長柔弱是發病的主要原因。低溫霜凍及風、沙、冰雹、日曬灼傷,肥料中的氮、磷、鉀、鎂、鈣不足或過剩,空氣中的臭氧和乙烯污染等均能促進和誘發灰霉病的發生。石屏縣的桉灰霉病除了在春季發生外,秋冬季節如果連續天陰、降雨,出現低溫多濕天氣,也易發生桉樹灰霉病,但以危害幼樹為主,受害植株枝干從病斑以上逐漸萎蔫直至全株枯死。
5桉樹灰霉病防治措施
5.1加強檢疫,控制病菌擴散
依據《植物檢疫條例》、《森林病蟲害防治條例》以及《森林病蟲害預測預報管理辦法》等法律法規,加強對苗圃的管理。嚴格檢疫,禁止染病桉苗調出苗圃。隨著石屏縣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工作的開展,石屏縣67%的集體林地均山到戶,各林農栽培桉樹的熱情高漲,自育苗農戶數增多,這就給檢疫工作帶來了一定的難度。因此,應依法加大對農戶自育苗的監管,積極提供技術咨詢服務,預防和減少苗木感染危害,確保桉苗不帶病上山。
5.2選育抗病品種或品系
由于桉樹灰霉病是以一種分布于全世界的兼性寄生菌傳染為主的一種病害,寄主范圍廣,不同感病植株均可交互感染,化防效果不大,選育和推廣桉樹抗病品種才是有效的防治方法。至今國內外尚未有關于抗桉灰霉病研究成果的相關報道,在石屏通過近幾年的防治對比試驗,各品種對桉灰霉病均無明顯抗性。因此,桉樹的栽培應加強抗病性研究和抗病品系的選育。但有研究表明,熒光假單桿菌產生的嗜鐵素可以誘導桉樹抵御灰霉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