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區農產業集群發展機制
一、農業產業集群動力機制研究綜述
農業產業集群是在農業產業范圍內,地理上相對集中的農戶、企業、政府、資源設施、組織結構、市場等要素通過互替或互補等方式協同發展,產生交易費用降低、規模經濟、外部范圍經濟、知識技能快速流動等集聚效應,形成相互聯系的有機群落[2]。尤晨、魏世振等從消費、競爭、資源稟賦和路徑依賴等方面論述了農業產業集群發展的動力因素[3]。李渝萍從先天稟賦、產業“根植性”和“衍生性”、外部市場條件等因素論述了農業產業集群的發展機制[4]。王震、唐欣基于鉆石理論的視角分析了河北省農業產業集群的形成與發展因素[5]。胡平波對江西省特色農業產業集群發展動力因素進行了實證分析[6]。綜觀這些研究成果,主要是針對經濟環境較好的地區或發育比較成熟的農業產業集群的研究,而對一些經濟環境不好或落后的民族地區的農業產業集群動力機制的研究未見論述。民族地區一般處于我國的內陸深處或者邊境地區,經濟比較落后,農業產業集群規模小,層次低,幾乎還處在發展的雛形階段。農業產業集群是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重要組織形式,農業產業集群已經成為提高農業競爭力、增強農業發展優勢、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的重要途徑和必然選擇。農業產業集群的形成與發展是在一定力量,即動力機制作用下完成的。那么民族地區如何形成或如何引導農業產業集群式發展,有必要對民族地區農業產業集群形成與發展過程的動力機制開展研究?!凹骸痹醋陨锶壕蝇F象,因此可以將產業集群類比成一個有機的具有生命力的生物系統,有著起源、增長、成熟和衰退的生命周期。劉力提出產業集群的發展是具有生命周期階段的,處于不同生命周期階段的產業集群其演化動力存在著差異,因此對動力機制的研究也需要界定相應的生命周期階段[7]。周新德基于農業產業集群不同生命周期階段,對農業產業集群的形成和演化機理作了分析[8]。而事物的發展是內外因相互作用的結果,農業產業集群成長的動力也應該包括內部動力和外部動力兩個方面。本文從生物學的視角及集群成長的內外因來透視農業產業集群動力機制及其作用、規律,把民族地區的農業產業集群發展分為孕育、形成、成長和成熟四個階段來分析其動力機制。
二、民族地區農業產業集群動力機制研究
1.農業產業集群孕育階段動力機制分析
民族地區地處偏僻,思想觀念落后,以家庭為單位的農戶生產模式零散,規模小,雖然這些因素嚴重制約著農業產業集群的發展,但仍然出現了“一村一品”、“一鄉一業”的“塊狀經濟”,這是農業產業集群的雛形。如湖南湘西州瀘溪縣的椪柑產業、烤煙產業、辣椒產業、龍山縣的百合產業,湖北恩施州的生姜產業、長陽土家族自治縣的高山蔬菜,就是典型的塊狀經濟[9]。什么原因導致農業產業在這些地區集聚?這是分析民族地區農業產業集群孕育階段動力機制的關鍵。筆者認為,民族地區農業產業集群孕育階段占主導地位的動力因素主要有:外部動力包括自然優勢因素、市場需求因素、政府引導等;內部動力包括農戶家庭利益最大化、企業家精神等。
(1)外部動力因素
王錦旺等提出地理位置和歷史優勢是集聚的起始條件[10]。農業產業集群不同于其他產業集群,自然資源作為關鍵要素主導農業產業集群。農業是一個對自然資源依賴很強的產業,農作物由于生長的特性,包括地域、地質、氣候、土壤、水文等內在的先天稟賦,對農產品的產量、品質、成本、類型等影響很大,直接影響農業產業集群的形成,成為農業產業集群孕育的“原生基因”,使不同區域具有不同的特色農業。如湘西古丈茶產業,生產環境得天獨厚,那里森林密布,云霧繚繞;溪流縱橫,雨量充沛;冬暖夏涼,氣候溫和;土壤有機質豐富,富含磷硒;無污染。這些條件奠定了古丈名茶無可比擬的品質基礎。市場需求是現代生產和再生產的動力,民族地區農業多以自給自足的傳統經濟為主,自改革開放以來,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需求的多樣化,農產品的市場需求量越來越大,激勵著廣大農戶進行農業商品化生產,逐漸改變了傳統的自給自足的農業生產方式。然而農戶的生產還是零散的,易變的。在這個時候,政府的引導非常重要。政府根據各地種植環境、種植愛好等在各地區建立示范基地、示范片、示范戶等措施推廣農業新技術、新成果的應用,引導農戶進行規?;?、組織化的生產,構建市場體系,培育龍頭企業,對農業產業集群的形成、集聚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2)內部動力因素
民族地區的農村偏僻落后,農戶為了擺脫貧困,利用純農業資源比較優勢,在家庭利益最大化的驅使下,從事生產本地區相對優勢產品(即特色產品)的經濟活動,如湘西的滬溪椪柑、解放巖生姜、山雞,鳳凰的姜糖等,從而形成區域經濟增長點。這些經濟增長點往往孕育著企業集群的形成,由于進入和退出成本,以及機會成本比較低,經營波動大是這些家庭經濟活動的主要特點,尤其對市場和外部環境變化比較敏感。而企業家精神在這個階段起到了關鍵性的作用,企業家具有敢冒險、能吃苦、善于捕捉市場機會的特點。企業家對市場的把握和創新精神直接加速了農業產業集群的形成。雖然在這個階段還沒有形成農業產業集群,但可以說是一種雛形。
2.農業產業集群形成階段動力機制分析
隨著區域內生產同類型農產品企業、農戶的增多,“塊狀經濟”會不斷擴大,意味著集群將由孕育階段向形成階段進一步演化。孕育階段的動力機制當然不會馬上消失,而仍然在起作用,只是力量逐漸減弱。政府政策因素、資源優勢、企業家精神仍然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市場拉動機制、知識、技術學習與擴散機制、競合機制等對集群的促進作用逐漸凸顯出來。
(1)外部動力因素
資源優勢在這個階段仍然起著非常重要的激勵作用,是推動農業產業集群形成產生的主要原因。農業資源在地理空間分布的差異,決定了一些產業為了能充分利用農業資源優勢而集中到特定的區域范圍內形成農業產業集群。而資源優勢不但包括農業自然資源優勢,還包括社會資源優勢,社會經濟資源優勢包括廉價的勞動力資源和便捷的交通運輸條件等。交通運輸條件一直是古典區位理論中的最基本要素,交通運輸上的便利和低成本使許多企業聚集。隨著經濟的發展,民族地區的市場機制得到進一步的完善,而市場拉動機制是民族地區農業產業集群發展的基礎。由于我國經濟進入高速增長期,穩定的市場需求和政策機遇,以及高額利潤的刺激,誘使傳統的農業生產向現代農業產業集群式發展。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對農產品消費的多樣化和品質的標準化,再加上農產品原料價格低廉,農業產業集群式發展勢在必行。然而農業生產過程中極強的時效性和農產品的季節性、鮮活性以及易腐易爛、難貯運等特點,使農戶與其他交易主體在交易過程中處于被動地位。這時政府作用于產業發展的著力點在于積極培育各專業合作組織協會,通過加強合作,提高市場談判地位;推動流通交易市場的建立,確立和調整產業發展戰略和發展定位;加快培育龍頭企業,拉長產業鏈,積極推行標準化生產,推動品牌和文化戰略的實施;鼓勵農民工返鄉興辦農產品加工企業。
(2)內部動力因素
民族地區農民的意識和觀念落后,知識和技能不足,在這樣的情況下,原始企業家創業者成為農業產業集群能否形成的關健。他們有膽識、膽略,對市場具有敏感的嗅覺,能夠捕捉稍縱即逝的機遇。在政府優惠政策的激勵下,一些具有企業家精神的農民會成功地辦起自己的農產品生產與加工企業,少數企業成功發展并獲得高額利潤,會在當地產生很強的“示范效應”。由于此時產業進入門檻很低而且能得到政策優惠,群起效仿,中小農產品加工作坊(企業)如雨后春筍般大量增加,形成行業規模。反過來農產品加工企業的增加會帶動農業生產基地的擴大,和其它一些非農行業的發展。知識、技術學習與擴散和競合機制對民族地區農業產業集群在這一階段的轉變是致關重要的。在形成初期,農產品加工的龍頭企業數量有限,各農戶生產的農產品大部分都直接投入市場,而同一區域性的農產品具有明顯的同質性,而且上市相對集中,這樣加劇了農戶之間的競爭。又由于地理上的集中性,產業集群會形成一種激勵機制,使集群內農戶之間、企業之間、生產者之間競爭加劇,大大激勵了企業創新。而集群內的農戶之間、企業之間和生產者之間又具有很強的依賴性。集群內由于地理上高度集聚性和競合性也為集群內部農戶、企業之間的相互學習創造了條件。處于形成階段的農業產業集群,主要靠自身的相互模仿和學習能力來獲得相關技術和市場知識。再加上先行者的創業活動為集群知識、技術、銷售渠道等資源的積累和擴散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其取得一定收益后,后來者利用現有的資料和渠道,通過模仿學習和創新,在風險程度較小的情況下不斷進入該產業,使集群規模不斷擴大,進而促使農業產業集群的成長和形成。
3.農業產業集群成長階段動力機制分析
隨著農業產業集群的不斷發展,優勢資源、政府集群政策等外部因素和企業家、專業化分工協作機制、企業間競爭、技術創新機制等內部因素均對集群的發展產生重要影響,推動農業產業集群進一步發展,如圖3所示。
(1)外部動力因素
農業產業集群在這個階段可以說是個關鍵的階段。優勢資源在這一階段仍然起著重要的作用,并且逐漸轉化成為農業產業集群強勁的競爭優勢。當然隨著企業的集聚度提高,這種優勢會逐漸消失。而政府在這一階段應進一步完善體制,理順關系,不斷鞏固農業產業集群的地位;推進農業產業增長方式的轉變,加速產業提升。
(2)內部動力因素
農業產業集群進入成長期,農業基地的擴大,農業相關企業和支持企業數量的增加促進了集群內公共資源的共享有效性,同時集群內企業主體增多,而農產品的相似性使這些企業之間自然形成了激烈的競爭。企業家在這種激烈的競爭中起到了關鍵性作用。企業家對市場的把握和創新精神,直接決定了集群成長的速度和演進的績效。企業家對市場信息的準確把握,尋求建立不易被競爭對手模仿的核心競爭力。于是,集群內企業競爭力不斷得到加強,整個集群的產業競爭力也不斷地獲得提升,集群因此向前演進。專業化分工協作是產業集群所具有的核心競爭優勢之一,也是集群形成和發展的基礎。集群內企業具有較強的關聯性和互補性,且集群內企業地理位置集中,農戶、各農業企業、農用供應商、農產品銷售之間聯系緊密,因此產業集群能夠發揮專業化分工優勢和規模經濟效應,在信息資源獲取、人員和公共服務、公共基礎設施共享等方面具有優勢。而技術創新是集群形成和發展的重要動力,技術創新和技術擴散是建立在集群技術創新網絡系統基礎之上的,溢出效應的存在促進了集群整體技術水平的提升。
4.農業產業集群成熟階段動力機制分析
農業產業集群開始正式步入成熟階段的標志是完整的、配套的產業鏈價值體系的形成。而社會資本、技術創新與擴散是集群走向成熟的關鍵[11]。在這個階段,政府集群政策等外因和集群文化、分工協作機制、企業間競爭、技術創新機制等內因仍是此階段的重要動力。從這些方面來看,民族地區農業產業集群與發達地區的產業集群存在很大的差距,如民族地區的農業產業集群還處在雛形,還不存在產業集群的優勢,農戶之間、龍頭企業之間相對獨立,合作與聯系少,創新能力差。
三、余論
民族地區農業產業集群發展不同階段的主導動力機制是不同的,每種動力機制可能相互共同作用,每種動力機制在產業集群發展的不同階段的作用又有所差異。事實上,并不是每一個農業產業集群都能走過一個完整的生命周期,一個產業集群在生命周期的每個階段都有可能被淘汰。如何讓產業集群平穩地度過每一個階段,需要對每一個階段的動力機制有一個清晰的認識和把握。民族地區的農業產業集群大部分還處在孕育、形成階段,由于地理位置閉塞、思想觀念落后等原因,農業產業集群在這兩個階段的發展將是一個長期的過程,而政府將起著非常關鍵的作用。另外民族地區農業產業集群發展除了有產業集群發展的共性外,也有其發展的特殊規律,因此,因地制宜,分類指導顯得尤為必要。
本文html鏈接: http://m.35694.cn/qkh/208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