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北農村食品安全論文
1蘇北地區農村食品安全問題現狀
1.1食品生產環節
1.1.1農藥污染
江蘇省是全國的糧食生產大戶,蘇北五市又是江蘇糧食生產主產區,糧食生產近些年來實現“八連增”。糧食一方面是餐桌上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同時也是很多產品的原料,因此如果糧食的生產環節出現了污染,那么影響將是巨大的。在調研中我們發現,目前蘇北五市的農戶在稻米生產過程中普遍要使用5次以上的農藥,而且在農藥的選擇過程中,七成以上的被訪者表示自己本身不會去看農藥上的標簽,一般都是由經銷商推薦進行使用。而如果感覺使用后的效果不好,82%的被訪者表示會加大藥量或者使用其他農藥再多打幾次,直到成效顯現為止。另外,78%的被訪者還表示,即便作物已經在成熟期,只要感覺存在病蟲害的威脅,還是會繼續使用農藥,而且也表示并不了解農藥使用的安全間隔期。此外,為了延長農作物的保存時間,農戶還會直接用農藥噴灑至成熟的農作物表面。這些無疑都成為農作物在生產過程中農藥殘留加大的隱患。
1.1.2土壤污染
土壤污染也是為食品生產環節的重要隱患,比如2013年的鎘大米事件就是很好的印證。根據國家2014年4月公布的《全國土壤污染狀況調查公報》顯示,目前我國土壤總體環境破壞嚴重,耕地污染比較嚴重,土壤點位超標率為19.4%,其中輕微、輕度、中度和重度污染點位比例分別為13.7%、2.8%、1.8%和1.1%,主要污染物為鎘、鎳、銅、砷、汞、鉛、滴滴涕和多環芳烴,工礦業、農業等人為活動以及土壤環境背景值高是造成土壤污染或超標的主要原因。從分布范圍來看,長三角地區是重災區。雖然與蘇南地區相比,蘇北地區土地污染的情況也稍見良好,但是隨著泛長三角經濟區的建設,蘇北地區承接蘇南地區高污染行業日趨增多,農村也逐漸顯現出半工業化的態勢,特別是距離蘇南較近的鹽城農村,很多新建的工廠會直接將工業廢水、廢氣排出,勢必會使得土壤污染的狀況日漸嚴重。
1.1.3衛生狀況不達標
根據調查,農戶就近購買的食品主要是油脂類產品(以菜籽油、花生油、芝麻油等植物性油脂居多)、豆制品(豆芽、豆腐等)以及農村集貿市場上就地擺攤的小食品。這些產品的生產者往往是一些當地的農民,通過家庭式的小作坊生產和銷售。而這些小作坊生產環境比較簡陋,生產條件跟不上,基本上沒有衛生許可證,即便有也是形同虛設。生產者缺乏衛生意識,造成很多原材料污染嚴重,生產過程不殺菌或是殺菌不徹底,成品儲存比較隨意,容易出現變質變壞、細菌超標等現象。
1.1.4濫用食品添加劑
添加食品添加劑的初衷是為了改善食品本身的口味、外觀或延長存儲時間,其本身沒有營養,比如我們常見的在豆腐生產過程中添加葡萄糖酸內酯,以方便其機械化生產。我國目前允許使用的食品添加劑兩千多種,按照標準正確使用這些添加劑對人體是沒有什么危害的。但是,由于農村大多是小型作坊,經營者要么是自身缺乏該部分知識,或是出于經濟利益的考慮,濫用或是錯用食品添加劑,比如在豆腐生產中添加吊白塊,使用敵敵畏生產鹵制品或火腿,用甲醛水泡制水產品,用洗蝦粉洗小龍蝦等,都造成了食品安全上的隱患。
1.2食品流通和消費環節
農村地區食品采購的地域性特征和關注點的不同,造就了蘇北農村食品安全問題在流通和消費環節更為嚴重的現實情況,目前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
1.2.1劣質食品、過期食品和“三無食品”云集
據調查數據顯示,目前蘇北農村大多數青壯年勞動力都會在農忙以外的時間外出打工,所以很多村子幾乎成為空村,或者就只剩下留守老人和兒童。由于活動范圍受限,所以蘇北地區農戶在購買食品時主要的地點是農貿市場和附近的小賣部,這類人群要么文化程度不高,要么年齡幼小,幾乎沒有食品安全的意識。在購買食品時也只是以價格取勝,對保質期、品牌、企業生產許可標識、食品生產衛生條件等其他因素不關心,如圖1所示。這就為一些假冒偽劣產品的滋生提供了溫床,很多無廠名廠址、無出廠合格證、無保質期的“三無”食品也出現在這里,甚至城市里淘汰的過期食品也被堂而皇之地擺上了貨架。再加上該類人群一般缺乏法律維權意識,或者即便有也因為怕麻煩,怕花錢、不清楚渠道等原因不了了之,所以即便知道自己上當受騙也是忍氣吞聲,這使得不法分子更加猖狂。
1.2.2食品流通過程中易遭遇二次污染
食品從生產完畢到最終到達消費者手中,往往要經歷多次運輸、儲存過程,如果這個環節不加以注意,輕則破壞食品的營養物質和成分,重則加速食品的腐敗變質,更有甚者還會衍生出一些毒素,造成食物中毒。比如售賣水果蔬菜一定要有保鮮設施,肉類食品生熟要分開等。但在調查中我們發現目前農村農貿市場普遍存在著衛生意識較差,設施簡陋,垃圾亂堆放,包裝物不合規范,普遍使用不合要求的塑料袋和塑料盒,這些很容易使食物在流通中遭遇二次污染,影響食品安全。此外,一些生活習慣也會影響到食品安全,比如90%以上的農戶家中生熟菜板不會分開,也沒有習慣切過熟食后洗過再作他用。對于已經變質腐敗的食品,83%的農戶表示把腐敗部分去掉后再使用,這樣很容易造成食物中毒。
2蘇北農村食品安全問題的成因分析
2.1資本因素
作為傳統產業,農業因為相對的投資周期長,風險大,回報率遠低于其他部門,因此在現代經濟社會中處于劣勢,優勢的資本不愿意投入進去,造成農業資本的缺乏,蘇北地區也是如此。資本的缺乏使得農業產業化生產受到嚴重制約,因此到目前為止,蘇北地區占主流的仍然是一家一戶生產自銷的小農模式,生產效率偏低,生產安全無法得到保障。
2.2人力因素
因為受教育程度整體較低,農村勞動力的素質與技能水平比較差。再加上城市化進程中,大多數經歷過基礎教育的人群外出打工,留下老弱病殘在農村。在蘇北地區這個情況更為顯著,在我們調查過程中,90%以上的家庭中僅剩下老人和小孩。這種人口結構使得食品安全的意識進一步淡漠,防控起來更加不容易。
2.3技術因素
跟發達國家相比,我國農業生產技術相對落后,農業生產成本較高。在食品生產過程中農藥使用過量的問題,很大程度上就是因為此。為了降低成本,農戶不得不選擇這種雖然危險但很便宜的方法。比如在蘇北農村普遍會使用一種叫辛硫磷的農藥直接拌在小麥里一起晾曬,以此來延長小麥的保存期,防止在谷倉里生蟲。但《國家糧油儲藏技術規范》明確規定,辛硫磷只用于糧食儲藏前,熏蒸糧倉,也可以用來拌種,但絕對不能作為糧食成品或原料的除蟲劑,因為這是一種強致癌劑。但是受訪農戶均表示這種方法相對比較便宜,因此采用率在70%以上。
2.4成本因素在農村
因為流通機制不健全,物資相對于城市來說相對缺乏。而農村留守人口的消費能力不強,致使大型的超市、食品連鎖店等不愿意進駐經營,經營戶往往就是一些小商小販。他們本小利薄,為了節省成本,往往會無證經營,這為監管增加了難度。而一些不法商販也正是看準了這個機會,有意地將一些假冒偽劣產品銷往農村地區。而政府監管不力或是處罰力度較輕,使得違法成本相對較低,也滋生了影響農村食品安全的因素。
2.5收入與支出因素
蘇北地區農村農民收入在總體上高于全國平均水平,但是在支出中教育支出、遷移支出占據絕大多數,說明雖然蘇北地區的收入水平在不斷提高,但隨著農民工進城打工,很多子女的教育途徑也從農村轉移到城市,這部分支出增加,抵消了其收入上漲的部分,甚至出現倒掛現象,因此蘇北地區消費中的非農支出占據大多數,擠占其用于食品購買,提升生活質量的那部分,因此雖然收入在漲,但是食品消費的習慣和金額沒有太大變化。
3基于經濟學角度的食品安全問題應對措施
3.1引導優勢資本進入農業生產
首先,根據發達國家的經驗,要想吸引社會資源進入農業領域,一定要進行公司化、產業化的經營,這樣可以從根本上提高行業的抗風險能力,提高農業的回報率。比如壟斷全球80%糧食交易量的四大跨國農業公司:ADM(ArcherDanielsMidland)、邦吉(Bunge)、嘉吉(Cargill)和路易達孚(LouisDreyfus)就是依靠這種模式。但因為我們國家農業的市場化程度較低,完全照搬這種模式是不可能的。目前要做到的就是通過增加資本投入,提升農業的產業化水平,逐漸吸引優勢資本投入。其次,大力發展農業信貸與農業保險。由于我國農業的經營模式以分散性經營為主,受益小,周期長,所以貸款風險極大。本著利潤最大化的原則,金融機構一般不愿意貸款給農業相關部門,而且也沒有興趣花心思進行金融創新。所以我國在目前的農村金融體系中主要是以國有銀行為支撐的,比如中國農業銀行、中國農業發展銀行,以及半國有半集體性質的農村信用合作社。這些機構政府調控的痕跡比較重,雖然規模很大,但不夠靈活,不適合廣大的農戶經營者。基于此,我們可以借鑒美國的做法。美國從1916年開始就通過政府制定了一系列農貸法律并主導設立農貸專業銀行及其基層機構,形成由聯邦中期信用銀行、合作銀行、聯邦土地銀行三大系統組成的復合式農業金融支持服務系統。而且為了解決信用危機的問題,還在金融支持的基礎上大力發展農業保險,在1938年出臺了《聯邦農作物保險法》,形成了比較完備的農作物保險業務。兩者相互輔助,互為補充,取得了非常良好的效果。蘇北地區農村相對于其他區域的農村,收入相對較高,市場化程度較高造成誠信意識更強,正好可以作為試點區域。
3.2提升農村勞動力的專業化技能和整體素質
首先,繼續推進小城鎮建設,改善農村的整體生活條件,在此基礎上通過一些優惠措施鼓勵農業技術人員到農村就業,拓寬其就業前景,提高勞動保障。其次,通過發展職業教育,培養一大批農業技能型人才,解決整體的技能問題。最后,加強培訓,通過定期或不定期的各種專業培訓,增強農民的食品安全意識。
3.3通過技術改進大力發展生態農業
目前生態農業的發展是農業發展的大趨勢,生態農業的發展不但可以保護環境,還可以增加農民收入。比如目前江蘇市場上普通大米只要2.5元/斤的價格,但是利用環保技術生產的有機米價格40元/斤,價格翻了將近20倍,而投入的增加不到以前的3倍。因此本著“管不如疏”的原則,要積極引導生態農業的發展。具體說來,一方面政府要加大對農業的科研投入,另一方面也可以引入市場機制,引導農民和農業科技人員自主研發,通過技術的提升大力發展生態環保農業。
3.4拓寬農民增收渠道
所謂開源節流,要改變目前蘇北地區農民的消費習慣和觀念,從根本上說就是要增加農民收入。只有收入提升,才能花錢,敢花錢,支出結構才能趨于合理,也能從一定程度上預防假冒偽劣產品云集的狀況。可以通過積極引導農民自主創業,支持農民工返鄉創業等措施切實拓寬農民的增收渠道。具體來說,可以從兩個方面入手:一是加快推進城鎮化,擴大農民就業創業空間。重點是引導各類資源向城鎮和中心鎮集中,逐步形成以縣城為龍頭、中心鎮為重點、村鎮為基礎的城鎮(下轉P191)數據來源:根據2013年各地區《統計年鑒》整理獲得。建設體系。通過城鎮化,增強城鎮對農村的輻射帶動力,促進農民充分就業。二是引導農民參與農業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拉動農民務工收入增長。抓住國家大幅度增加水利等農業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的有利時機,促進農民從項目建設中獲得更多工資性收入。
作者:郭世靜 單位:江蘇食品藥品職業技術學院
本文html鏈接: http://m.35694.cn/qkh/451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