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社保基金管理相關理論分析
一、社保基金管理中相關理論研究
(一)社保基金管理的內涵
社保基金管理是指國家為了保障勞動者的基本生活而展開的一系列管理活動。包括社保基金的籌集、社保基金的投資運營與社保基金的支付以及社保基金的監督等行為過程。社保基金是一項特殊的公共資金,主要由企業和雇主繳納的社會保險金組成,國家財政給予一定補貼。其管理目的主要有四個:①確保基金的完整和安全,防止基金被擠占挪用。②就是要實現基金的保值增值,防止通貨膨脹造成基金貶值。③要保證基金的支付能力,防止支付危機的發生。④就是要保證基金管理的高效率運行。社保基金從管理和投資運營主體以及方式來看,可以分為以下三類:
1.財政集中型。這種類型基金管理的主體是國家或者政府,它通過財政預算或者購買國債和特種債券來進行基金管理。這種管理類型的優點是風險較低、易于操作,但缺點就是投資收益率太低。目前,歐美國家長期采用這一基金管理途徑正受到基金投資市場化的嚴峻挑戰。
2.多元分散型。這種類型基金管理主體是社會保險機構委托的各種金融機構,例如銀行、投資公司、信托公司等。它規定最低收益率然后委托金融機構在允許的范圍內進行投資。這種管理模式的優點是透明度較高、收益率大大高于財政集中、型,但與收益相伴隨的就是投資風險較大。
3.專門機構型。這種類型基金管理的主體是一些負責社會保障基金管理的專門機構,例如新加坡的中央公積金管理局,專門機構集中管理社保基金,負責基金的投資運營。而我國目前實行的正是財政集中型的資金管理模式。
(二)社保基金管理的時代背景
隨著改革開放的逐漸深化,我國的經濟高速發展,經濟總量超越日本,成為世界上第二大經濟體。但隨著時間的推移,我國的一些制約經濟發展的問題也逐漸顯現出來。首當其沖的就是人口紅利的消失,老齡化的提前到來,因此如何保持經濟高速發展,如何解決老齡化問題是當今社會的熱點問題,大家都將目光投到了社會保障制度建設上,進30年,我國的社會保障制度飛速發展,而社保基金是社保制度的物質基礎,對于社會保障的成功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我國社會保障制度開始了一系列的改革發展,社保基金規模逐步增加,但與此同時,仍存在著基金管理不規范導致基金安全性受到威脅。
(三)社保基金管理的發展趨勢
1.社保基金管理日趨多元化。這里的多元化包括歐美發達國家將社保基金的管理引入市場化管理,拉美、東歐的社保基金管理私營化步伐加快、東南亞的公積金管理模式繼續發展。
2.社保基金監管問題備受重視。隨著老齡化的到來,政府在民生部分的支出逐漸增多,各國都開始調整原先的現收現付制,轉向了部分積累制,從而積累了更多的社保基金,從而這筆龐大的社保基金的安全性引起了全世界的注意,如何防止基金被擠占挪用,如何有效監管都成了各國的完善社保基金的管理首要問題。
3.放松對社保基金投資項目的限制。在近些年的發展中,許多國家受到經濟全球化和經濟自由化趨勢的影響,都在不同程度上放松了對社保基金投資項目的限制。對于社保基金的投資,雖然購買國債或者存入銀行仍然占有很大比例,但越來越多的國家開始探索嘗試將社保基金投入股市,使社保基金進入資本市場的比例不斷上升已經成為了國際的主流趨勢。
二、我國社保基金管理現狀
(一)基金籌集規模逐漸擴大,支付壓力卻未減輕
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與社會保障制度的完善,社保基金的結余規模也在不斷擴大。但隨著老齡化的加劇,我國社保基金的支出數額越來越龐大,但收入卻沒有相應提高,所以養老金支付能力越來越差。預測到2030年,我國社保基金缺口將達到2至3萬元。此外政府缺乏關于規范社會保障基金管理的一系列行為的法律法規,未發揮其應有的監督作用,導致基金的安全性受到威脅,管理混亂等。從而造成社保基金的支付壓力。
(二)基金管理基本安全,但違規操作仍有發生
我國先后出臺了幾部關于社保制度安全的法律文件,例如:《國務院關于企業養老保險制度改革的決定》、《國有企業職工待業保險的規定》等。但這些政策屬于臨時性的,不能徹底全面的規范社保基金管理。具體違規行為如下:
1.違規投資。以養老金為例:1998年末養老金結余是510多億元,截止2008年底增加至9200億元,如此龐大的資金數額,一些地方政府私自截留,違規將資金投向當地房地產以及公路的建設等,造成放出去的基金收不回來,造成基金投資的安全隱患。
2.擠占挪用。以上海社保基金案為例,其勞動和社會保障局局長祝均一以身犯險,違規擠占挪用了數百億人民幣的社會保障基金。3.資金運營管理不公開、不透明。官方網站上報道的都是運營的方式方法或者目標之類,一些管理數據很少或者發布時間很陳舊。
(三)基金投資運營多元化,但保值增值情況不理想
目前,我國社保基金的投資運營主要為在銀行存款與購買國券,也有少量的股票投資,購買企業債券等,但保值增值情況仍舊不理想。據2005年世界銀行的測算,中國養老金缺口將在2075年達到9.15萬億元,大大高于現在的1.3萬億元。社保基金規模的迅猛增加,且投資收益率不足2%,沒有跑贏CPI,處于貶值狀態。目前,我國的投資渠道主要如下:
1.銀行存款。社保基金籌集以后,通常會存在銀行,然而存款受通貨膨脹的影響,當存款的利率為負利率時,我們的人民幣在縮水貶值,從而導致養老金的虧空,以及日后支付能力的下降。并且,通貨膨脹率近幾年一直高于銀行的存款利率,存款的負利率將會導致社保基金的巨額虧空,將勞動者的辛苦錢打了水漂。這種蒙著頭圖省事兒的做法是對勞動者的不負責任,并不可取。
2.購買國債。國債具有安全性高的優點,其安全性、收益性、流動性集于一身,是社會保障基金投資的重要渠道。其相比企業債券而言收益率略低,但其安全性恰好彌補了這一缺陷,國家不存在違約的風險。
3.少量投入股市。自從2000年成立全國社會保障基金理事會開始,我國就開始探索以市場化的方式來運營管理全國社會保障基金,其中最為值得稱道的即購買股票。全國社會保障基金理事會這個“國家隊”在2003年至2014年這十一年間,操作穩妥,緊跟形勢與政策,在A股的牛市與熊市中均能把握好較好的時點,提前潛伏或逢高位立場,在除了受金融危機影響的2008年之外,均取得了巨大的收益。
(四)管理制度逐漸完善,監督制約機制卻仍不健全
從1992年開始,我國社會保障制度就開始進入了改革發展階段,與此相適應,社保基金管理也開始逐漸完善,雖然目前我國逐漸開始實行社保基金管理的“收支兩條線”,提升了社保基金管理的規范程度.從財政對社保基金監督管理來說,一方面是缺乏預算約束。目前,企業社會保險基金逐步納入國家預算管理,列收列支,但財政對部分資金的籌集與使用無法制約,使得基金處于不受國家預算約束和管理狀態。另一方面財務制度不健全。各類社保經辦機構的財務管理都是各自有各自的習慣,政策和制度不統一,結果造成了管理的漏洞多多。綜上,我國的社保基金的投資運營與管理取得了很大的進步,但仍然需要制度的創新、法律的規范與其他各方面的監督。
作者:王雅男 王少輝 單位:山西財經大學
本文html鏈接: http://m.35694.cn/qkh/674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