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經濟全球化和一體化進程的加速,在經濟運行和貿易交往時,文化的力量正逐漸被激發,以下是小編搜集整理的一篇國際貿易論文:探究國際貿易中文化差異分析的論文范文,歡迎閱讀參考。
摘要:隨著經濟全球化進程的深化,國際貿易也迎來了一個前所未有的發展時期。與此同時,文化差異在貿易談判,以及產品推廣中造成的壁壘和誤解,卻負面的影響著多國貿易的進程。文化差異的影響體現在文化要素的各個層面,包括政治、法律、藝術、宗教等。認識文化差異在此背景下顯得尤為重要,而如何采取恰當策略使國際貿易在文化融合下實現真正全面的自由化是我們緊迫的課題和最終的目標。
關鍵詞:國際貿易 文化差異 因素分析 應對策略
在當今的世界,隨著經濟全球化和一體化進程的加速,在經濟運行和貿易交往時,文化的力量正逐漸被激發,或制約,或推動著跨國貿易進程。各國對不同國家和民族的文化背景與文化環境的重視日益加強,而文化因素作為一項非正式制度,對經濟活動提供的規范力與約束力也成為了人們研究的課題之重。
一、國際貿易中的文化差異及其對貿易的影響
英國學者泰勒在《原始文化》一書中指出:“文化,就其廣泛的民族學意義來說,是包括知識、信仰、藝術、道德、法律和任何人作為社會成員而獲得的能力和習慣在內的復雜整體。”放眼全球不同的文化圈和經濟體,不同國家由于歷史傳承和文明演繹的差異,在意識形態上存在差別或對立。現實中,文化差異一直影響著國際貿易的各方各面,造就了國際貿易特有的文化氛圍。從貿易原理來看,個體購買行為不僅由需求決定,還受到所處的文化環境的影響。因此,能否適應不同國家的文化氛圍是國際貿易成敗的關鍵。文化差異及其對國際貿易的影響,主要有如下幾個方面:
1.政治法律方面
政治法律泛指治理國家的政策、法令和強制實施的行為規范。不同的國家具有不同政策與法律運行機制;對世界貿易組織的同一條款,各國制定的政策法規也有所不同;同時各國的行政訴訟和法系不同,在法律執行上存在偏差。近期,中法之間的反光伏傾銷事件成為了關注焦點。2013年5月,法國政府相關部門根據對條款的理解,對我國光伏產品實行了不正當的反傾銷措施,嚴重影響了相關產品的出口。而我國的企業因缺少國際反傾銷應訴的經驗,對相關法規十分陌生,只能依靠政府出面進行交涉,但經濟利益和企業形象的損失在短時間內難以填補。危機公關能力和法律訴訟能力都相對欠缺的中國企業,如果不盡快學習適應國際范圍內的法律條款,靈活利用世界貿易組織發布的保護出口國的相關細則,則很難在國際市場上占有穩定的份額。
2.語言文化,風俗習慣方面
語言溝通是商品和勞務交換的媒介,是理解商品本身所包含藝術價值的工具之一。不同的民族因語言文字的差異,常常會在溝通中產生兩類誤解。其一是對外來語言的文化負載信息不了解,在交流中運用了錯誤的“counterpart”,給對方留下了不良的印象。中國牙膏品牌“藍天”的外貿人員曾經將其品牌名稱直譯成英文“Blue Sky”,而這在英語俚語中是“呆壞帳”的意思,與中文的美好含義大相徑庭。情況之二是對語言習慣的不了解。在商務談判中,美國人經常被日本人毫無實質含義的“是”所誤導,英語中關于“是”和“否”的表達也相逆于漢語的表達方式。對于語言習慣判斷的偏差會降低談話的親和力,有礙對對方心理活動的準確把握,無法進行有效的溝通。
除此之外,風俗習慣方面的差異也不可忽視。在對顏色的理解上,紅色在中國象征喜慶吉祥,而在西方,紅色是鮮血和死亡的代表。在對數字的偏好上,中國人喜歡“6”,而日本則忌“6”。再如,龍在中國是具有多種動物特征的圖騰,指代才能出眾的精英人群。而在西方,龍是罪惡的代表。因此在出口帶有龍等文化負載信息的商品時一定謹慎處理,避免不同文化映射所造成的誤會。
3.道德觀念和價值觀念方面
道德觀念和價值觀是通過教育和社會輿論等力量,使人們具有是與非、正義與非正義等觀念,以指導和控制人們的行為。在不同的民族文化中.人們的道德觀念及其對人的約束力都不同。以中國為例,我們的傳統價值體系建立在“和”,“禮”等道德標準上,在處理各種類型的爭端時寄希望于動之以情,說之以理,對于法律訴求,三方仲裁等保護己方利益的方式相對陌生,甚至有時采取避諱的態度。與之相反,滲透于西方主流社會中的觀念更為客觀公正,其經濟經貿活動受到法律的束縛遠甚于道德。在貿易現實中,雙方一旦發生貿易爭端,法律的經濟保護往往是雙方最終采取的方式,但也往伴隨著較高的成本和代價。中國企業利用道德約束展開貿易活動的做法,于外來者來說難以理解,也很難滲透到其社會經貿體系中去。
4. 社會組織結構和制度方面
一個社會組織結構和制度的狀況.既取決于歷史的沿革和特定的習慣,在國際貿易的背景下,若不了解和尊重一個國家和地區的社會制度,將極大的阻礙貿易的順利進行。同時,在開放和貿易自由的主旋律下,部分地區和國家應該進行相應的機構改革,使之與國際要求接軌,符合大多數經營者的習慣。放眼全球,契約制最早出現在西方民主國家,風險與收益共擔的理論也在此孕育而生,是一種先進制度文化的定格。從現實意義上來看,西方市場經濟國家的機構設置適應了現在市場的需要,促進了世界經貿的發展。相反,在一些民族關系復雜、宗教勢力強大或集權制度占支配地位的國家,盛行著不規范的機構和程序,加之官僚作風的推波助瀾,給貿易活動造成了諸多阻礙。在WTO框架下的國際貿易,文化差異的約束比關稅的硬約束起到的阻礙作用更大,要想推動貿易自由化,使本國企業在國際市場上立足,就必須清除這些障礙。
二、應對國際貿易中文化差異的建議
面對無形的文化差異,靠一種文化完全地壓制或征服另一種文化是不可能的。減小文化差異的影響最有效的方法就是積極交流,達成理解?,F階段,對于我國的企業來說首先就是要轉變觀念,積極應對文化差異。
1. 正視差異,培養跨文化意識
在國際貿易中,我國的企業首先必須正視文化上的差異,承認文化的異同性,并在實際貿易過程中對文化差異采取積極接受和理解的態度。同時,從事國際貿易的人員必須擁有基本的跨文化意識,保持警惕度和敏感度,把文化差異理解為一種貿易優勢,在國際貿易中充分利用文化環境的因素,做到求同存異。
2. 積極建立國際性文化交流活動
消除文化差異最有效率的方法就是建立國際性的文化交流組織和文化交流中心,進行多層次、多形式的文化展示和交流,以消除觀念、習慣、和藝術鑒賞等方面的貿易阻礙。隨著國際交流活動的規?;蜕钊牖澜绺鲊鴮χ袊牧私庖欢〞由?,中國產品在世界貿易所占份額也會上升。
3. 注意與當地文化的融合與互補
我國企業應該在經營設計過程中注意配合文化環境進行創新。既要創造出適合銷售國文化的產品,又要使定價為之接受,還要找到適合當地習慣的渠道。除此之外,還應該主動尋找外國地區文化的真空點,用自身強項去填補,從而,使母國文化和東道國文化形成互補,創造更大價值。
整體來看,民族文化差異己阻礙著世界貿易的自由化發展,縮小了消費者的選擇空間,破壞了互惠互利共同發展的國際貿易氛圍。世界各國都應致力于跨文化管理,促進文化融合.通過打通文化差異的死穴,打破國際貿易中的諸多壁壘。
參考文獻:
[1] 羅能生,全球化、國際貿易與文化互動,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2006
[2] 任凈,文化差異對國際貿易的影響,中國流通經濟,2009年02期
[3] 謝里,論我國國際貿易中的文化戰略,內蒙古社會科學,2008年05期
[4] 馮雙鵬,試論國際貿易中的文化影響力,理論界,2008年10期
論文指導 >
SCI期刊推薦 >
論文常見問題 >
SCI常見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