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類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發展的過程中,建筑色彩始終煥發著神奇的魅力。人們不僅發現、觀察、創造、欣賞著繽紛絢麗的色彩世界,而且通過漫長的時代變遷不斷深化著對建筑色彩的認識和運用。建筑色彩設計在建筑造型設計中作用是非常重要的。在建筑色彩設計中,恰當地運用對比手法,視覺效果反而更覺賞心悅目。
《藝術設計研究》(季刊)創刊于1992年,由北京服裝學院主辦。是國內藝術設計領域的重要學術期刊,主要刊登藝術學領域最新的教學和科研成果,推出國內外著名的藝術家與設計師。有計劃,有目的地組織學術專題研討,及時反映最前沿的學術動態,對藝術設計的理論及實踐、藝術創作和教學科研都起到了很好的促進作用。
英國學者P.L.格列高里曾在《視覺心理學》說過:“顏色知覺對于我們人類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它是視覺審美的核心,深刻地影響我們的情緒狀態”。在人類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發展的過程中,中國建筑色彩始終煥發著神奇的魅力。人們不僅發現、觀察、創造、欣賞著絢麗繽紛的色彩世界,而且通過漫長的時代變遷不斷深化著對建筑色彩的認識和運用。
一、中國古代建筑中的色彩藝術
“彩色之施用于內外構材之表面為中國建筑傳統之法。雖遠在春秋之世,藻飾彩畫已甚發達,其有逾矩者,諸侯大夫引以為戒,唐宋以來,樣式等級已有規定。至于明清之梁棟彩繪,鮮煥者尚夥。其裝飾之原則有嚴格之規定,分劃之結構,保留素面,以冷色青綠與純丹作反襯之用,其結果為異常成功之藝術,非濫用彩色,徒作無度之涂飾者可比也……蓋木髹漆為實際必需,木材表面之純丹純黑猶石料之本色;與之相襯之青綠點金,彩繪花紋,則猶石構之雕飾部分。而屋頂之琉璃瓦,亦依保留素面之原則,莊嚴殿宇,均限于純色之用。”從梁思成先生在《中國建筑史》中對于中國傳統建筑彩色之施用的論述可見中國建筑雖名為多色,但建筑施色卻重在有節制的點綴,氣象莊嚴,雍容華貴。“色調以藍、綠、紅三色為主,間以墨、白、黃。凡色之加深或減淺,用疊暈之法。其方法亦自唐至清所通用也。”《營造法式》對于中國建筑彩畫制度的闡述不僅揭示了中國古代建筑對于顏色選用的考究,而且精辟地總結了中國古建工匠們精湛的建筑施色技術。
中國建筑色彩藝術極好地詮釋了華夏子孫的審美觀:一是藝術表現寓于內容要求。中國建筑色彩首先表現在建筑登記和內容上,處于至高地位的宮廷建筑色彩最為強烈,壇廟、陵墓、廟宇的色彩較次之,普通居民建筑的色彩則非常單一;二是多樣寓于統一。中國古建筑的色彩不論其復雜華麗程度,都會基于一個統一的色調之中,那就是宮廷建筑以紅、黃的暖色調為主,天壇以藍、白色調為主,園林則以灰、綠、棕色作主色調;三是對比寓于和諧。由于建筑裝飾色彩基調的高度統一,中國古建筑不論色彩多么的大膽、明快、強烈,盡管許多的互補色、對比色會在同一座建筑中同時出現,而且對比十分強烈,但這種豐富的建筑施色法不僅沒有使中國建筑顯得雜亂無章,反而使其和諧的基調更加賞心悅目,耐人尋味。中國建筑的色彩藝術以其特有的藝術視覺、藝術形式和美學追求獨樹一幟,展示了中國文化的深刻內涵,在世界建筑藝術史上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中國古建筑色彩藝術曾給人們展示了難以磨滅的視覺空間,面對當前中國建筑日趨國際化、全球化的趨勢,面對外來建筑文化的洗禮,面對本土傳統建筑文化的日漸飄搖,系統地重拾中國建筑室內傳統裝飾元素,讓日漸冷漠的鋼筋混凝土建筑彩裝重現,重新賦予人類的情感,讓建筑和空間與人交流對話是沒一個建筑裝飾設計者肩負的責任!
二、中國建筑色彩設計中的色彩對比
建筑色彩設計在建筑造型設計中作用是非常重要的。在建筑色彩設計中,恰當地運用對比手法,視覺效果反而更覺賞心悅目。色彩對比主要指色相對比、明度對比、彩度對比以及冷暖對比等。它運用在建筑上有兩種情況:一是建筑本身的色彩關系;另一是建筑與環境的色彩關系。其作用在于:1、對建筑本身渲染基調,突出建筑的性格;2、以醒目的對比色塊,強調建筑的重要空間、部件及入口等等;3、施用小面積的高明度、高彩度的色塊來裝飾建筑,以打破單調感。
(一)色相對比
色相即色彩的第一印象,不管明度和彩度。如紅色和綠色就是兩種不同的色相。通過研究人的視覺心理發現,人的眼睛需要看到完整的東西。對于任何色彩,視力需要相應的補色來平衡,如果看不到補色,視力將會自動地產生出來。歌德稱這種現象為“相依為命”。可見互補色有一種天然的血緣關系,如果把它們先后展示出來,人們的視覺就很容易接受。補色的運用是色彩和諧布局的基礎,它會建立起一種精確的平衡。補色對比僅僅是色相對比的一種情況,而鄰近補色的不同色相進行對比卻是較常用的手法。不論是建筑設計還是室內設計,補色對比大多運用于細部,以豐富建筑主體或環境空間。
我國古代宮庭建筑也是大膽運用對比色的很好例子。像我們在故宮里遠望太和殿:大片金黃色的琉璃瓦、紅色的柱子、漢白玉臺階和藍色的天空形成了強烈的對比,使那巨大的屋頂在強烈的陽光下格外耀眼,給人以鮮明、強烈、輝煌奪目的感覺,而絢麗的彩繪更使得整座建筑豐富多彩,突出了帝王階層唯我獨尊的森嚴氣氛。明朝時期的宮廷建筑房屋的主體部分,亦即經常可以得到日照的部分,一般用暖色,尤其愛用朱紅色;格下陰影部分,則用綠藍相配的冷色。這樣,強調了陽光的溫暖和陰影的陰涼,形成悅目的對比。
作為色相對比,它適宜運用對比色設計的一般方法:把“對比色”的色彩設置得面積很大,彩度很低,“表現色”則是面積很小而彩度很高。反之亦然。
(二)明度對比
明度與色彩的明暗有關,不管色相或彩度。通常把從黑到白之間分成相等的距離來衡量。如淺紅色就比深紅色的明度大。色彩達到最大明度則成了白色,而最小明度時就成了黑色。色彩的許多特性都與明度有關,如色彩具有冷暖感、質感、輕重感及運動感等等。一般來說:明度高則偏冷,明度低則偏暖;明度高時物體就感到光滑,而色彩明度低時就感到粗糙。根據色彩的這些對立性質,運用到設計中,就會達到很好的效果。
如在淺色調高明度的空間中,往往采用低明度或高彩度的家俱、小品等等來進行對比;或者在暖色調低明度的環境中,采用高明度或高彩度的色塊來對比,從而豐富空間。貝聿銘設計的華盛頓美國國家藝術博物館東館中央大廳,在整個淺色調的環境中,懸掛于網架天窗色彩鮮艷的抽象雕塑,一下子使得整個空間都活潑起來。
我國南方許多地區的傳統民居色彩氣氛也處理得十分和諧:一大片粉墻與青色屋頂形成了強烈的對比,再配以棕色木柱和門窗作為穩定色,色彩強烈而統一,恰當地形成了一種樸素、淡雅的氣氛,給人以非常明快、開朗的感覺。由此我們可以總結出:當兩塊面積相差不大,明度差別很大的色塊拼合時,一般都是在高明度的色彩中配入小塊的中間色作為穩定色;或者把它們放在中間色的環境中,再配入穩定色,從而達到統一的效果(對于色相對比和彩度對比,也可作類似處理)。并且高明度色塊位于較高位置,面積較大,而低明度的色塊則位于較低位置,面積較小,以滿足人的視覺平衡,如美國某商店內景設計,它將明度很低的收銀臺與明度很高的地板和墻面,構成了簡單的對比關系。由于設計者對色塊尺度及其位置的嫻熟處理,視覺效果十分和諧。我們注意到,乳白色倒三角形的模特架是深深鍥入收銀臺背后紫色墻面之中的,而收銀臺同樣設計為三角形。
(三)彩度對比
彩度是指色彩強弱而言不管色相和明度。通常用一種自然灰色標桿向外,強度逐漸增加,一直達到色彩最鮮艷,將視覺感受分成相等的距離作為尺度來衡量。
在彩度對比中,彩度越高,施用面積應該越小;同樣,對于彩度越低的色彩,施用時也必須謹慎,盡量避免大面積施用。彩度對比主要用于在趨于灰暗的環境中用高彩度的色彩來突出建筑或其它事物。在倫敦大街上,象郵筒這樣的小玩意如果涂上綠色并不引人注意,但是,高明度、高彩度的桔黃色使它一下子便從藍灰色的環境中跳了出來,格外醒目。
(四)冷暖對比
上面我們曾談到色彩的冷暖與明度有關,明度高的色彩要比明度低的色彩更具有寒冷感。色彩的冷暖還與色相有關,如紅色使人聯想到火就感到溫暖,藍色使人感到寒意。這是由于人們的生活習性造成的。色彩的冷暖還與彩度有關。在暖色中,凡彩度強的,都有增暖的效果;在冷色中,彩度越強則越冷。冷暖對比一般用于室內設計,它的一般方法是:以某一色(如暖色)作為基調,再配進小面積的“對比色”(如冷色)來對比。
實際上,我們在建筑設計特別是室內設計中,往往是多種對比手法并用,以創造出更加豐富多彩的空間環境,如臺灣某住宅客廳設計,它淺白色的天花與墻面、深灰色的地面構成了客廳的基調;而比地面明度更低的地毯,則將靜與動的空間區別開來。原木色的門及護墻、黑色的鋼琴以及綠色的植物等,則是作為穩定色,空間氣氛和諧而寧靜。如果僅此而已,未免顯得稍稍單調一些,設計者大膽采用亮麗的黃色與明度很低的黑色構成的沙發,再點綴色彩鮮艷的紅色背墊、鮮花等,便使得整個空間生動活潑起來。在這里,設計者運用多種對比手法,良好地處理了各種色彩之間的相互關系。
運用色彩對比的最大難題就是如何確定色彩面積的大小,解決方法如下:首先,對于高明度、高彩度和原色的面積可以根據上面所討論的方法確定,一般面積都偏小,如稍不慎,就會造成視覺效果過分強烈、刺眼;其次,切忌色彩旗鼓相當。
三、結束語
如果把建筑的形狀比作富有氣魄的男性,那么,建筑的色彩就意味著富有誘惑力的女性。“色彩從來就只起著一種吸引眼睛注意的誘惑作用,正如詩歌那美的節秦是耳朵的誘惑一樣”(魯道夫•阿恩海姆,藝術與視知覺,第459頁,社科出版社,1984年)。在現代建筑的色彩運用上,我們要繼承并發揚傳統色彩理論,結合現代快節奏生活的變化,加強研究建筑色彩在色相對比、明度對比、彩度對比以及冷暖對比對人的心理及行為等方面的影響,營造現代城市色彩豐富的建筑群落,這樣,我們的城市就會變得多姿多彩、美不勝收了。
論文指導 >
SCI期刊推薦 >
論文常見問題 >
SCI常見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