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上海世博會中國館,以其獨特而又大氣的造型,將中國傳統建筑符號斗拱運用到展館建筑中,讓全世界通過這次世博會更好地了解中國傳統文化。斗拱在中國木構架建筑的發展中起著重要作用,它的演變可以看作是中國傳統木構架建筑形制演變的重要標志,也是鑒別中國古代木構架建筑年代的一個重要標志。本文從斗拱的從無到有,到發展成熟,對其蘊含的中國傳統文化進行了探析。
《中外建筑》于2003年6月全新改版,全方位、多視角觸及建筑領域;發布權威信息,宣傳建筑成就,推介學術成果,探索建筑新路;為優秀建筑作品提拱展示舞臺,為業內人士評定職稱發表論文提供平臺。
2010年的上海世博會是一個舉世矚目的盛會,作為東道主的中國館更是世界矚目的焦點。中國館的建筑外觀以“東方之冠”為構思主題,國家館居中升起,層疊出挑,采用極富中國建筑文化元素的紅色“斗冠”造型,凝聚了中國元素、象征了中國精神,體現了中國文化的精髓和氣質。西方古代建筑為磚石結構體系,而中國古代建筑最大的特點就是采用木結構體系,不難看出,中國館巨大的頂部設計理念來源于中國傳統并且極具代表性的建筑符號——斗拱。建筑師將斗拱的形象夸張、抽象和變形,將原有的復雜結構簡化,提煉精髓并將之放大。
幾千年來,中國木結構體系的建筑,與我國獨特的自然環境和人文環境緊密相連,互相影響,成為中國文化對外傳播的標志性“符號”(深深影響了日本古代建筑),這其中最顯著的結構特征就是——斗拱。斗拱幾乎貫穿了整個中國古代建筑發展的歷程,它的產生、發展和演變就是中國古代建筑發展、演變的縮影,是中國古代建筑能夠與古希臘建筑、伊斯蘭建筑并稱為世界三大建筑體系的重要因素之一。
“斗拱在中國建筑上的地位,猶柱式之于希臘羅馬建筑;斗拱之變化,謂為中國建筑之變化,亦未嘗不可,猶柱式之影響歐洲建筑,至為重大。”——梁思成
斗拱是我國木構架建筑特有的結構構件,主要由水平放置的方形斗、升和矩形的拱以及斜置的昂組成。斗拱的最早形象見于周代銅器(如“令簋”器足上的櫨斗、銅器表面的建筑紋刻等),漢代的畫像磚石、壁畫、建筑明器及記載中也有不少,而石闕、石墓中的實物雖是仿木的作品,但在很大程度上還是保存了原有的風貌。由這些資料來看,當時斗拱的形式已經很多,表明當時的斗拱乃是處于一個“百花齊放”的發展階段,雖然還沒有成熟,但是其基本特點已經形成,并對后來的進一步發展完善起了很大的作用。唐宋是斗拱發展的鼎盛階段,尺度和形式已經得到統一,在結構上的作用也發揮的較為充分,都歸納在當時的官式建筑經驗的《營造法式》中。但是,隨著朝代的更替、木材的緊缺以及磚石的運用,斗拱越來越傾向于裝飾作用,結構作用慢慢弱化甚至消失。
斗拱形成之初就是為了滿足木構架建筑的結構功能,它位于柱和梁之間,將屋面和上層構件傳下來的荷載傳遞到柱子和基礎上,起著承上啟下傳遞荷載的重要作用。中國古代建筑的另一個重要特點就是大屋頂,斗拱是“大屋頂”的結構基礎,它可以向外懸挑,使建筑物的出檐更加深遠,外觀造型更有優美、壯觀。而且再加上斗拱傳遞荷載的過渡作用,這種大屋頂非常的結實安全,在地震發生時尤為明顯,歷史上北京發生過多次地震,故宮太和殿兩千多噸重的屋頂,因為斗拱的作用沒有受到損壞。“墻倒屋不塌”是其生動的描述。
不同時代都有自己獨特的特點,我國封建時期朝代眾多,斗拱也反映不同時代的建筑風格和審美風尚。在以木構架體系為主的時期,斗拱用于結構作用的同時也起著裝飾美化建筑的作用,裝飾作用主要通過“斗拱雄大,出檐深遠”體現,再加上布局疏朗,體現一種結構美。但是隨著磚石結構體系的出現,斗拱也由碩大、疏朗、豪放的風格逐漸向纖小、細柔的方向發展,人們更加重視的是它的裝飾性,補間鋪作增多,形象越來越復雜,而且斜拱幾乎完全用作裝飾。可以看出來,任何時期的建筑裝飾觀念的變化,幾乎都可以通過斗拱以及相關構件的變化體現出來。
斗拱的審美特點還體現在創造不同形式的建筑風格,正是有了斗拱的存在,才有了垂脊交匯于頂部的攢尖頂、四面坡的廡殿頂以及懸山和廡殿相結合的歇山頂等各種形式的建筑。正式這些斗拱產生的飛檐,使形體龐大的建筑屋頂變得輕巧靈活,也使得整個建筑形象避免頭重腳輕,給人一種輕盈的感覺。
封建社會中森嚴的等級制度,在斗拱中葉體現的淋漓盡致,它作為封建等級制度的象征和重要建筑的尺度衡量標準,這也從一個側面上反映了斗拱蘊含的文化含義。自春秋時代之后,社會一切事物都冠之以“禮”,以“禮”為準則是“真理”的標準。孔子曰:“太廟之堂,亦嘗有說,官致良工,因麗節文,非無良材也,蓋曰貴文也”,這就說明斗拱是被“禮”化的結果。歷代的集權統治者都是推崇“禮”的,以禮治國,故從斗拱中可以看出中國古代的禮制文化。
斗拱,具有強烈的民族性,斗拱從最初的產生到發展演變到極致,幾乎貫穿整個中國古代建筑的衍變史,深深的刻下了中國傳統文化的烙印。從形制、造型以及色彩來塑造建筑本身,體現建筑的時代文化,映射著中國傳統木構架建筑的興衰史。今天,在許多現代建筑中依然不乏見到斗拱的存在,可見其生命力的旺盛,這是中國傳統建筑的精髓所在。
斗拱,中國古代建筑獨有的一種結構構件。在其漫長的產生和發展過程中,能夠反映不同時代的特點、建筑風格、思想觀念、社會風俗以及審美風尚等。建筑被稱為“凝固的音樂”,斗拱猶如一個個跳躍的音符,將“凝固的音樂”轉變成一曲美妙的樂章,回響在歷史的長河中。
參考文獻:
[1]梁思成.《圖像中國建筑史》[M].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1992.
[2]潘谷西.《中國古代建筑史》[M].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1.
[3]劉致平.《中國建筑類型及結構》[M].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0.
[4]李澤厚.美的歷程[M].文物出版社,1982.
[5]程建軍,孫尚禮.風水與建筑[M].北京:中國建材工業出版社,1999.
[6]葛路.中國古代繪畫理論發展史[M].上海: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1982
論文指導 >
SCI期刊推薦 >
論文常見問題 >
SCI常見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