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地區的城市景觀顯現出不同的地方特色。安慶作為千年古城,百年省會,環境優美,名勝古跡眾多,內涵豐富,開發潛力巨大。以安慶古城景觀文化研究為例,探討安慶古城景觀文化傳承與發展的策略與途徑,可進一步突顯安慶古城景觀環境特色,使安慶古皖文化、戲劇文化、名人文化和佛教文化特色得以呈現,以提升安慶古城形象。
《文學與文化》(季刊)創刊于2010年,是由南開大學出版社主辦的以文學研究、文化研究為宗旨的中文學術刊物,由南開大學陳洪教授擔任主編。現為南開大學中文核心期刊,中國知網(CNKI)、中國學術期刊(光盤版)全文收錄期刊。
一、安慶古城景觀文化傳承發展的特色與優勢
1.自然風貌特色:安慶地處東南低西北高的丘陵地區,有“半是山城半水城”“龍山鳳水”之稱,大、小龍山為背,皖江、皖河及周邊湖泊為裙,安慶依龍山鳳水而居,是湖、山、江景交相輝映的古城,功能豐富的山水鎮,先后被列為“安徽省皖西南旅游區”和中國優秀旅游城市。域內有天柱山、花亭湖、菱湖公園、蓮湖公園、石塘湖公園、獅子山公園等多處風景名勝,形成了靠山近水美不勝收的園林景觀環境。
2.歷史文化特色:安慶有“千年古城、文化之邦、百年省會、戲劇之鄉、禪宗圣地”的美稱。安慶,建城787年,從1760年以后的178年間,一直是安徽省省會、全省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安慶有遠古時代的薜家崗文化、春秋時代的古皖文化、中國文壇“桐城派”、黃梅戲等等,涌現出眾多本籍名人,徽班領袖、京劇鼻祖程長庚、新文化運動旗手陳獨秀、黃梅戲表演藝術家嚴鳳英、兩彈元帥鄧稼先等為天下人知。
3.民風特色:移民文化是安慶民風之魂。安慶建成700余年,屢遭戰亂侵擾,人口流失嚴重,至明初,大半為外來移民,清乾隆二十五年,安慶為安徽省治,八省通衢,更為官紳云集,碰撞交織,構成安慶民風的獨特色彩。
4.文物古跡特色:安慶上百年的歷史,遺留下來的名勝古跡數量繁多。目前城區范圍內已發現不可移動文物近百處,列為各級重點文保單位的有50處,現存歷代古建筑410處。迎江寺、振風塔、敬敷書院、譙樓、焚煙亭、錢牌樓、倒扒獅、陳獨秀墓園、革命文物陳列館、玉虹街古城墻等及其他重要的文物都得到了很好的維護。
5.區域事件活動:安慶作為皖省首府,近二百間發生了不少事件,在中國近現代史上有一定的影響力,如陳玉成安慶保衛戰失利,是太平天國走向衰敗的轉折點;1907年徐錫麟起義,為辛亥革命會黨起義第一槍;1908年馬炮營起義,為新軍起義第一槍;1861年曾國藩創辦安慶內軍械所,次年建造成我國第一臺蒸汽機和第一臺機動船,為中國近現代機械工業、軍事工業之源頭;之后求是學堂、安徽大學、安徽銀元局、安慶飛機場等,在安徽都具有獨一無二的地位,這些也賦予了古城安慶新的生命內涵和歷史價值。
6.交通區位優勢:安慶與安徽、湖北、江西三省交界,有“四橫五縱”的高速公路網和“二橫二縱”的鐵路網、4D級天柱山機場、對外港口長江水道和建設中的安慶鐵路大橋等,現已初步形成集公路、鐵路、水運、航空和管道運輸為一體、四通八達、有著明顯的交通區位和地理優勢的交通網。
7.社會經濟發展:隨著安慶石油化工、輕紡、建材、機械四大支柱產業的形成與支撐,目前安慶已擁有安慶石化、華茂、曙光、海螺、胡玉美等多家知名企業和名牌產品。近年來,安慶市GDP增長仍不斷增長,2013年躍進安徽前三甲并與世界100多個國家和地區建立貿易往來。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旅游業的意見》《皖江城市帶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區規劃》和安慶市《關于推進旅游經濟強市的意見》等相關政策法規的出臺,給安慶帶來新機遇,發展安慶旅游業,宣傳安慶文化,力求將安慶打造成長三角經濟圈文化旅游休閑產業示范基地,進一步促進安慶社會、經濟、文化、旅游的發展。
二、當前安慶古城景觀文化傳承與發展存在的問題
在現代城市建設中,政府建設、房地產開發都在努力追求和打造地域性、文化性和特異性。雖然出發點是好的,但傳統景觀文化元素和符號的濫用、片面的認識和對傳統園林文化的詞匯和語言的推廣,使得真正能夠代表新時代對傳統景觀文化理解和詮釋的作品少之又少。安慶古城景觀環境建設也不例外,可說的多,可看的少;記載的多,存在的少。
1.特色不鮮明,缺乏創新思路。隨著全球化的發展,中國城市景觀環境的建設變得越來越趨同,天南地北,千城一面。安慶古城雖有源遠流長的歷史、厚重的文化底蘊、優美的山水環境,但在城市的不斷進步發展過程中,安慶古城缺乏歷史的繼承性和時代的超前性,景觀的外延和內涵發展總體來說落后于其他歷史文化名城或旅游城市,城市特色不夠鮮明。這里面不是錢的問題,也不是能力問題,而是城市設計者與管理者缺乏創新的、超前的、發展的、系統的理念。對于安慶古城景觀發展,需要不斷在學習中批判的繼承和宏揚宜城文化,與整個社會文化發展同步,建設山—水—城—文富有宜城特色的城市環境,那將是安慶城市景觀核心競爭力之所在。
2.內涵不足,手法單一。優秀的景觀設計必須有一個耐人尋味的意境,是在不經意中的自然暴露,使人們在無意中就能感覺到。在現代安慶城市景觀環境發展建設中,安慶景觀地域文化與地域歷史逐漸被人們所重視,但其景觀表現手法單一,缺少藝術提煉,文化內涵體現不足,缺乏文化內容的設計,顯得呆板,缺乏品味,還有許多中不中、洋不洋、新不新的設計讓人無奈,經不起時間的推敲和歷史的歷練,這些使得安慶古城中的歷史建筑、歷史古跡、古街古巷與城市現代景觀環境格格不入,沒有由點串成線、由線連成面的銜接和融合。這些作品沒有透過現象看本質,忽略了景觀本質,從而影響了景觀作品的整體質量。
3.一味模仿,粗制濫造。只有精致、精美的景觀質量,才能有力的表達文化,質量較低的文化景觀,不但不能傳播文化,反而會影響到文化的優越性。從南到北,很多城市景觀在形式、色彩、材料上大同小異,相互仿效,少有特色鮮明、意味深長的作品。膚淺、缺乏內涵和質感的作品,不僅對城市的發展,還對中國傳統文化的進步產生很大的影響。安慶現有城市景觀設計缺乏對古城歷史文化、地理區位、傳統風俗、社會變遷、當地居民的生活習慣等方面的深入透析,缺乏對自身特色的深層次認識,景觀藝術停留在表面,沒有體現出精髓和本質所在。有些城市建設還暗箱操作、生搬硬套、偷工減料,在利益的驅動下導致低質量的設計和施工,更談不上文化產品人文精神的體現了。
4.資金缺乏,保護、開發和利用不力。由于資金短缺,自然和人為破壞嚴重,導致對文物、土地、景觀環境都不能得到有效的保護、開發和利用,太平天國英王府、譙樓、江西會館、大觀亭名勝保護區等地方的修復工作進展緩慢或難以展開,使安慶古城建設困難。與此同時,天后宮片區文物也面臨著大規模的拆除,安徽省立第一監獄、安慶唯一保存的老當鋪、最精美的西洋大門樓等將不復存在。雖然安慶已被認為是一個歷史文化名城,但保護、開發和利用都存在不同的問題,城中的各種古建筑、古街區正在慢慢消失,怎么擔負得起“文化城市”的稱號。
5.宣傳力度不夠,公眾環境意識淡薄。景觀環境意識的宣傳和教育的力度不夠,市民缺乏愛護和珍惜文化遺產的意識,沒有形成全民參與,讓安慶古城文化的精髓真正的融入廣大市民的生活中。生活在安慶古城中的人們對古城景觀的敏感度、關注度不高,顯得無動于衷,破壞古城風貌的行為時有發生。
三、安慶古城景觀文化傳承與發展對策
1.加強政府領導。明確目標責任,增強安慶政府部門的責任感,把名城建設納入到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與城市建設總體規劃中,成立安慶歷史文化名城建設保護指導委員會、咨詢委員會等機構和部門,主要解決在理論和實踐建設中的重大問題。政府相關部門切實規范責任行為和文物古跡的審批、保護、修復、處罰等制度與原則,統一規范,統籌協調,推進名城建設與發展工作。
2.建章立制。編制、實施和全面落實《安慶市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安慶重點文物保護、歷史文化街區保護等各專項規劃,明確保護對象、內容和原則,加強古街、古巷、古鎮、古村落、古宅保護,加強大觀亭、英王府復建與整治,朱家坡—迎江寺、清真寺—大南門等歷史地段的保護與整治;嚴鳳英、鄧稼先故居等保護工程。建立點、線、面統籌兼顧的保護范圍,堅持保護與利用,建設與管理并重的原則,促進安慶城市現代化建設與歷史文化遺產的一體化發展。
3.優化基礎設施建設。目前安慶市基礎設施建設與安慶優勢資源和公眾需求之間存在巨大差距,存在結構布局不合理、分布散、規模小、利用率低、系統不完善、設施不足等問題。安慶市政府應以規劃先行,引導城市各項建設,避免重復拆建,按照全面規劃、合理布局的原則,完善其功能,適當其規模,先進其技術,最大限度地利用和配置各種資源,優化基礎設施建設,不斷提高城市的綜合功能,有效地改善城市的公共服務水平。
4.建立多元化投入機制。按照“政府帶頭、部門組織、公眾參與、市場運作”的原則,建立與之相適應的多元化投融資體制。降低信貸門檻,創新金融產品,鼓勵民營、外資、合資等多種方式和渠道參與安慶古城的景觀環境建設中,鼓勵私人及其機構建辦博物館、陳列館、美術館、文化館等文化設施,同時把城市土地、道路、公共設施、公共交通及其他城市資源作為商品業務,做好城市經營的文章,積極探索多渠道、多元化的融資渠道,實現主體企業化、資源利用的商業化、政府行為方式的規范化。
5.加大宣傳力度。整合安慶都市媒體資源,構建新聞傳媒新格局。開展安慶歷史景觀文化講座、競賽、論壇和文章寫作等一系列活動,組織文物規劃法、文物保護法、環境保護法等法律法規宣傳教育活動,與安慶日報、廣播電視臺、安慶新聞網、移動多媒體技術等傳播載體配合,增強公眾參與城市建設的廣泛性和積極性,加大對安慶城市宣傳力和輻射力,彰顯安慶城市特色與個性,打造一個宜居、宜業、宜商、宜游、古香古色的現代山水園林城市。
要實現中國傳統景觀文化的傳承與發展,就要適應時代發展的需要,不斷的調整自身結構框架和內容,接受新的生活方式和生活內容。古城安慶有著豐富的文化資源,佛教文化、黃梅戲曲文化、水鄉文化有機交織,皖山、皖水、皖文化的源流、積淀,形成安慶古城特有的精神載體,提升了安慶古城的整體價值和城市文化內涵,改善投資環境,擴大對外開放,促進經濟和社會協調發展,全面建設具有實力和活力的安慶。
參考文獻:
〔1〕方曉珍.皖江名人資源開發與安慶旅游產業發展[J].江淮論壇,2009,(4):186-191.
〔2〕李文鵬.城市景觀帶中濱水景觀的地域文化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學,2012.
〔3〕沈向陽.安慶古城格局特色保護的策略研究[J].安徽建筑工業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06,(3):26-30.
〔4〕萬緒才,馮學鋼.安徽省安慶市山水旅游開發研究[J].生產力研究,2004,(9):117-119.
論文指導 >
SCI期刊推薦 >
論文常見問題 >
SCI常見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