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時期德化窯發展迅速,作為德化窯瓷雕重要組成部分之一的觀音瓷雕塑像進入頂峰階段。觀音造像底座背景元素有巖石、海水、祥云、蓮臺、動物、蒲團六大類,題材豐富,充分體現了工匠藝人及當時社會的審美趣味。
《湖北文史》辦刊宗旨:高舉愛國統一戰線的旗幟,充分發揮文史資料存史、資政、團結、育人的功能,為兩個文明建設服務。
觀音信仰自傳入中國起,受政治、經濟和文化等諸多因素的影響,逐漸完成了中國化歷程,至宋代基本完成女相的轉變。觀音造像基本的、傳統的元素主要依托于《佛說造像度量經》《觀無量壽經》《愣嚴經》和《妙法蓮華經》四大佛教經典[1]。一尊完整的觀音造像主要由觀音正像、底座和配飾品三大部分組成。其中底座構成背景和配飾品一起形成造像場景,再加上觀音姿態、動作等,構成完整的觀音題材造像。
1 德化窯觀音造像背景常見元素
明清時期德化窯觀音造像于國內外各博物館、民間收藏存量較大,根據相關資料、實地考察及梳理,筆者認為造像背景常見的元素大體上可分為六類。
巖石類:通常表現為類似于太湖石的山崖造型,瘦、透、漏,特點鮮明。其中又分為帶有小幾的三層型、類似石凳的一層平臺造型和寶座式造型。泉州門里博物館收藏的明“何朝宗”款送子觀音(圖1)三層山崖造型頗具山勢,透、漏雕刻明顯、精煉,山石錯落有致,觀賞情趣強烈。主題為懷抱嬰兒,線條流暢,整體造型極為精致[2]。這一類型在存世觀音造像中所占比例較大且以坐姿為主。至清代,童子拜觀音、送子觀音等造型民俗化特征漸趨明顯,戲劇化場景突出。
海水類:這一類型觀音造像以站姿為主,尤喜渦旋狀紋表現海水的起伏感。其中又有卷草紋厚圓底、卷草紋薄底、海水江崖紋、放射狀平臺和長方平臺型等幾種。在海水江崖紋雕刻方面,線條精致,紋飾銳利,并常伴有荷花、荷葉、魚籃等配飾品。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館館藏明“何朝宗”款渡海觀音(圖2),趾頭修長的左腳露出,踏于海水浪花中,波濤洶涌,浪花泡沫珍珠般晶瑩剔透[3]。
祥云類:明清時期德化窯祥云類觀音造像配飾品較少,大多表現觀音佇立凝神的站姿。而在服飾方面,大多首服為頭巾,披披肩、著裳群,受民俗化影響較小。底座常見有卷草紋厚平臺、如意紋平臺和元寶紋平臺三種。私人收藏明末清初“筍江山人”款祥云觀音立像(圖3),卷草紋連綿回旋,線條清晰,花紋層次分明,工藝流暢精致。
蓮形類:蓮花于佛教而言,表示清涼智慧和清凈功德,是佛與菩薩清凈的法身和莊嚴的報身的象征。在德化窯明清時期觀音造像中有蓮瓣型、蓮花寶座型和海水蓮紋型三大種。私人收藏的“博及漁人”款立蓮戴冠觀音(圖4)左手持物,右手結印,胸前瓔珞紋刻劃線條優美。底座上層為蓮花狀平臺,覆蓋蓮瓣,蓮瓣錯落有致;下部為海水蓮紋,堆塑蓮葉,雕刻精細。
動物類:此類觀音造像大部分以單獨的動物為底座,體積一般較大,動物表情豐富、生動,作品大多具有民俗化、戲劇場景化特征。一般分為小幾和動物融為一體、單獨完整動物造型和小動物與薄底座共同構成背景三種。落款為“許裕源”的騎吼觀音(圖5),設計精巧,觀音正像雙手結印于胸前,呈修行狀。底座為坐騎吼,整體雕刻極為精致,表情生動。另出現有與道家關系密切的青牛、配飾品葫蘆等元素,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明清時期佛道文化的融合共存。
蒲團類:這一類造型相對比較統一,底座多為圓形,只在蒲團的厚薄上有所區別。從主題而言,以蒲團為底座的觀音造像一般為游戲坐姿,或手持經書,或籠于袖中,或左右手交疊置于左膝,呈沉思或靜修狀。“何朝宗”款坐蒲觀音(圖6)神態安詳,衣紋自然堆疊,頭發束頂高聳挽成髻,紋絲清晰不亂;面容豐滿圓潤,大耳垂綸;蒲團線條簡練,堪稱佛像精品。
2 德化窯觀音造像背景的審美特征
首先,以山崖、石凳型巖石、蒲團、海水蓮紋、蓮瓣等元素為底座的觀音大多屬于游戲坐姿。從觀音正像的姿態、動作而言,大多為雙手結印、左右手交疊置于腹前或左右膝蓋,神情祥和,有一種靜修、靜觀蕓蕓眾生和沉思的意味,動作與主要背景之間存在著一定的關聯性,頗多文人意趣。
其次,隨著觀音信仰在社會大眾中的廣為傳播,人們賦予了其更多與人們自身現實利益相關的其他神職。童子拜觀音、送子觀音等形象造型都具有比較強的戲劇場景化特征和民俗、世俗化氣息。另外,祥云和海水觀音像比較而言,雖然二者大多為站姿,但祥云觀音一般表情比較莊嚴,較為契合傳統觀音。而以海水為底座的觀音有提籃、捻裙的形象,民俗氣息更為濃厚。
最后,觀音信仰的普及和中國化歷程使觀音造像逐漸成為人們日常生活中常見的觀賞對象。觀音底座的題材選擇往往是人們熟悉的、來源于生活的事物或一些神話中的神獸,與文化環境相契合,是一種來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的藝術,是自然美與人工美的結合,是古人“天人合一”思想的體現[4]。
3 總結
總而言之,德化窯觀音造像作為德化陶瓷生產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明清時期發展至頂峰,展示了古人“天人合一”的思想及審美意趣。由觀音正像、底座和配飾品三大部分組成的觀音塑像,其組成元素靈活多變的有機組合造就了觀音造型的豐富性,為陶瓷藝術史添上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參考文獻
[1]劉春光.觀音形象中的精神承擔——淺談觀音作為女性神扎根中國之因[J].現代交際,2015(8):49.
[2]邵維娜.明中晚期德化觀音瓷雕研究[D].上海:復旦大學,2014.
[3]何明,許偉.論民間信仰觀下觀音造像審美認同——以安岳紫竹觀音為例[J].重慶與世界(學術版),2016(5):78-82.
[4]張麗芬.論德化窯瓷塑底座的形態及其審美[J].美術大觀,2017(1):82-83.
論文指導 >
SCI期刊推薦 >
論文常見問題 >
SCI常見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