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以延安市延長縣安溝鄉新型農村社區為例,選取坡度、起伏度、植物多樣性等生態因子進行生態適宜性及敏感性分析與評價。結合景觀功能與結構相互作用理論、生態系統服務功能評價等方法,分析了安溝社區的生態功能空間差異。借鑒景觀格局整體優化的方法,將社區劃分為生態保育、生態管護和生態建設單元,并針對各生態單元區的特點指出了相應的發展方向及優化調控措施,最終提出景觀格局優化方案,以作為未來新型農村社區景觀生態建設的參考。
關鍵詞:新型農村社區,生態功能分區,生態規劃,生態治理,黃土丘陵溝壑區
傳統的小流域治理雖較多考慮了土壤侵蝕,但對作為水保工作實施主體的鄉村居民及聚落分布考慮不周。對于黃土丘陵區的鄉村聚落,已有研究關注其類型、趨向性、內部組織、平面形態、空間結構、分布密度與規模、動態演變及經濟特征等方面 [1-5],對鄉村生態建設單元有一定的關注[6、7],但僅限于聚落分布的自然生態影響因素的研究,因而與小流域治理結合程度不高,以致于村鎮規劃和水土保持工作的實施效果欠佳。生態環境問題歸根結底是人的問題。黃土高原的生態建設必須要重視人類社會的影響,規范人類活動,減少人為壓力,并根據不同水土流失情況因地制宜地進行生態建設,減緩自然壓力[8】。經過多年治理,陜北黃土丘陵區土壤侵蝕程度已經下降,未來生態治理重點將逐步轉移到對人居環境的建設,因此開展生態分片建設研究十分必要。
1 研究區概況
1.1 基本情況
安溝鄉地處延安市延長縣城東南25公里處,其地理位置為:東經109°56′48″~110°9′10″,北緯36°21′29″~36°33′7″。全鄉轄25個行政村。本次規范圍為安溝鄉中心社區,包括安溝、東卓等16個村,人口規模5156人,面積136.9Km2。社區土地肥沃,光照時長,屬暖溫帶干旱大陸性氣候,四季分明,冷暖干濕明顯。規劃區內有水庫一座,為安溝水庫,壩址延河一級支流安溝河下游,距縣城15公里。
2 生態環境保育
應用GIS技術,在分析研究區生態系統的組成與結構,生態服務功能,生態敏感性的基礎上,劃分了規劃區的生態建設單元,并提出規劃區生態建設的基本框架。
2.1 主要生態環境問題
2.1 .1 生態環境脆弱
生態系統具有自我調節機制,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來自外界的干擾,保持自身的平衡和穩定。但是,不同類型、不同狀態的生態系統對外界干擾的反應是不同的。在已經發生或正在發生的干擾或壓力下,生態系統偏離動態平衡狀態,系統的組成與結構發生變化,正常的功能受損,這就是生態脆弱性。安溝社區屬復合生態系統,其生態脆弱性不僅取決于系統內自然要素變動的強度與頻率以及相應的敏感性和可承受程度,同時也受系統中人類活動的影響。該區生態脆弱性主要表現在以下3個方面:
(1)基質脆弱性。該區屬以黃土為基質的環境單元,在流水作用下,極易產生土壤侵蝕,形成各種劣地景觀,使土地生產力下降,生態功能退化。
(2)自然干擾脆弱性。自然干擾主要表現為暴雨,這是該區主要的災害性天氣,多發生在夏季,因其具有突發性和猛烈性,加之規劃區內地形破碎、匯水面積小和土質特殊等因素,極易造成強烈的水土流失、滑坡等災害。
(3)人為干擾脆弱性。事實上,人為的擾動是不可避免的。人類要考慮居住擇址的問題,首要選址靠近自然河流、溝谷廊道,以便于其能量流和信息流的交換與轉移。其次,當溝谷廊道附近的土地不足以支撐社區居民生活的必要空間需求時,塬面斑塊的存在,便成了第二選址。隨著社區居民發展需求的增長,所引起的物質流、能量流和信息流間的交換與轉移變得更加頻繁與劇烈,自然廊道的功能漸顯捉襟見肘,此時,人為創造的廊道——道路系統便隨之產生。道路系統廊道的出現,一方面增強了斑塊之間的定向交流,另一方面卻也成為自然斑塊與基質交流的障礙與屏障,例如,硬化道路的出現,阻擋和減少了如蚯蚓等小型動物的空間遷移。社區居民必須考慮其生產的發展,進而產生生產性擾動下的農田斑塊。農田斑塊之所以靠近生活性斑塊,是出于耕作便利性的要求。但生產性斑塊在生活性斑塊的基礎上,進一步擠占了自然生態系統中生物群落的棲息空間,并由此形成了具有空間異性的現狀景觀格局。而社區化之后,景觀格局中的自然要素和人為要素將產生一定的分離。此過程可以總結為:生活性斑塊、生產性斑塊和道路廊道系統,在自然景觀格局的基礎上,一方面加劇了自然景觀格局的演化與變遷,其結果是產生了具有空間異質性的景觀格局,但同時,也威脅到自然生態系統的穩定性與安全性。
2.1.2 植被結構簡單
規劃區近幾年生態建設力度加強,植被得到一定恢復,覆蓋率逐年提高。歷年來累計退耕58665.15畝,其中退耕還林30619.55畝,荒山造林28045.6畝。但種植樹種單一,栽種苗木質量差,成活率較低;治理中重工程輕草種、重治理輕管理現象普遍,長此以往,易造成人力物力財力的多重浪費,而且極易挫傷民眾的積極性,最終制約社區生態建設。社區植被方面,下部陡坡多為以天然灌叢為主的黃草坡,中上部以人工刺槐林為主,局部種植側拍,陰坡和凹坡分布少量山楊、油松等。塬地、陽向緩坡和梯田基本為果園。從植被類型空間分布看,除灌叢外,其他類型多為單優勢群落,并集中連片分布,景觀單調,特別是刺槐林因種植密度高,前期生長迅速,造成土壤水分的大量消耗,造成土壤干層,后期生長減緩,甚至出現“小老樹”,其生態系統的服務功能大打折扣。這種生態植被布局,其水土保持功能作用雖然突出,但在維持生物多樣性、空氣調節、美化環境等方面,服務功能不能有效發揮,亟待作進一步的改良和調控。
2.1.3 土地利用缺乏規劃
由于安溝鄉地處延長縣邊緣地區,行政上雖屬延長縣管轄,但其與周邊縣區聯系更為密切。這種空間區位客觀上造成了散落的居民點格局,進而導致土地利用雜亂無章。一直以來,也沒有合理的規劃,在土地利用方面,目標含糊、功能不明,生態和居住用地混雜,整體環境質量差。面對這種情況,急需進行合理的土地利用規劃和長效的環境整治工作。
2.2 生態系統保育原則
自然優先原則。規劃區功能定位上,除溝域和塬面為生產生活功能區外,其主體為生態功能保育區。因此,溝域的生態保育要在充分考慮其自然特性,了解其自然本底狀況演變的基礎上為社區居民提供良好的自然然景觀屏障和休閑娛樂的服務支持系統。
注重自然原則。生態系統保育應當與特定的生態調控目標相適應,根據規劃區的定位和功能,必須注重自然本底情況,結合地域微氣候設計選擇不同的組分,在空間布局和數量結構上滿足要求,使之高效保育。
生物措施為主原則。在保護好現有森林資源的前提下,把自然植被恢復與人工造林相結合,采取生物措施擴大森林覆蓋率,做到美化綠化同步進行。
2.3 規劃區生態功能區劃
生態功能區劃是依據區域的生態環境要素、生態環境的敏感性及生態服務功能的空間分異規律和生態開發的重要性等生態因素,將整個空間區域劃分為不同的生態功能區的過程[9]。生態功能區劃是研究生態系統的功能,判斷生態系統分異和變化特征,提出生態退化恢復策略的基礎[10]。科學合理的生態區劃,是正確認識生態系統的地域組合特征及其分異規律,合理開發與保護區域資源,因地制宜地制定科學的區域環境整治策略的依據。遵循《陜西省生態功能區劃》的基本要求,參考《生態功能區劃技術暫行規程》,在生態敏感性分析和生態系統服務功能評價的基礎上進行社區內部生態環境功能區劃。
2.3.1 生態敏感性分析
影響規劃區生態敏感性的因子很多,根據本地區特殊的自然環境情況,選擇對生態保育影響較大的坡度、地形起伏度、植被多樣性、生態價值、地表水體等五個因子作為評價因子,其分級及權重如下表所示。采用底圖疊加法,在Arcgis10.0軟件支持下,進行生態敏感性評價。
I:高度敏感區。多分布在坡度大于35°,生態價值高的成片林地。這些區域對于開發建設活動極為敏感,一旦出現干擾破壞,恢復較難,對整個生態系統的正常運行影響嚴重,是生態保育的重點區。
II :中度敏感區。為坡度15°~35°之間的成片林地,對人類干擾活動較為敏感,生態恢復難。對于I區有著重要的維持作用。
III :輕度敏感區。主要為荒山灌草叢和果園,能承受一定的人類活動干擾,但一旦干擾超重,易誘發水土流失等問題。
IV:不敏感區。主要為居住用地和農田,可承受一定強度的開發建設活動,土地用途多樣。
2.3.2 生態系統服務功能評價
生態服務功能指生態系統及其生態過程所形成的有利于人類生存與發展的生態環境條件與效用,主要有維持生物多樣性,凈化空氣,涵養水源,調節氣候,減緩水旱災害,產生、維持與再生土壤肥力,生物傳粉,生態旅游,科教文化等一列復雜的功能與效用。
評價社區屬于延河三級支流安溝河所在小流域,針對流域自然地理特征和生態功能重要性的具體要求,采取主導性原則,只評價對社區所在流域具有重要影響的生態服務功能。選取生物多樣性、水資源涵養和土壤保持三個因子分若干小項和等級,水資源依賴程度以及在考慮土壤侵蝕敏感度的基礎上進行的,土壤侵蝕對上下游河床和和水資源的危害程度與范圍的評價。主要評價指標系統如表2。
2.3.4 生態環境單元
綜合分析,參照生態敏感性評價和生態系統服務功能評價,將規劃區劃分為不同的單元。
I:生態保育單元:生態敏感、生態服務功能重要及對人居環境具有重要意義區域。此區域需要重點管護,以生態保育為主。
II:生態管護單元:以半自然和人工生態系統為主。土地利用上主要表現為荒坡、林地和耕地。此區域要重點調整農業產業結構,改變土地利用方式,提供土地利用集約度,設計和建設具有特色的生態型觀光農業及采取有重點的綠化工程。
III:生態建設地區:以已有人工系統為主。土地利用上主要為規劃建設區。此區域管護的重點是合理劃定規劃區,避免居民點范圍無序擴張,土地須嚴格監督使用。同時,控制土地開放強度,避免污染。
2.3.5 景觀安全格局
生態安全的一個重要方面是要構建合理的景觀安全格局。景觀安全格局是景觀中存在的一些關鍵性的局部位置和空間聯系部位。景觀安全格局對維護或控制生態過程有著異常重要的意義。從構成景觀安全格局的重要組分方面分析,安溝社區化之后的景觀安全格局在空間上表現為:
①源:現存的鄉土物種棲息地,主要為中心社區之外的各個塬面斑塊,它們是物種擴散和維持的元點。②緩沖區:環繞塬面周邊地區,是物種擴散的低阻力區。③源間聯接:安溝河所在的主溝構成相鄰兩源之間最易聯系的低阻力通道。④輻射道:由塬面向外圍景觀輻射的低阻力通道。⑤戰略點:社區化之后,中心社區就成為溝通相鄰源之間聯系有關鍵意義的“跳板”。因而,中心社區的規劃、設計與建設,一定要考慮到生態的關鍵作用。
參考文獻:
[1]甘枝茂,岳大鵬,甘銳,劉嘯,裴新富.陜北黃土丘陵溝壑區鄉村聚落分布及其用地特征[J].陜西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4,03:102-106.
[2]甘枝茂,甘銳,岳大鵬,劉嘯,裴新富.延安、榆林黃土丘陵溝壑區鄉村聚落土地利用研究[J].干旱區資源與環境,2004,04:101-104.
[3]湯國安,趙牡丹.基于GIS的鄉村聚落空間分布規律研究——以陜北榆林地區為例[J].經濟地理,2000,05:1-4.
[4]林斌,邸利,張富,黃海霞,彭靜波.黃土丘陵小流域生態系統健康評價指標體系研究——以安家溝小流域為例[J].干旱區資源與環境,2010,05:31-36.
[5]郭曉東,牛叔文,吳文恒,馬利邦.隴中黃土丘陵區鄉村聚落空間分布特征及其影響因素分析——以甘肅省秦安縣為例[J].干旱區資源與環境,2010,09:27-32.
[6尹懷庭,陳宗興.陜西鄉村聚落分布特征及其演變[J].人文地理,1995,04:17-24.
[7]王麗華,張小林,俞金國.我國鄉村社會地理研究述評[J].地理與地理信息科學,2005,06:100-104.
[8]陳國建,李銳,楊勤科,任洪玉.黃土高原地區生態建設的關鍵問題[J].資源開發與市場,2004,05:361-363.
[9]羅懷良,朱波,劉德紹等.重慶市生態功能區的劃分[J].生態學報,2006,26(9):3144一3151.
[10]河北省生態與災害研究課題組.河北省生態區劃研究[J].地理與地理信息科學,2003(5):83一85.
論文指導 >
SCI期刊推薦 >
論文常見問題 >
SCI常見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