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文摘要:隨著工廠手工業和商品經濟的發展,資本主義生產關系已在歐洲封建制度內部逐漸形成;在政治上,封建割據引起普遍不滿,民族意識開始覺醒,從而在文化藝術上也開始出現了反映新興資本主義勢力的利益和要求的新時期。作為與宗教學校的對立產物,世俗學校及時登場。
引言
文藝復興,顧名思義是指希臘羅馬古典文藝的再生,但是這個名稱并不足以包括這個偉大運動的全面,這里姑且說是中世紀轉入到近代的樞紐。文藝復興運動處在歐洲由封建社會過渡到資本主義社會的轉折點,是藝術發展史中的一個重要歷史時期,是一場偉大的思想解放運動。文藝復興這個名詞本身就涉及對古典的批判與繼承問題,即在古典規范的影響下以人為本的世界觀。從廣義上講是指14世紀到16世紀在歐洲興起的一個思想文化運動所帶來的一段科學與藝術革命時期,揭開了現代歐洲歷史的序幕,被認為是中古時代和近代的分界。馬克思主義史學家認為是封建主義時代和資本主義時代的分界。實際上,文藝復興作為歐洲歷史上的一個偉大的轉折點,其含義還要寬廣得多。
一、文藝復興運動
雖然文藝復興是一次內容復雜多變的藝術風潮,但它創造了一系列獨特的典型和共通的原則、方法以及形式。它的形成主要有兩個來源:一個是經過一千年的中斷之后,再度被運用的古典藝術形式,也就是希臘和羅馬藝術的典型形式;另一個是一種新的技巧“透視法”的誕生與應用。同時,其他的古典藝術也再度被模仿、運用。這點可以由這場文化藝術運動開展不久之后來證明。文藝復興的倡導人自認為是古典藝術的傳承者,他們決心讓古典藝術的形式及其靈魂再生。他們拒絕與古典藝術時代之后發展的任何藝術形式發生關系。這種態度不僅是由于古典藝術創作在他們心中占有及其崇高的地位,而且他們堅信,和科學一樣,藝術創作也有自己的規則,而古希臘與古羅馬的藝術家,則可能已經發現并應用了這些規則。同時,人文主義要求文學藝術表現人的思想和感情,科學為人類謀福利,教育要發展人的個性,把人的思想從神權的束縛中解放出來,提倡個性自由以反對人身依附,它的出現肯定了人是生活的創造者或主人。文藝復興時期的美術就是在這個基礎上發展起來的。
意大利早期文藝復興的美術家,擺脫了中世紀的規范,借助理性和科學的知識,力圖在美術創作上開拓出新局面。“透視法”是一連串革命性的發現中最引人注目的一種技法,對于新誕生的藝術而言,透視法是一個決定性的元素。因為它的出現,畫家可以創作出大家都能理解、預先想象得出最后結果的藝術作品,也就是說,畫家們終于可以進行設計了。這樣使生動的形象和場景反映在美術作品中,讓它成為一種再現性的美術。在繪畫領域中,也盡力讓二維平面具有三維空間感,并使人物活動立體化,從而實現古希臘人追求過的那種錯覺性效果。這個技巧如此重要,以至于人們開始認為藝術品的成敗關鍵都在于設計而非制作。這種實踐,從佛羅倫薩開始,漸漸地在意大利各地展開,體現著新的精神,適應了時代的要求,為盛期文藝復興的到來鋪平了道路。
二、對西方美術的影響
一是使西方美術從中世紀宗教文明藝術脫離,讓繪畫回歸繪畫本身。由于中世紀宗教對生命的理解是建立在神秘與幻想性基礎上的,缺乏對生命的尊重和認同,因而它對人類生命因壓抑而產生了危害。原始美術創作者寄予創作對象以飽滿的激情,對自然形象本質特征進行準確觀察,因其形式單純天真而充滿了生命活力,因而中世紀宗教與原始美術的基本特征背道而馳。文藝復興時期的畫家重建生命的認同和尊重,致力于回歸繪畫本身。由于文藝復興運動強調的是人的精神與活動,所以有關肖像畫的作品亦相對地受到重視。作者在創作時,打破中世紀流行的畫法,把對象表現為四分之三正面,使畫中的人物注視著觀眾,這種模式成為后來最流行的肖像畫模式。要知道早期文藝復興肖像畫往往被處理成全側面的,梅西納(1430-1479)的作品,以這種更自然、更親切的方式打破了上千年的繪畫習慣,人物多半展現在一個深色的背景上。他的情調寧靜,筆法柔和,對文藝復興以后的肖像畫有著很大的先驅意義。他的作品《圣賽巴斯蒂安的殉難》就深深地體現了這一點。
二是在濃重的人文主義的氣氛下,擺脫陳舊的宗教倫理束縛,回歸人性。其特點是個性張揚自由,畫風大膽,思想解放,用筆豪放不羈。多納泰羅(1386-1466)是15世紀最杰出的雕塑家,也是意大利早期文藝復興第一位雕刻大師,他提倡重新對人的價值做出思考,主張回歸原始藝術。多納泰羅在其一生中創作了大量生氣盎然、莊重從容的雕塑作品。代表作品《大衛》是第一件復興了古代裸體雕像傳統的作品,他把塑造作品真實空間和形象放在首位,使其擺脫哥特式的形式主義的束縛,顯示出比任何前人都更具活力的個人主義手法,運用古希臘人創立的對應構圖方式,把作品塑造成一位結構比例都十分準確的青年,不僅建立了自然主義的先例,也為以后的雕塑家們對自然形態裸體的創作方式開創了先河,使《圣經》人物不再是概念性的象征。站在這幅雕塑作品前,你會感到宗教里只供人們景仰膜拜的神圣形象被顛覆,人的氣息迎面而來。他的透視結構合理,體態標準自然,能感覺到作者在處理時注入了大量鮮活的生命力。達芬奇(1452-1519)的成就世所共知。他取得的成就之大,在當時幾乎沒有人能與其比肩,即使是現在依舊無人能企及他的卓越成就。他涉獵的領域廣泛,堅持用科學的理念,沖擊中世紀蒙昧的教會信條,并大膽肯定人的價值和生活權利,堅持人文主義的立場和美學觀點。尤其在藝術領域,他把自然科學知識引入繪畫創作中并將其完善。他作品中的人物大多來自現實社會生活,盡量去脫離《圣經》里人物的程式化與千篇一律的模式。比如他畫中的婦女人物“不像威尼斯學派那樣,以露骨的成熟對抗中世紀的禁欲主義,而是以自尊和高貴的人性提升著人們戰勝中世紀的信心”。他著名的《最后的晚餐》以和諧的形態與空間、完美的構圖去刻劃人類復雜的心理活動,昭示著古典美,向世人宣告人的自然性與本性。不管宗教世界里的生活是多么令人向往,但只有人才是這世界最根本的生物。人可能出生不同,貧賤富貴各異,但是人類善良、同情、寬容的本性是息息相通與生俱來的,這些構思和表現手法拿到以前的美術作品中幾乎是不可想象的。他的《蒙娜麗莎》是一幅半身像,他把這位商人妻子的作品構圖處理得既克服了單調又顯得從容,以兩手自然交搭,身軀和頭部不同程度側轉的方式呈獻給觀者。蒙娜麗莎富于實體感的血肉之軀及神秘的微笑,與宛如中國山水一般的淡遠背景結合在一起,給人留下無限遐想的余地,使后人可以進行不同的闡釋。這種像現實生活一樣復雜豐富、讓人一言難盡的感覺,恰是最偉大的文藝作品特有的品質,為后人確立了半身肖像畫這種模式。拉斐爾被稱為西方美術史上最擅長塑造圣母形象的大師,但是他的一系列圣母像也不同于原來的圣母像作品,他把感性美與精神美和諧無間地統一起來,在作品中體現完整、和諧、莊重、優美的藝術風格,從而傳達出人類的美好愿望和永恒感情,盡情歌頌了母親的偉大和尊嚴,讓作品平易近人、親切自然。在他筆下,圣母與其說是上帝的母親,不如說是世人的母親。母親的深情、憐愛、至善在他用流利線條構成的輕松自如的藝術世界中,自然流露,奏響一派天籟之聲。他的作品雖然繼承古典傳統,但是比原來的古典畫派多了人的純真的自然性與社會性,這成了后世畫家更加推崇的品質。如雷諾茲所說:他本人成為所有后代畫家的樣板。他的代表作品《美麗的女園丁》,以圓潤流暢的線條顯示出他對女性形象特有的敏感和繪畫天賦,把圣母、耶穌和圣約翰的優美形象和諧地組合起來,創造出充滿人間氣息的、遠離中世紀的僵硬與陌生,把神的世界以純潔自然的情韻表現出來。提香的《烏爾賓諾的維納斯》,雖借維納斯女神之名,實際上是表現日常生活環境中的一位美麗的裸體女性,與喬爾喬捏的《睡著的維納斯》相仿,但背景不同于他牧歌式的田園風光,而是一間生活居室,整幅畫洋溢著對人生對生活熱情歌頌的歡樂情緒。因為他喜歡在著色時加上自己的感情色彩,所以畫作顯得十分絢麗。 三是借助科學和理性的翅膀,掙脫了數百年的宗教束縛壓迫。馬薩喬(1401-1428)在文藝復興繪畫發展歷程中是一位影響重大的關鍵人物。在他的創作中,不再體現晚期哥特式繪畫的裝飾風格和優雅意味,擺在首位的是塑造真實形象和真實空間。他差不多已經展現了文藝復興全盛時期繪畫創作的所有特點:雄偉,對人體的忠實描繪,不同部分之間的完美比例。三度空間的效果也令人印象深刻:人物雖是繪制的形象,但卻有如雕刻在平面上的立體人物。不同人物,不同場景,都顯得十分真實,富于體積感。他的代表作品《納稅金》是一幅描繪宗教題材的作品。人物各自的神態和動作都表現出了他們之間的不同關系和心理狀態。在那些合乎線透視法則的建筑和自然環境中,人物就像生活的真實場面一樣位于各自的位置上。從這可以看出文藝復興的繪畫有一個共同的特色,是對“主題明確”的追求,即在人物身上追求鮮明的三度空間效果。此外,還強調將人物限定于一個明確的空間當中。對于這類作品而言,透視法的運用便顯得十分重要,這正是馬薩喬藝術的特色。
三、影響畫風的原因
一是使對世界和人的發現成為可能,重新肯定人的作用和價值,要求發展個性,反對禁錮,展現了無所不包的近代精神。歐洲的封建主義進入晚期后,漸漸地形成了最初的資本主義的生產方式,農奴成了城市里的自由民,這就需要在意識形態上有一種與之相適應的要求。14世紀時,隨著工廠手工業和商品經濟的發展,資本主義生產關系已在歐洲封建制度內部逐漸形成;在政治上,封建割據引起普遍不滿,民族意識開始覺醒,從而在文化藝術上也開始出現了反映新興資本主義勢力的利益和要求的新時期。作為與宗教學校的對立產物,世俗學校及時登場。學校以審美對抗禁欲,以科學反對愚昧,以人學質疑神學。體現到作品中,作品開始以普通人為主角,簡單普通的個人逐漸成為畫面的主要內容,沒有更多高大全的歌功頌德。二是14世紀后各個城市逐漸從共和制走向獨裁,獨裁者信奉新柏拉圖主義,希望擺脫宗教禁欲主義的束縛,大力保護藝術家對世俗生活的描繪。哥白尼更是用太陽中心說動搖了統治歐洲幾千年的地球中心說。而布魯諾則是用烈火焚身的代價捍衛了這一觀點。新興的文化像雨后春筍般充斥著各個領域,面臨著全面的復蘇。西方人的眼界逐漸發生變化,他們開始了新思維的探索,從而產生很多新概念。體現到繪畫上就是宗教繪畫減少,內容更加人性化、多樣化,作品體現在歌頌自然的美和人的精神價值。三是否定君權神授和特權,崇尚科學,破除迷信。文藝復興運動中,人們翻譯了大量的古希臘著作,給理論上提供了相互競爭的科學依據,導致了有關古代權威的論戰,引起爭議的重大問題不得不讓人們進行抉擇。在這種情況下,整個社會風氣都發生了轉變,從而為近代科學的發展提供了社會認可的基礎。文藝復興提出“維護人的尊嚴”這樣的口號,在各個方面對禁欲主義進行批判,使人們樹立了崇尚人體健康、體力和肌體自然美的意識,最終促進了藝術的發展。透視學和解剖學是其中最大的兩個成就。達芬奇是偉大的畫家,同時也是一個優秀的科學家、解剖家。他的畫作,以現在最苛刻的標準來看,都是符合正常的人體比例的。可以說他的畫作像拍下的照片一樣準確,這些偉大成就就是建立在當時嚴格的解剖學基礎上的。同時人們面對一系列災難與自然生死,開始懷疑教會所宣揚的一切并不能拯救他們的生存狀況,于是主動探索尋找自然現象背后的原因,用理性思維觀察分析和解決問題,追求思維的嚴謹性和準確性。
四、文藝復興對西方繪畫的意義
文藝復興是逐步擺脫宗教束縛的時代,思想還不是很成熟,當時文藝界的探討和爭辯是極端活躍的,觀點是相當分歧的。但文藝復興運動對歐洲乃至世界文學、藝術的發展起了重要的推動作用:這場運動是歐洲歷史上一次思想大解放,表達了資產階級破除封建思想的精神桎梏,解放生產力、建立新的生產關系的要求。在繪畫上,充分肯定了人的創造力,顯示出鮮明的時代特征,對前人作品進行了打破和超越,美術已不再是宗教神學的奴仆,從題材上打破了以往的清規戒律,開始描繪世俗的人和人的現實生活,即使是宗教題材,也把神注入了人的思想感情,給后人設立了重要標桿。
論文指導 >
SCI期刊推薦 >
論文常見問題 >
SCI常見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