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畫藝術是從我國古代流傳下來的,發展到現在,書畫藝術也有了很大的進展,種類也有了很多新方向。本文是一篇藝術論文范文,主要論述了繪畫藝術對當代山水畫創作的啟示。
摘要:髨殘作為明末清初“四僧”之一,在書畫和禪學方面皆有很高的造詣,其繪畫風格蒼左淳雅,幽深奇僻,豐潤秀逸。因亡國之痛,現實中的悲憤之情只能在畫中得以反抗,情感依托到大自然中,借自然抒情,繼承董其昌、巨然之風,提倡勤學的同時,主張“妙悟”,在傳統的基礎上融入了自己的個性和時代感情色彩,侵注了自己對現實社會的認識與禪意,大膽超越古人,突破傳統,探究技法,畫風具有時代性和現實性。
關鍵詞:禪意,妙悟,時代情懷,當代
一、髡殘簡介及其繪畫風格
髡殘(1612~1692),字石谿、介丘,號白禿、殘道者、石道人,“遺民畫派”。他與石濤、朱耷、弘仁并稱清初“四僧”。由于愛國主義情節,不屈服于清朝統治,放棄功名,20歲時削發為僧,遁入空門,對佛經和畫學很是癡迷并投身其中。出家后,云游名山大川,把其感情都寄予畫作之中,他主張繪畫中個性的發揮,反對仿古,作品傳達的情感真摯,展現了大自然與個人精神世界不受拘束的旺盛活力。髡殘的山水畫章法率真穩妥,繁復嚴密,郁茂而不迫塞,他的作品以真實山實景取勝,取材平凡但是作品意境高遠,氣韻生動;通過個人情懷的融入和探索技法,運筆渾厚,凝重、蒼勁、荒率;喜用禿筆和渴墨,層層皴擦勾染,濃淡墨相交融,厚重而不呆滯,禿筆而不枯竭,顯得山川幽深奇僻,豐潤秀逸,頗具江南山水空濛茂密,草木華滋之境。形成了個人獨特的畫風,成為清初眾多“遺民畫家”中藝術個性鮮明及成就突出的畫家。1、注重師法自然與情感相融髡殘曾自謂“論畫精髓者,必多覽書史。登山寡源,方能造意”。出家后便云游四海,積極投身自然收羅創作素材,用心感受大山大水、小景小物,釋放心靈的同時仔細觀察一花一草。在創作中,注重前人的師法自然,但他的作品不是單純追求“形似”而是再以自然山水景物為原形基礎上,融入主觀情感、靈感與客觀的景物意境相交融,使每張作品都是景真情切,意味無窮,表物與抒情融為一體,在平中顯奇,重山重水,可居可游,開合有致,結構嚴密,繁而不塞,密而不堵,莊重而又富有變化,創造出一種率真而有深意的畫風,其作品中流露出文人畫的特點,具有個性鮮明的表現主義和現實主義精神。2、髡殘山水畫中的“禪境”髡殘好學,詩書畫都涉足,特別出家后更是癡迷于禪宗的研習,并主張勤學的同時要“妙悟”。在云游期間發現禪和畫是一體的,在創作中把禪學和畫學相融體現在畫作中,禪學主張天人合一,就是自我心靈要與自然萬物融合為一體的精神境界。他常常在畫上題禪語,畫作中多表現談禪論道,其中《物外田園圖》冊、《禪機畫趣圖》軸等題款都是佛教禪語,讓觀畫者深思覺悟。髡殘的繪畫格調很高,素材源于自然,源于生活,感悟禪理,再現禪趣,用筆繪出自己的真性情。《達摩面壁圖》是他的心境反映,圖中達摩在幽靜深遠,藤曼交織,云霧繚繞的山中面壁冥思,參禪悟道,畫中達摩是中國禪宗始祖,這正是髨殘參禪所追求的最高境界,在仙境般的山谷中,與世隔絕,無憂無慮,摒棄社會現實中的悲苦和煩惱,一心投身自己的禪學和畫學中,不被世俗所困。髡殘作品中用自然的景來抒發感情,《秋山釣艇圖軸》、《青峰凌霄圖》、《幽棲圖》、《溪山幽居圖》等為其典型。髡殘的《層巖疊壑圖》軸,中景、近景、遠景層次分明,遠景是絕壁峭崖,奇峰聳立,青山隱約可見,近處水面平靜,略過一絲微風,房屋內兩人悠閑的對坐交談著,享受著外面的景致;遠處帆影隱隱約約,增添了幾分情趣,畫中山路崎嶇盤旋,每登到一處都是佳境,整個作品盡顯一派清幽自得。畫中題詩:“大江天一線,來往賈人舟。何如道人意,無欲自優游”。
二、髡殘的繪畫藝術對學習山水畫的啟示、髡殘的繪畫對現當代山水畫的影響
髡殘在當時繪畫和禪學都有相當高的造詣,享有很高的聲譽,他提出的“妙悟”是十分大膽新穎的方法,形成獨特的繪畫語言,在南京一帶很有影響力。得到當時大鑒賞家周亮工贊賞:“人品筆墨俱高人一頭地……繪事高明,然輕不為人作。”髡殘的繪畫思想是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鑒的,其作品中流露出真性情,格調高雅,運筆新奇,淳樸生動,充滿生氣。《松巖樓閣圖》,山坡大膽運用濕筆,山峰顯得渾厚華滋,樹林用濃墨,房屋錯落有致,樹林屋宇在云霧中若隱若現。髡殘成為之后很多畫家的學習典范。當時倍受統治者推崇“四王”占領畫壇,成為“正統”,“四僧”則是與之相悖的,與“四王”崇尚摹古的畫風相比“四僧”更富有個性。他們因強烈的民族意識作品各具風格,都竭力借畫抒發身世之感和抑郁之氣,寄托對故國的山川之情,沖破當時畫壇的摹古之風,掀起一股畫壇個性人文風。髨殘作為“四僧”之一,其繪畫風格蒼左淳雅,因亡國之痛,現實中的悲憤之情只能在畫中得以反抗,情感依托到大自然中,借自然抒情,充分地展現出時代性和現實性,形成了個性非常鮮明的畫風,因而其作品就比傳統繪畫的語音更豐富。也是對后世的“揚州八怪”有較大的影響,直到近代的吳昌碩、齊白石、傅抱石、潘天壽、李苦禪、黃賓虹等畫家。2、髡殘繪畫藝術對我在山水畫學習和創作中的影響從髡殘的作品中,可以看出他也學習五代董源、巨然,明代董其昌、文徵明等人,博采眾長,注重古法。繼承傳統基礎上,才逐漸加入主觀意識和個人色彩,更多的去體現自我價值和現實價值,不在單純的表現景物,所繪的自然山川同時成為心靈的再現。髡殘對自然的感悟與觀察是非常細膩的,他的作品取法自然,源于現實生活,所表現出來的是山水的“真精神”,不只是單純的在描摹自然山水外在的形態。他的代表作《蒼翠凌天圖》用禿筆和渴墨皴擦點苔,淡墨暈染,輕松自如描繪出大自然雄奇幽遠的萬千景象,讓我們觸碰其超脫不凡、不屈服的氣節。其作品的價值源自作者內心對生活和所處時代獨到的體驗及領悟,作品才能長久咀嚼而不乏味。髡殘的作品能看出他對于人、社會及宗教等在現實層面的關注,所以他的繪畫中浮有一種“娛”的狀態,生活在一個動蕩的時代,不屈服于清統治,把所有的主觀意識侵入畫作之中,心向自然,表現大自然給他精神上帶來的慰藉和情趣。正所謂“思古之情,而求新念”,一方面是繼承古法,另一方面,融入對時代現實的感悟,著重表現自我的內心。髨殘的作品流露出個人內心淳樸天真的氣質與他的為人一樣,給我們留下了難以抹去的、深刻而鮮明的印象。作品《都市的夜》((如圖1)是我在學習傳統的基礎上另一大膽嘗試,在“都市系列”這一題材的創作中,畫中出現汽車、路燈、商店、城市跟我們生活息息相關的景物,畫面形象簡潔精煉,不完全拘束于樹木、汽車等形象的描摹,更注重趣味性,表現我在城市生活中即蔥忙繁雜又繽紛的感受,或是不經意的愜意等等不同的都市生活狀態。我的現代水墨作品靈感就是來源于我的個人的愛好,特別喜歡到一個城市一個人坐在公交車上看夜景,喜歡逛街逛不同的商場,發現各種樓房和燈光透過各種樹很迷幻、很魅惑,商店的裝飾或是櫥窗、繽紛的街景和燈光、密密麻麻的樓房、各種樹及來來往往的車等等都給我帶來很多激情和創作靈感。在城市這個題材之后我便更關注我的周邊了,范圍感覺是縮小了,其實題材更多了,近期作品中是以學校的球場、宿舍、快遞、電動車和散步上課途中的景物吸引住我。《清風微微》(如圖2)、《悠然其懷》、《晨風清興》這些作品是我生活最自然流露,個人內心對當下獨到的體會和領悟,以傳統水墨為基礎,大膽融入個人對現實生活的感悟,形式感鮮明,作品充滿生活氣息和時代人文情懷,畫面呈現出清潤、嫻靜、平和的美感,直觀的表現當下的生活狀態和感悟。藝術風格的造就,除了學古最注重獨立性思考。一位優秀的畫家應該像髡殘一樣,臨摹古人的同時還要意識到變革的必要,這種變革是扎實的基礎和傳統的繼承為依托,髡殘對待繪畫很嚴謹,每個階段的作品都是用盡充足的力量和才華傾注,每張作品都是耐人咀嚼。在我的創作過程中,《金卡扇面山水系列》是過渡期,以傳統水墨為基礎,通過靈動的筆墨和豐富的色彩,結合材料的特性,畫面呈現出清潤、嫻靜、平和的美感,表現出大自然的博大和靜怡,追求可觀可游的意境。《山雨欲來》是在創作現代山水前的一段過程,有傳統的筆法,但是從材料上用的是泥金紙,不像宣紙吸水性強,我在墨中加赭石使之沉靜穩重,樹葉部分山石借鑒西方油畫的技法和中國畫的筆法來直接表現,畫面同樣呈現出宣紙上清潤、嫻靜、平和的美感,古意依舊。在我個人的創作中,不僅是表現手法和材料的變化,更重要的是融入個人對現實生活的感悟,作品才能充滿生活氣息和時代人文情懷。《金卡扇面山水系列》追求“回歸自然,天人合一”的境界,絢爛之極歸于平靜;《都市風景系列》著重表現自我的生活狀態,在筆墨上靈動,作品形式感鮮明,色彩很有現代感。藝術作品的價值源自創作者個人內心對當下獨到的體會和領悟。《都市風景系列》是我在傳統水墨基礎上的另一大膽嘗試,這組作品形式感鮮明,這一題材的創作,得力于對傳統山水畫的研習和臨摹及《金卡扇面山水系列》創作中對筆墨和色彩的探索,試圖將日常生活中的景象加以主觀情感表現出來,力求表現跟我生活息息相關的城市景象,畫面形象簡化精煉,不完全拘泥于樹木、汽車、建筑等形象的描摹,不刻意造作,更多注重個人情趣、趣味的發揮,直觀的表現我生活的城市那種繁忙、悠閑,有時又是不經意的愜意等等不同的都市生活狀態,當今這個社會太繁雜、喧鬧、浮躁,作品流露出內心淳樸天真的氣質,毫無矯飾之風,千層不染的情懷有如心泉的自然流淌。只有在作品中傾注自己生活感悟和時代體驗,其作品的才具有時代價值和意義。
三、結語
藝術創作,于髡殘而言,有著別于同時代畫家的不同之處,最突出的還是其民族個性的鮮明和對繪畫藝術的探索,其中的苦與樂,也只有髡殘自己能體悟到,在藝術道路上不斷研究,不斷創新,在突破過程中體驗苦,在突破后享受樂。從髡殘的畫作中可以感受到藝術的真實,取大自然中最平凡的素材,表現山林的幽靜、佛僧的禪境、溪流河水和花鳥的寧靜,作品充滿活力生機和時代氣息。傳統與時代人文情懷并行,在傳統基礎上,注重人文情懷的表達,繪出畫家本人的心態、氣質和個性,把事物真實的再現。創新探索自己的繪畫符號,不斷探究,才能不受古人約束,自辟蹊徑。當代水墨語言的在藝術家們的探索中變得豐富起來,其中朱新建、田黎明在作品中也找到了反映出個人對生活的感悟的繪畫符合,頗具時代感和生活氣息,其作品也成為當代繪畫個性體現和當代人文精神的典范。中國畫到了當今的發展,已經不能僅僅依靠原有的筆墨,以及筆墨的技法來展示藝術家對現實關注的那種熱情,在我的作品中,我更善于運用色彩來感受我是如何看待和傳達自然。在我類似風景畫的山水畫《和穆清風》(如圖3)中,關注當下但筆墨元素卻是從傳統里面抽離出來的,我以絢麗的色彩關注生活中的一些場景,從而傳達出我個人對生活的喜、好、惡,尤其是對現實的、都市的一種宣泄里面的贊美,因為我所處的這個時代很繽紛,沒有像髡殘一樣的亡國恨,關注的點不同。以真實生命的力量,裨益當代藝術,創作即是留意生活,生活中就隨時隨處都是靈感,帶著自身的生活、情感融入創作,作品才是“鮮活的”。
參考文獻
[1]呂曉:《髡殘繪畫研究》[M],江西美術出版社,2009年第一版.
[2]王世襄:《中國畫論研究》[M],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年第一版.
[3]張庚:《國朝畫征錄•髡殘傳》[M],浙江人民出版社,2011年第一版.
[4]傅抱石:《中國人物畫和山水畫》[M],畫四聯出版社,2003年第一版.
藝術論文發表期刊推薦《中國油畫》辦刊宗旨明確,積極反映當今中國油畫發展的整體水平,介紹國內實力派畫家近期力作,系統介紹西文油畫發展狀況和最新動態。堅持為社會主義服務的方向,堅持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和鄧小平理論為指導,貫徹“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和“古為今用、洋為中用”的方針,堅持實事求是、理論與實際相結合的嚴謹學風,傳播先進的科學文化知識,弘揚民族優秀科學文化,促進國際科學文化交流,探索防災科技教育、教學及管理諸方面的規律,活躍教學與科研的學術風氣,為教學與科研服務。
論文指導 >
SCI期刊推薦 >
論文常見問題 >
SCI常見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