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對國內6所高校開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調查,發現高校存在明顯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缺失現象。精心選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高校教育具有重要的價值,面對西方文化、大眾文化、網絡文化、流行文化中不良文化的挑戰,高校要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融入高校課程體系、實踐育人體系和校園文化育人體系中,加強大學生的使命擔當和責任意識。
關鍵詞: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高校教育
《畫刊》(月刊)創刊于1974年,是由江蘇美術出版社主辦的專業性的藝術雜志。30多年來已成長為著名的品牌雜志,在國內外學術界享有盛譽。
黨中央十分重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對新時代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作出了具體部署。高等教育是國民教育的頂端,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負有義不容辭的重要責任。通過對國內6所高校開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情況進行調查,結果顯示,69.20%的被調查者表示“學校開展過,但比較少”,10.15%的被調查者表示“學校沒有開展過”,67.38%的被調查者表示“不清楚學校是否開展過此類教育”。從調查的結果看,高校存在明顯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缺失現象。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高校教育是一個重要的研究問題。
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高校教育的重要價值
世界多樣文明花團錦簇,文化元素千態萬狀。理想與信念決定人生方向和事業成敗。中國的高等教育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其基本任務,培養大學生具有高度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覺是其基本職責,讓大學生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潤澤下形成正確的價值觀、端正的態度和良好的情感,唯有此,中國高等教育才能教育好大學生擔當歷史使命,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盡心盡力。
(一)它是走好中國道路的重要基礎
中國道路是中華民族經過風雨洗滌和開山劈地走出來的,是光明正確的道路,具有深厚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底色。許多外國友人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驚嘆不已、頂禮膜拜,中國人民不能有任何理由自慚形穢、妄自菲薄。基辛格說過:“中國是世界上絕無僅有的,還沒有哪個國家像中國一樣具有連綿不斷的悠久文明,更沒有哪一個國家像中國一樣享有來因去果的政治韜略和古老的戰略。”[1]當前,經濟建設開展供給側改革,結構不斷優化,經濟處于有質量的中高速增長;黨的作風建設永遠在路上,反四風不斷加強,反腐敗斗爭取得壓倒性勝利;思想建設不斷加強,強化用主流意識統領意識形態領域,正確思想占領主流話語體系;工業信息化智能化、農業農村現代化持續發展,國家現代化正在闊步前進;“一帶一路”蓬勃開展,國際化深入推進。加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運用教育的教化作用,把握歷史,面向未來,站在歷史的高度組織教學,引導大學生準確把握國情,正確認識歷史,提高道路自信,引領大學生走好中國道路。
(二)它是凝聚中國力量的重要保障
中國力量是人民的力量,是全體中國人群策群力、同心同德戰勝艱難困苦匯聚成的力量,是培育主流價值觀、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保障。中國力量蘊含著與時俱進、日新月異的品格。在當前改革開放、多樣世界觀交流交鋒交融的形式下,需要保持定力,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匯聚成實現中國夢的正能量。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全體全國人民價值觀的最大公約數,是引領和凝集13億多中國人積極進取的精神旗幟[2]。因此迫切需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來主導、引領和規范多元變化的思想意識,為凝聚當代中國力量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指明方向。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傳統文化的精華,也蘊藏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之中。凝聚中國力量就是要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高校教育,引導大學生增強四個自信,提高大學生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認同度,提高自己的修養,為實現中國夢貢獻自己的力量。
(三)它是弘揚中國精神的重要途徑
中國精神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內核,自強不息、愛好和平、勤勞勇敢是中國精神的具體表現,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的動力源泉。有了強大的精神支柱和堅定信念,一個民族才能雄居于世界優秀民族之林;有了宏大的精神滋潤,一個人才有前進動力。大學生是民族的棟梁、祖國的希望、未來祖國重要建設的生力軍。加強大學生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是建設大學生精神世界的重要基礎,也是塑造大學生自信、優雅、曠達精神氣質的重要途徑。在建設祖國的偉大事業中,大學生自覺踐行中國精神,眾志成城,凝心聚力,中華民族才有希望,中國人民才有連綿不絕的動力。
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高校教育基本內容的精心選擇
五千多年歷史的中華文明,是世界幾大古代文明中唯一延續發展至今且沒有中斷的文明。不可勝數的歷史典籍,流傳久遠的諸子學說,云蒸霞蔚的詩詞歌賦,利在千秋的四大發明,獨具匠心的書畫雕刻……每一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都令古今中外嘆為觀止,敬佩不已[2]。在新形勢下,高校應該科學地總結和梳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內容,將其融入高校教育的全過程,有針對性和實效性地對大學生開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
(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家國情懷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蘊藏著深厚的家國情懷,既遵從由孝而敬、以孝為先的家庭倫理觀,又提倡“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責任擔當。從“家國一體”出發,強調修身、正心、格物、誠意、致知,主張齊家、治國、平天下,個人自我發展與追求應該與家國的夢想渾然一體地融合在一起[3]。以“修齊治平”的情懷感染大學生,激發大學生的家國情懷。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特征的愛國主義更應該成為大學生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重要抓手,引導大學生胸懷天下心系祖國。愛國主義是中華民族源源不絕的優良傳統,既有“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的氣概,也有“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為民思想。在悠久的歷史長河中涌現出來的愛國志士和久遠傳頌的愛國經典,都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基因和寶貴的精神財富。今天,開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深入挖掘和充分使用這些資源,能夠激發大學生濟世安邦的報國志、齊國治家的愛國情、唇亡齒寒的興國心,自愿將個人的理想與國家的富強、榮辱和發展聯接起來,承擔起歷史責任,完成黨和人民交給的時代使命。
論文指導 >
SCI期刊推薦 >
論文常見問題 >
SCI常見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