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醫學模式的改變,現代護理模式要求護士要充分掌握心理學、社會學的有關知識,對病人實施全方位的整體護理,可見,護士的工作已不再是簡單的打針、發藥等技能操作,而且還包含了更復雜的心理護理。因此,護士與病人如何進行良好的溝通,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顯得尤為重要,護患能否順利溝通直接影響護理工作質量,我們根據老年患者的心理、生理特點,摸索出了行之有效的護患溝通方法,現總結如下:
1老年患者獨特的心理、生理特點
老年患者感覺能力與記憶能力均減退,容易誤聽、誤解,衰老引起的形態改變容易導致患者不滿意自己的形象,自尊心容易受損,再加上離休后的角色改變,導致老年患者心理上的不平衡,因而產生一系列的情緒反應,所以老年患者不僅需要同情,更需要他人的理解和尊重,只有認識到這一點,才能順利的與其溝通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
2護患溝通方法
2.1護士首先要有同情心:在患者入院時,護士要熱情接待,首先做好自我介紹,站在老干部患者的立場上,設身處地為其著想,從他們的角度去考慮問題。由于患者的自身條件,人生經歷文化背景方面與護理人員存在不同程度的差異,往往使護患雙方對問題的看法不一致。如果沒有同情心,就難以與其溝通,更不能護理好老年患者。
2.2良好的語言是激發患者溝通的前提:溝通是護士與病人進行交流的一種治療性的護理技術,是實施病人教育并取得成效必不可少的方法。
我們在與患者交流中要熱情服務,并使用禮貌性語言,如:您好、請、謝謝、對不起、很抱歉、打擾了等,這樣使患者感到護士的親切與文明。在入院介紹時應先自我介紹,再有選擇的介紹作息時間及住院規則。態度要和藹熱情,讓患者在愉快的心情中接受護士的介紹,就如同在家里一樣,而不應機械呆板,使患者有受訓斥的感覺。對患者絕不能以床號代替招呼,我們可以用姓加職務,如:某領導,這樣可以體現對老年患者的尊重,以消除其失落感。為患者進行治療和護理時,要用商量的口吻,避免用命令式的語言強加于人,以免引起患者反感,不予配合。如靜脈穿刺未能一針見血,需行第二次穿刺時,應向患者誠懇的表示歉意。
2.3選擇恰當的話題是溝通的基礎:在臨床工作中,往往存在著這樣的現象,有些護士做了許多工作,卻因為難以找到恰當的話題而與患者無話可談,得不到患者的認可,而患者則感到護士態度冷淡,從而影響良好護患關系的建立。所以,護士應因時、因地、因人確定恰當的交談內容。如進行晨間護理時,可向患者問好,詢問他的睡眠情況,從而與患者進行感情交流,縮短彼此的距離。話語雖不多,卻使人感到溫暖和關懷。或對患者進行必要的囑咐,如:今天降溫小心別著涼等。同時我們要留心觀察患者所想,這樣才容易與之溝通。如我科曾有一位老年冠心病患者入院后,情緒低落,沉默寡言,走路不敢抬頭,不愿與醫護交流。經了解才知道患者這樣是舊病復發,害怕病情又加重。為此,我們主動關心患者,耐心講解冠心病的有關知識,還找來報刊、雜志等給患者閱讀,幫助患者了解病情,使患者對自己的病情有正確認識,積極配合治療。
2.4掌握聆聽與疏導技巧,及時發現問題:在交流過程中應注意傾聽患者的談話內容,全神貫注,面帶微笑,坐姿端正,將患者所說內容聽仔細,聽完整,切忌心不在焉,隨便插話等。通過詢問患者的感覺與癥狀,可了解患者的真正需要,這時可以拓寬交談的范圍,同時應用疏導式語言,使患者的情緒慢慢平靜下來,減輕或打消不良情緒。當感到患者的談話不得要領,離題較遠時,應委婉的轉換話題,但不要給予轉變過來,不要讓患者因為忽視突然打斷談話而頗為不快,需要終止交談時也要在患者的談話告一段落時,勸告患者,該休息一會了,以后再繼續談,或說我該去治療了,很抱歉,下次再探討等較為妥當。
2.5盡量滿足患者的需求:大多數離退休干部生活自理能力差,由于入院后對醫院的人、事、物不了解,常常對護理人員提出種種質疑和要求。因此,護理人員應從維護患者的健康出發,生活上給予更多的關懷和照顧,在可能的條件下,滿足他們的要求,使其感到護士對自己的關心和重視,已取得患者的信賴,激發他們與我們主動交流。
論文指導 >
SCI期刊推薦 >
論文常見問題 >
SCI常見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