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金融分業經營向混業經營發展轉變的過程中.中國金融控股集團的發展已成為經濟新發展的重要動力。中國金融控股集團在借鑒西方金融控股集團發展經驗的同時,需要審視好在中國經濟發展的新環境下金融控股集團發展“本土化”的風險特征。·立足于中國金融控股集團的發展基礎.分析了中國金融控股集團發展的系統性風險、關聯:性交易、內部資本安全等六個方面進行了風險分析。從中國金融控股集團發展的復雜性認識出發,從建設金融風險框架、內部防火墻機制、內部控制建設、豐富風險管理工具以及完:善風險管理架構等五個方面提出了改進措施。這些措施將不斷提高中國金融控股集團風險管理的有效性與全面性.推動中國金融控股集團的可持續發展。這對于中國金融控股集-團的風險管理與風險防范具有戰略性意義。
《清華金融評論》(月刊)2013年創刊,是金融期刊。本刊以分析研究經濟金融形勢、解讀評論經濟金融政策、建言獻策經濟金融實踐為辦刊內容。內容要求具有深刻性、思想性、前瞻性和實踐性。與國際經濟金融組織、國外經濟金融監管機構、國內經濟金融政策制定部門、國內外商業性金融機構以及經濟金融學術科研機構建立廣泛聯系,依托于清華大學、清華五道口金融學院以及國家金融研究院的強大科研資源,利用雜志自行采編、政策制定者提供、科研機構供稿、專家學者投稿等渠道獲得的稿件,通過深入研究、精心策劃、嚴密組織,形成獨特的內容特色。
一、引言
當前,隨著金融的自身發展與金融科技的持續更新升級,金融市場的整體改革與金融創新的速度不斷加快。金融各行業在改革大潮中不斷深度融合發展,經濟新常態建設下的多元化金融控股集團的發展成為金融發展的重要課題之一。而我國目前實行的是“分業經營,分業監督”的管理體制,與多元化金融控股集團的發展漸漸呈現出不和諧矛盾。此外,多元化金融控股集團的發展對我國傳統的金融機構的發展模式,監管體制,以及宏觀的法律機制都將提出新的挑戰。立足于我國當前金融市場的發展,從宏觀的發展環境來看,國家逐漸放寬“分業一混業”的經營管制,金融業綜合競爭不斷加劇。同時,金融服務主體的金融發展需求日益個性多元,且形成了“顧客需求單一化_顧客需求多樣化_顧客需求個性化”的金融服務市場導向,這都為混業經營下的多元化金融控股公司的發展提供了強大的動力。
值得注意的是,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對我國經濟建設提出了新的要求,其中指出:要加快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現代化經濟體系的建設是對經濟發展的模式與質量的一個科學轉變,是對經濟發展體制與管理體制的戰略性調整。金融控股集團的發展作為一種新經濟市場環境中的一種較為高效的經濟發展模式,它在綜合化體系的構建過程中展示有效的實現管理、資本、業務等資源的優化整合優勢。2018年1月25至26日,全國銀行業監督管理工作會議上,銀監會主席郭樹清強調:“清理規范金融控股公司”,表明我國金融控股集團在發展中正面臨著各種風險,不僅影響金融控股集團自身的發展,也影響著國家整體金融的穩定與安全發展。這就需要審慎的分析金融控股集團在中國金融市場發展中的具體風險,積極做好相關的應對防控措施,加強風險管理的主動性與全面性。
二、文獻綜述
(一)金融控股集團風險特征分析
龍濤(2010)主要從金融控股集團的下屬公司的治理結構與風險在層級公司之間的傳導兩方面對多元化金融控股集團的風險管理的重點進行分析,指出多元化金融控股集團的發展風險中主要包含入市
場風險等一類的一般性風險,還包括風險集中與傳遞等一類的特殊風險,其中,特殊風險是金融控股集團風險管理中的重點與難點。姚德權與王帥(2010)對金融股控股集團的研究進行評述分析,在金融控股
集團的風險分析中認為混業經營下的金融控股集團在運營過程中充分發揮著協同效應的同時,伴隨著
較高的發展風險,其中主要包含發展的基礎風險與跨市場產生的傳染性風險,這是金融控股集團風險管理中的顯著特征。張林(2013)則從金融控股集團的經濟資本管理的基礎上提出了金融控股集團的加總
風險模型,認為無論是原來單一的金融業務經營下的風險,還是混業經營經營下的風險傳染,都應該依據風險的不同性質進行風險的綜合性分析。張偉與楊文碩(2014)對金融控股集團的風險結構進行分析,
認為金融控股集團在整合業務的基礎上,產生了原始風險與特殊風險,整體的風險結構呈現出雙層樹形特征,風險的管理與防范要從集團的系統化風險出發。
(二)金融控股集團風險管理分析
朱文淼(2013)基于現有的混業經營下的金融控股集團的監管問題進行分析,指出從中國金融控股
集團的目前發展現狀來看,加強集團內部控制規范化建設對于解決金融控股集團的內部關聯交易與委托交易兩個主要問題帶來的發展風險具有關鍵意義。此外,處于對風險的系統性定量化分析,還要加強
金融監管的指標體系的構建。叢禹月(2016)從我國供給側改革的背景下對我國商業銀行的混業經營進行基礎分析,其認為供給側改革背景下有利于混業經營的發展,但同時在防范混業經營的風險中要注意
實時建設業務“防火墻”機制,要處理好“防火墻”對風險防范與協同效益之間的矛盾。廖昂與王娟(2014)
從金融控股集團的子公司的風險管理的角度進行研究,指出子公司與集團公司在風險管理等方面具有強烈的相關關系,在具體的管理工作中,要注意實效性、制衡性、全面性三個原則。
(三)互聯網金融風險管控分析
韓冰凝(2017)在對大數據運用對互聯網金融風險管理研究中指出,信息數據技術通過“大數據技術解析”建立風險管控的“連續統”和“循環體”,從而進行有效的風險管理及風險預測。尤或聰(2016)立足
于大數據的時代背景,對互聯網金融提出大數據監管的思路,并且提出建立大數據風險指標,實現互聯
網金融風險的預先管控,從而實行事前管理,降低風險破壞。
以上文獻關于金融控股集團的風險分類、特征及風險管理進行了較為詳細的剖析,并就基于大數據應用的互聯網金融風險控制進行了闡釋。但是也存在不足之處,中國金融控股集團的風險分類分析不夠
具體化且風險管理不具有針對I生,因此需要進一步展開研究,深入探討具體的風險管理的措施。
三、中國金融控股集團的金融發展風險分析
風險分析是金融風險識別的關鍵環節,更是金融風險防控與管理的重要內容。對于金融控股集團這一具有綜合化優勢的發展組織模式來講,它是在西方的金融發展環境下發展起來的,它在企業生產經營資源的高度整合方面體現出較于傳統企業發展模式的優越性。同時,對于金融發展的特性來看,金融發展本身伴隨著風險的存在,金融控股集團在創新發展的同時也伴隨著不同影響因素下的風險。當前,在世界混業經營成為一種發展趨勢的情況下,中國金融改革發展金融控股集團這一發展模式,在利用其促進資源整合的優勢時,要充分考慮其在中國金融發展市場中的“兼容性”,要認識到在我國長期的“分業經營,分業監督”的體制環境及發展問題與金融控股集團混業經營背景之間的矛盾。此外,外部
發展環境的影響會進一步影響金融控股集團發展模式的內部體系,使得這一發展體系的風險特征更加復雜,最終導致風險管控的難度增加。為此,對中國金融環境下發展的金融控股集團的發展風險做出以下分析:
(一)系統性風險金融控股集團的優勢在于對金融資源的優化整合實現投資等各種目的的最大、最優。在此過程中,金融控股公司實質上形成一個較為龐大的金融體系,其所連接的是整個金融系統的各種金融資源。從金融系統的整體風險考慮,系統外部的風險影響因素極有可能造成風險的爆發,從而形成巨大的安全隱患,又由于系統性風險的溢出性與傳染性,一旦風險爆發,風險會通過各種渠道傳導到相關的往來公司、產業甚至是銀行體系,形成一個環形的不斷波動的風險感染鏈條,最終使得整個金融系統受到破壞。
(二)關聯性交易
金融控股集團的關聯性交易的風險主要體現在:關聯性交易下的風險關聯的再傳染與關聯性交易下的利益沖突。首先,金融控股集團的組建并不是將不同金融業務公司的機械組合,而是通過一系列的權益連接,對不同金融業務進行統一戰略整合。在各業務進行整合的過程中,集團公司下的各成員公司存在關聯交易,在業務上形成一個相互聯系、相互影響的體系。從交易風險的角度考慮,如果某一子公司的某一業務發生了風險,在關聯交易的影響下,會通過關聯性關系傳導給其他子公司,不利于風險的控制。其次,金融控股集團的發展是后期的業務等資源整合過后形成的利益綜合體,金融控股集團追求的是整體利益的最大化,那么各成員公司就不可避免的存在利益妥協,甚至是利益沖突。究其深層次的原因來看,金融控股集團在進行各成員公司的資產等資源整合時,以集團的統一規劃為中心,忽視了各個成員公司之間在原體系內的利益主體地位,然而在集團體系建設中,各個公司以及各個部門之間的結構性差異、利益差異、功能性差異難以得到很好的解決和協調,進一步引發系統內部各層級的利益沖突風險。
(三)信息不對稱風險
金融控股公司復雜的組織架構所導致的信息不對稱使得集團內部各部門之間的協調和溝通更加困難,導致自下而上風險狀況信息傳遞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及時性大大降低,在危機發生初期無法事先預警,最終可能造成災難性的后果。譬如巴林銀行的里森作日經指數期貨的多頭部位所引發的金融危機,其主犯雖為個人,但真正的問題在于金融集團結構復雜,缺乏有效的信息流傳和溝通渠道以及內部控制機制。
(四)財務杠桿風險
從母公司層面看財務杠桿有三種形式:一是母公司通過舉債等負債形式籌集資金,投資控股子公司;二是母公司以其優質資產向銀行抵押套取現金,投資控股子公司;三是母公司為下屬子公司(甲)作擔保向銀行套取資金,投資控股另一子公司(乙)等。上述一系列復雜的投資、借款、擔保等資金鏈中,只要有一個子公司經營稍有不慎,引發交易風險,就會迅速通過體系傳染到其他的子公司,直至集團公司。
(五)資本安全風險
金融控股公司資本安全風險主要來源于金融控股公司內部資本金的重復計算。這又主要分為集團公司與成員公司之間的資本重復與成員公司之間的資本重復。在金融控股體系內,由集團公司下撥到成員公司的資本在核算過程中會分別出現在集團公司與子公司的財務當中。此外,在控股集團體系內,各成員公司由于關聯交易的影響,在股權結構上存在交叉,使得整體的股權結構更加復雜,在具體的核算中容易產生相關資本金重復計算的現象。這樣資本金的多次重復計算會造成資本風險的疊加,使得資本體系的風險集中度與風險承受能力不相符,從而對資本安全造成威脅。
(六)傳遞性風險
金融機構的風險易于傳遞,而同一集團成員機構之間的風險傳遞更加明顯,集團公司與各成員公司處在一個共同的風險體制內,無論是自上而下還是自下而上,一旦風險爆發,會迅速通過任意一條途徑進行傳播。具體有:一是金融控股體系內的關聯交易;二是集團成員破產救助;三是即使金融集團中的其他金融機構不向面臨風險的機構提供直接的、有形的支持,市場主體和有關機構也會認為他們屬于同一集團,任何損失最終由所有成員機構分擔,從而對整個集團喪失信心。
(七)互聯網+金控平臺的風險
在新經濟發展環境下,互聯網金控平臺的風險主要體現在:風險傳導與監管缺失風險兩個方面。一是從互聯網金控平臺的發展基礎出發,以互聯網信息技術為支撐的強大處理基礎就蘊含著風險。區塊鏈技術,大數據技術,云計算等新技術的利用使得業務聯系能力加強,大大降低了傳統的業務交流的障礙,可以說間接地突破了業務層面的非人為壁壘。但是同時業務聯系加強的同時,也使得聯系在體系內的業務具有了風險的關聯性,一旦某一業務發生風險就會使得風險迅速擴張。這種風險的傳導不同于一般的金融控股集團的風險傳染,由于信息技術的鏈接,其傳導速度遠大于一般性的風險傳導,通過迅速的傳導,會使得整個金融系統的風險破壞加劇。由于業務的緊密聯系,還會誘發金融發展的系統性風險。二是從金融市場發展來看,互聯網金融自身的發展在金融市場中的發展尚處在初級階段,互聯網金融的發展無法與既有的監管體系實現全面的對接,在互聯網金融中存在著金融監管空白,行業自身的市場發展標準規則還是相關的法律制度建設都存在著一定的滯后性,相關的監管體系存在著亟待完善的漏洞。由于監管的缺失會導致市場出現逆向選擇與道德風險,不利于互聯網金融控股平臺的布局。
四、中國金融控股集團的風險防范措施
從我國金融控股集團的發展環境來看,長期的“分業經營,分業監管”的體制環境與混業經營趨勢下的現實矛盾使得我國金融控股集團的發展風險管控更加具有復雜性,大大增加了金融控股集團風險治理的體制外的難度,對此,從以下幾個方面提出措施:
(一)建立獨立有效的金融風險監管架構
基于金融控股集團的發展性質,金融控股集團是通過其投資的不同類型的金融業務或金融企業參與金融市場的發展與競爭。雖然從集團整體的角度并不直接進行金融業務的交易,但是其實質是進行金融業務的整合,仍是金融市場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就應該在充分尊重金融控股集團的發展特點的基礎上,建立起一個既具有綜合性,又能夠對集團下不同的金融公司進行直接監督的體系,從而建立起一個與現有的“一委一行三會”新的監管體系所適應的獨立的監管構架。
(二)建立金融控股體系內的多層級“防火墻”
金融控股體系內的“關聯交易”使得集團公司與成員公司或者成員公司之間存在著風險傳遞的隱患。建立金融控股體系內的多層級“防火墻”機制是對“關聯交易”產生的負面影響的一個有效的補充。通過體系內部“防火墻”的設立,既可以有效的防止金融控股集團內部多元金融業務的風險傳導,降低風險破壞;又可以有效保護各成員集團間不同業務的信息數據的獨立安全,避免信息的不良利用而產生進一步的利益損害風險。
(三)加強金融控股集團內部控制建設
由于金融控股公司的發展時間短,我國金融控股集團的整體發展還處在一個初級階段,金融控股集團體系內部建設的水平與質量還比較低,這也大大影響了我國金融控股集團的風險管理的水平與能力建設。在加強內部控制建設上,要建立起一個內部控制的制度基礎,綜合我國現有的制度環境與金融控股集團的發展現狀,在業務監督、監管體系、財務管理、內部審計及風險管控、預警機制等不同方面建立起合理科學的規范,不斷提高內部控制的建設水平。
(四)豐富金融風險管理工具
風險管理工具是風險管控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降低信息“壁壘”的重要基礎。由于我國金融控股集團的發展還處在初級階段,我國金融風險管理工具的創新活力并不明顯。豐富金融風險管理工具,要大力借鑒當前互聯網金融的發展經驗,要將金融風險管控與互聯網發展相融合,推動金融風險管理工具的智能化、科技化發展,并在此基礎上打造起金融控股體系的風險管控數據庫,加強對風險識別,預警的基礎支持,不斷提高金融風險評價能力與風險管控的水平。
(五)完善金融控股集團的風險管理架構
金融控股集團從其自身的發展體系發展分析,就是一個綜合的層級金融業務體系。在金融控股集團的集團公司的統一規劃管理下,與各成員公司形成一個自上而下的層級體系。此外,圍繞不同的金融業務,各成員公司之間又形成不同的層級。同時這也形成了關聯交易下的兩條不同的風險傳導路徑,針對于風險管理架構的構建,也應對應的建立起一個多層級的管理構架。首先是從集團公司到各成員公司之間的一個頂層的風險管理架構,對整體的風險管理工作做出指導與規劃;其次是對于各成員公司之間的一個內部風險管理架構,對基礎的業務風險進行獨立的監控與管理,提高風險管控的自主性。
五、研究總結
隨著金融市場的不斷融合,我國傳統的“分業經營,分業監督”的金融發展體制會越來越不適應現代金融市場的發展。混業經營將是全球金融競爭中的必然趨勢,而金融控股集團憑借其集成化與綜合
化的發展優勢成為最佳的選擇。立足于中國金融市場的發展,金融控股集團的穩定發展與我國金融市場“分業一混業”的經營改革具有直接性的相關性,而處于對整個金融體系的發展安全考慮,就必須對混業經營趨勢下的中國金融控股集團這一新的發展模式的風險做到具體的評估分析。在對中國金融控股集團這一創新模式的風險分析中,要始終堅持中國當前的經濟發展特征。而且還要綜合西方的金融控股集團發展過程中的風險因素,對可考慮的風險因素做全面的分析,以對金融控股集團更好的適應和促進中國金融市場的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此外,在進行金融控股集團的風險管理及防范分析時,要看到互聯網金融控股集團在發展過程中利用信息數據技術進行風險管控的長效革新,金融控股集團不斷利用金融科技豐富風險防控的工具與手段,提高金融風險管控的效率與水平。
總而言之,中國金融控股集團在構建風險管理及防控的體系當中,應立足于中國金融市場的發展實情,不斷強化風險防控的范圍與力度,建立起一套全面有效的管理制度與防控體系,以適應經濟新常態下金融體系內的混業經營改革的趨勢,推動金融控股集團更加持續、穩定、健康的發展。
參考文獻:
【1]龍濤.多元化金融控股集團風險管理的重點及難點[J】.經濟師,2010(7):238—238.
[2】姚德權,王帥.混業經營趨勢下金融控股集團運營效應與風險管理研究新進展[Jl,當代經濟科學,2010,32(6):36-
44.
[3]張林.金融控股集團綜合風險經濟資本度量模型研究【J1.科技經濟市場,2013(1):9一12.
[4】張偉,楊文碩.金融控股集團的風險結構分析與風險控制對策研瓤J】.管理現代化,2014(2):93-95.
【5】朱文森.混業經營背景下我國金融監管體制變革問題研究【J】.時代金融(下旬),2013(6):167-168.
[6]叢禹月.供給側改革背景下我國商業銀行混業經營新趨勢及風險研究[J】.知識經濟,2016(22):44—46.
[7】廖昂,王娟集團子公司風險管理工作的思考【J]中國國情國力,2014(7):59—61.
[8】韓冰凝.淺析大數據技術對于互聯網普惠金融風險管控能力的重要作用【J】.財經界,2017(2):2.
[9]尤或聰.大數據時代背景下國外互聯網金融監管經驗對于我國互聯網金融的創新與監管問題的啟示研究【J】.商情,
2016(47):56.
[10】葛和平.縣域普惠民金融發展的聚類分析【J】.黑龍江社會科學,2017(2):67-71.
[I 1]季子釗.供給側改革下互聯網金融監管“兩難”目標的博弈分析【J].蘭州財經大學學報,2017(1):69-77.
【12]徐陽洋,等.中國商業銀行資本結構動態調整的影響因素-Ot究[J].金融監管研究,2017(3):29—50.
[13】張歡,等.商,_1k銀.45-參與股權投資業務的爭議與對策研究【J】.西南金融,2017(3):03-09.
[14】陸岷峰,等.關于中小商業銀行發展金融科技的戰略研究一基于城商行群體的樣本分析[J].湖南財政經濟學院學報,
2017(6):13—21.
【15]徐陽洋,等.長三角互聯網金融中心的模式與定位【J].天津商業大學學報,2017(2):21-27.
【16]葛和平,等.我國互聯網金融生態足跡、承載力及效率的測算與評價研新J].管理學刊,2018(1):01—11.
f17]=i!L黎怡,等.關于證券公司中財富管理業務痛點及策略研究【J].經濟與管理,2018(1):38—45.
論文指導 >
SCI期刊推薦 >
論文常見問題 >
SCI常見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