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自古以來人們就有著濃厚的“水情結”,特別是對于常年生活在“水泥森林”的都市居民來講,河道成為一個城市最富有靈性的自然景觀,擁有一個優美和諧的水環境更是一種強烈的渴望。河道整治在生態城市建設中占有重要地位。河道整治應從美化景觀、保護環境和可持續發展等方向出發,進行綜合整治,從而保持城市資源與環境的可持續發展,建設人與水和諧的生態城市。本文對城市河道整治面臨的主要問題進行了分析,然后對城市河道整治面臨問題的主要原因進行了探討,最后就這些問題和原因提出了一些措施,為城市河道整治工作提供
關鍵詞:生態城市,河道整治,措施
一座城市的河道水系,就是這座城市的氣脈,給了城市靈性,也積淀了城市歷史文化的內涵。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城市河道的功能定位再也不能簡單的局限于“防洪、除澇、航運、水調度”,而城市河流生態建設也儼然已經成為水利行業的一個新課題。
生態河道的建設旨在通過城市河流的生態保護和修復,水景觀和親水空間的營造,以及優秀水文化的有機融入,在充分保障河流的基本功能的同時,體現河流的社會、人文、藝術、美學和文化內涵。
1 生態化河道整治原則
1.1 堅持科學發展觀的原則
在歷史發展的進程中,人類文明的任何一次進步都是順應自然,改造自然的結果。老子認為:天法道,道法自然。正是說明人們應當遵循自然本身的規律并對其加以應用,從而達到改造自然,為我所用的目的。
科學發展觀即是在當今時代對“道法自然”的現代化詮釋。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需要正確處理人與自然的關系,要重建人與自然的和諧,人們需要在正確認識和利用自然的同時,更為有效地保護自然。這是站在生態環境的總體高度對河道整治規劃所確立的指導性原則。
1.2 貫徹“ 人水和諧”、可持續發展的理念
上善若水。古人曾將最高的倫理標準賦予水。由此可見,水資源對于人類的價值早已不局限于具體使用功效,而是上升到了精神品格的層面。在當今時代,對于河道整治規劃同樣不應僅從經濟,社會效應方面考慮,而應在人文背景的支撐下深入的對其進行重新審視。“人水和諧”的統一理念,是站在更高的層面對人與水的關系所作出的深刻思考。只有深入的貫徹這一理念,才能使城市河道真正造福于百姓。
2 城市河道整治面臨的主要問題
2.1 城市河道水質污染嚴重
水污染是城市河道面臨的最大問題,工業污水、生活污水、農業污水等一系列的污染源嚴重毀壞著城市河道的水質。許多制造業企業由于過度追逐利益,工業生產污水未經處理或處理不完全就直接排進城市河道中,這些企業污水中含有很多有毒物質或者重金屬元素,會使城市河道中的水生物平衡遭到破壞,嚴重影響了城市河道的水質。生活污水和農業污水是經常被忽略的一類污染源,由于人類生活中一些富含營養元素的污水被排放到城市河道中,會引起城市河道中富集營養元素,打破生態平衡,使水質遭到破壞。
2.2 城市河道防洪抗旱設施不完整
城市河道出了為人類提供飲水外,還有另一個重要方面的作用,防洪抗旱。防洪抗旱主要體現了城市河道的排水以及蓄水能力。一般情況下,城市河道的防洪標準為20 不達水位線,主要城市河道標準為50 年。但是,很多城市河道并沒達到這樣的標準,每到降雨密集區都會出現洪澇警報,嚴重威脅著人們的安全。與防洪相對應是城市河道的蓄水能力,在干旱期,一般都要求城市河道的最低水位不能低于警戒線,但是,同樣有很多城市河道并沒有達到這樣的標準,每年都會出現嚴重的干旱,嚴重影響了人們的正常生活。出現大洪、大旱的情況出除了自然原因外,還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由于防洪抗旱措施不完整而導致的。
2.3 河道岸堤及河底生態環境退化
城市河道護岸主要采用施工快,壽命長的混凝土樁板結構,它的堅硬結構使濕地面積減小,割斷了土壤和水體的聯系,同時岸上生物與水生生物無法直接接觸,又割斷了自然河流的生物鏈。甚至,有的城市在河道里鋪上水泥板,嚴重破壞了河流的生態環境和可持續發展性。
2.4 河道護岸結構單一化
長期以來,河道的自然特征被渠道化,水邊植物、微生物、魚類的生長環境被惡化,水流的生態功能、景觀功能不足。以往的護岸工程主要考慮的是河道的行洪速度、河道沖刷、水土保持等,因此,河道的護岸結構主要采用漿砌或干砌塊石護岸、現澆混凝土護岸、預制混凝土塊體護岸、土工模袋混凝土護岸等結構,這與現代人追求人與環境和諧不相符合。
3 河道生態化整治的措施
生態化城市河道的整治,主要是為了改善人們的居住、生活、休閑環境。同時也應強化其在防洪排澇,城市水環境整體調節方面的作用,建設人水和諧的生態城市。
3.1 進行合理規劃
城市河道的治理工作是一項系統性、長期性、綜合性的系統工程,涉及范圍廣,設計周期長,因此,需要進行合理的規劃,進行合理的工作實施,才能使治理工作長效發展。城市河道治理必須堅持更高的起點,更高規模的規劃以及更加長遠的眼光進行開展。在規劃過程中,一定要堅持以人為本,立足大局,統籌規劃,體現城市河道治理功能的綜合性發揮。首先要處理好與城市總體規劃的關系,服務于城市總體規劃,著力體現城市城市河道的特色和個性化,同時與整個城市的布局相融合。其次要落實長效的規劃管理,將長效管理機制作為城市河道治理工作的重要目標,不能盲目的進行治理,要開展一系列循序漸進的工作。合理規劃對于城市河道整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和作用。
3.2 實施截污納管
控制污染源是河道整治首要考慮的重要問題之一.應加大資金投人力度,將沿岸直排河道的生活污水截流,統一接入市政污水管網系統,排人污水處理廠處理,達到排放標準后再進行排放。對于沒有條件統一納管的鄉村地區,應在小范圍內建立簡易的污水處理設施,經初步處理后再排人河道。此外,加強畜禽養殖污染控制也是截污的一個方面。
3.3 推廣河道生態化整治
(1)優化河岸植被配置,遵循植大樹,配小樹、布花草,建草坪的原則
植樹有涵養水源,保持水土的作用。大樹雄壯,小樹秀麗。二者參差而立,不僅美觀,更加拉近了人與河道的距離。隨著植被樹木的增加,河道周圍的生態環境將得到極大的改善。同時,布置花卉,草坪,可以增強城市河道水體系統的親民性,最大限度的發揮其人文效應,改善城市生態環境。花卉經典布置應以幾何圖案為主,植物種類不宜過于單一。可以根據植物特定的習性及作用,綜合搭配,達到視覺上錯落有致的效果。期間可以配以草坪,草坪面積約占總綠化面積的30%左右。
(2)推廣生態護坡
混凝土、漿砌塊石等硬質護坡襯底能阻斷水體和土壤的自然交換,水下植物無法生存,水、土、植物、生物之間形成的物質和能量良性自然循環系統被徹底破壞。水體失去自凈能力,容易導致河道黑臭。河床襯底還切斷了地下水的補給通道,導致地下水水位下降。因此應盡可能采用杉木樁、透水磚、直立塊石、綠化植物等護坡形式,以保持良好的河道生態環境。
(3)保留河道形態的自然特征
現代景觀生態學證實,彎曲的水流更有利于生物多樣性的保護,故而河道設計宜彎則彎,宜寬則寬,以形成淺灘深潭的多樣化水流特征及水體結構,構造生物多樣性的環境條件。
3.4 理順機制,落實職責,堅持長效,細化管理
對市區河道的管理責任分工進行調整和理順,建立健全河道管理長效機制,對市區范圍內河道防汛清淤、衛生保潔、排污整治、河岸景觀綠化和設施維護管理等全面實施環境管理,并建立日常檢查考核機制和責權利相統一的投資分擔機制在河道管理中借鑒城市園林綠化、環衛等管理模式,全面落實河道管理目標責任制,成立專業化隊伍,分區、分河、分段,定崗、定點、定人,每天由河道保潔人員對所負責的區域進行全方位巡視檢查和管理,并做好巡查紀錄,將巡查發現的有關情況及時通報管理和執法部門處理。廣泛開展河道管理有關法律、法規的宣傳,增強全社會維護河道生態環境的意識,廣泛發動群眾參與河道管理,最終在齊抓共管的大環境下,形成良好的社會風氣,市民齊心共建文明生態城市。
4 結語
城市河道治理工作是一項非常有意義的工作,而且是一項長期的工作。通過文中的分析,對于城市河道整治整體的現狀有了一個整體的認識,而文中最后,通過四個方面的措施,闡述了城市河道治理應該開展的工作。總之,城市河道治理工作應該是一項全民工作,無論在實際生產中,還是日常生活中,都應該加強河道保護工作,使城市河道更好的服務人們的生產生活。
論文指導 >
SCI期刊推薦 >
論文常見問題 >
SCI常見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