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城市是是人類社會文明和發達的重要象征,它不僅人口集中,而且在國民經濟中占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城市給人類創造了巨大的財富,但它也破壞了城市的生態環境。城市要實現可持續發展必須走生態化發展道路,但從理論和實際上來看,還沒有形成統一科學的理論體系和實踐指導。通過總結生態城市規劃建設的實踐,嘗試對生態城市規劃建設提出新看法,對今后我國生態城市規劃建設提出了建議。明確指出只有正確解決好生態城市規劃建設問題,保證現代城市的可持續發展,實現生態城市規劃建設規劃。
關鍵詞:生態城市,規劃,原則,可持續發展
一、生態城市的概念
生態城市的概念源于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城市概念和發展模式,現階段,國際上生態城市的研究蓬勃發展,使生態城市的理論研究得到不斷的豐富和完善。但至今為止,生態城市的理論和實踐基本還處在研究和探索階段,還沒有公認的確切的定義[3]。生態城市也是人類社會文明進步的一個新標志,城市在系統內部及外部建立起和諧的生態關系,是現代城市發展的高級形式和高級階段[4]。生態城市的內涵也必然會隨著社會的發展而不斷深化、充實。
二、我國規劃建設生態城市面臨的主要問題
1生態環境狀況不容樂觀,工業污染源達標排放,對污染控制主要采取末端治理措施,使得環境污染在加劇。鄉鎮企業的污染還在加劇,并與城市的污染連片疊加,達不到治本的目的。
2社會價值觀混亂,經濟的高速增長與社會文明發展的相對滯后形成了鮮明的對比。隨著功利主義價值觀的普遍,急功近利成為人們追求的主流,人際關系淡漠。
3區域發展不平衡,經濟發展水平較發達國家有很大的滯后,我國區域發展不平衡,貧富差距日益拉大,人口仍然眾多,這些都是我國生態城市規劃建設所必須面對的主要問題。
三、城市規劃工作中生態建設應該遵循的原則
1生態優先,體現以人為本
鑒于城市生態環境問題日益突出的矛盾,城市生態應該把凈化大氣、保護水源、緩解城市熱島效應、維持碳氧平衡、防風防災、調節城市小氣候環境等生態功能放在首位;并應以滿足人體尺度、為人類提供方便,增加生活情趣含量以及觀賞休閑等需求作為建設重點;從偏重于視覺效果轉向注重人體身心健康角度綜合考慮,強調人居環境,體現以人為本、人與自然相互協調。
2師法自然,注重生物多樣性
通過建立穩定和多樣化的植物群落,達到傳承文明,師法自然,景觀多樣,應接不暇的效果。充分利用樹種資源和生態位資源,形成不同類型的城市生態系統,既滿足人們不同的文化和生活需求,又為不同生物提供生存繁衍的生態環境,促進生物多樣牲保護。
3系統優先,強調整體效果
科學配置,完善城市生態的類型和布局,最大限度提高系統生態總量,發揮城市生態環境的最優效益,實現生態系統各子系統的相互協調,充分提高整個城市的總體功能。
4因地制宜,突出本土特色
根據不同地段的自然條件、生態環境質量,確定適宜的環境結構,選擇應用具有主導功能特點的構思,進行城市生態環境的合理布局。借鑒本土建筑特別是建筑群落的優點,突出生態建筑群落模式的特點,完備優化城市結構。
四、城市規劃工作中生態建設的規劃框架和模式
1規劃的框架
鑒于城市土地的寶貴性,用“土地換生態”是城市發展過程中必須要走的道路。從目前城市生態環境與城市建設的現狀分析,迫切需要建設生態問題相對突出的道路、河流、水源涵養、農田的土地利用;同時從城市發展以及人們對城市功能的不同需求,有序推進具有一定規模的、多種功能的城市生態系統結構布局。
2規劃模式的配置
根據城市生態環境類型主導功能目標進行城市結構、模式配置的設計,以實現綜合功能優化為目的,利用豐富的小區多樣性進行模式配置,形成多方位復層結構模式、多樣式混合結構類型的接近自然的城市生態環境。在因地制宜、體現生物多樣性原則的基礎上,更加注重體現“以人為本、人與自然和諧”的建設主旨,在注重景觀效果的同時,把提高生態效益放在十分突出的位置。
利用生態定位理論,營造多種模式的城市生態配置類型,滿足城市建設需要。如在城市交通方面,在做好視線誘導、遮光、緩沖的基礎上,注重生態隔離、噪聲隔離、抗污染、抗灰塵等生態效果。并建立基于游憩主導功能、隔離主導功能、美觀主導功能、文化主導功能、生物多樣性保護主導功能的城市生態交通環境。
五、生態城市規劃建設規劃內容
1生態農業規劃建設規劃
以產業結構調整為主線,加速培植現代高新農業科技示范產業園區,重點發展蔬菜和花木產業,50%縣達到生態市規劃建設的農業驗收標準。在考慮糧食安全的前提下,推進發展畜牧業發展,進行經濟結構優化。樹立品牌意識,從產銷現狀出發,加強標準化生產,明確發展方向,積極擴大無公害蔬菜和林果業生產規模,大力推廣無公害生產技術。
2生態工業規劃建設規劃
全面提高、協調發展階段,實現全市經濟的產業化、生態化和人性化,重點支柱產業和產業園發育成熟,抵御市場和環境風險的能力進一步增強,社會經濟持續穩定發展,生態資產同步增值。強化企業橫向和縱向合作,提高集群發展質量。還要加強節能機電產品及水處理設備產品的開發。要通過采用先進技術設備和加強管理,提高資源利用效率,發展循環經濟。
3生態服務業規劃建設規劃
生態服務業是生態經濟的有機組成部分,包括生態旅游業、現代商貿業、綠色商業和金融服務部門以及其他有關的服務業。隨著經濟圈現代服務業的區域合作,打造服務業發展基礎和形成新的增長點。文化、創意產業在新型服務業中占據重要地位,規劃建設成大廣場等一批大型文化產業項目,提升全市文化產業品位和市場競爭力,建立文化產業基地。
4生態人居體系
生態細胞工程規劃建設包括了環保模范城市、文明生態村和生態住宅小區規劃建設等工程。基礎設施規劃建設是人工生態系統中最重要的部分,重點搞好城市給水和公共交通、園林綠化的規劃建設。大力推行節約用水,關閉自備井,嚴格控制耗水量大的項目規劃建設,規劃建設節水型城市和節水型社會。供熱管網在其供熱區域內均采用枝狀管網,以提高供熱的可靠性,增加供熱面積,提高集中供熱普及率。
六、我國生態城市規劃建設的對策與措施
1科學論證,搞好城市的總體規劃和發展戰略。把人與自然看作一個整體系統進行規劃,達到生態城市有序穩定高效發展的目的。
2加強城市基礎設施規劃建設,基礎設施的現代化程度直接影響城市生態環境質量。城市綠化程度是生態城市規劃建設的重要指標,建立城市綠地系統境。
3加強公共教育,這就要求我們在生態城市規劃建設的同時將人口控制與人口素質提高緊密聯系起來。教育是人力資源開發的根本途徑,直接改變、提高和優化人的智力、技能結構,從而有利于經濟發展向高質化、高層次化方向發展。
4建立有利于持續高效發展的生態經濟結構,我國的經濟增長始終受到產業結構和布局不合理的束縛,結構型污染長期存在。
七、結語
生態城市是未來城市的發展方向,它在社會系統方面強調和諧、共享、共存,主動適應社會關系的變化,重視人的精神需要,在自然系統方面講求生態平衡和人與自然的和諧,是可持續發展的人居生態系統。我們在城市規劃和建設中利用自然資源的同時,要尊重自然、善待自然、按生態學規律辦事,才能使大自然賜予人類的寶貴財富能夠被人類持續永久地利用,才能使人類與大自然和諧共處,持續擁有這美好的地球家園,實現人類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黃光宇.中國生態城市規劃與規劃建設發展,城市環境與城市生態,2009.
[2]柏云,陳學星.生態城市規劃方法的探討.淄博學院學報(自然科學與工程版),2008.
論文指導 >
SCI期刊推薦 >
論文常見問題 >
SCI常見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