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文章以珠海市為研究重點,論述國家生態園林城市的綠地系統規劃,在珠海市綠地系統規劃中把生態環境保護和建設當做出發點,以建設城市標志性綠色景觀為方向,凸顯景觀的文化內涵,將宜居的綠地規劃建設為目標,通過建立綠地信息庫,通過定量化分析方法實現綠地規劃,提出適用于生態園林城市的綠地系統規劃體系。
關鍵詞:綠地系統規劃,國家生態,園林城市,珠海市
2016年住建部公布首批7個“國家生態園林城市”[1],較之“國家園林城市”的評選標準更高、要求更嚴格,是現階段綠地建設高水平城市的代表,其綠地發展方向對于全國的城市綠地建設和發展都有重要的引導意義。
綠地系統規劃是城市綠地建設的法定依據,對綠地發展起著戰略引領和剛性控制的重要作用。現有對綠地系統規劃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綠地系統規劃理念、規劃思路和分析方法等某一層面。而對本身城市綠地建設水平較高的城市綠地規劃方法和內容關注較少。本文依托首批“國家生態園林城市”珠海市的綠地系統規劃實踐,結合國家對生態文明建設的部署和城市綠地發展的實際需求,對如何鞏固“國家生態園林城市”建設成果,以及綠地系統規劃的理念、策略、方法和模式進行探討,以期進一步提高城市綠地綜合服務功能,創造珠海市良好的人居環境。
珠海市是首批“國家園林城市”(1992)和“國家生態園林城市”(2016),城市自然生態環境得到了較好的保護,同時構建了良好的城市綠地生態環境。本次綠地系統規劃范圍為珠海市城市規劃區范圍,即市域陸地范圍1 724 km2。
1以生態環境保護與建設為規劃的基本出發點
2015年,中央城市工作會提出“城市建設要以自然為美,把好山好水好風光融入城市。要大力開展生態修復,讓城市再現綠水青山。”[2]珠海市綠地已取得了顯著的建設成果,未來綠地建設工作的重點就是要做好前瞻性規劃,保護自然生態格局,優化城市生態空間格局,減少由于城市規模擴大、人口增加等而對生態環境造成沖擊。
在規劃過程中,對市域范圍內的區域綠地及各類廊道等結構性綠地進行識別,提出保護與建設措施,對重點區域進行生態恢復與修復,構建綠地生態網絡化體系。
1.1識別與保護區域結構性綠地
結構性綠地是指在全市自然生態格局中承擔骨架作用的綠地,對全市生態安全格局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珠海市結構性綠地包括區域綠地、大型公園綠地、水系廊道等。
1)區域綠地是指具有重大自然、人文價值和區域性影響的綠色開敞空間[3]。包括鳳凰山、黃楊山、淇澳島等大型綠地。通過規劃自然保護區、風景區、森林公園、郊野公園等形式,將區域綠地劃定綠線,保護區域綠地的生態服務功能,適度發展其游憩功能。
2)廊道包括水體廊道和區域綠地之間的自然用地廊道。水體廊道通過建設防護林、濕地公園及綠道等保護水體及兩側綠地。區域綠地之間的自然用地廊道通過建設道路綠地、增加公園綠地、建設村莊綠地等保證廊道的連通性。
1.2識別區域綠地組團
區域綠地組團是指空間、生態及人文等各方面聯系緊密的區域綠地集合,由于區域綠地的集聚性,使其成為該區域內的生態綠核。規劃對區域綠地組團進行識別,維護組團內綠地的聯系,同時加強區域綠地組團間的生態聯系,為市域綠地保護與建設提供了科學依據。
經過分析,珠海市域內區域綠地可分為六大組團,分別是:
1)五桂山-鳳凰山-淇澳
2)板樟山-將軍山
3)黑白面將軍山-有髻山
4)大橫琴山-小橫琴山
5)黃楊山系-竹蒿嶺
6)茅田山-連灣山-大平山-大杧島-高欄島
珠海市六大區域綠地組團包括珠海市范圍內所有大型自然山體,是市域范圍內重要的生態核心(圖3),結合河流等重要的生態廊道,及小型山體、各類公園綠地等,形成市域生態安全格局骨架,并進一步指導市域綠地保護與建設。
1.3恢復與修復受損生態環境
珠海市存在水土流失的潛在風險,通過落實生態控制線、控制開發強度、林地更新、建設水源涵養林、海岸防護林、紅樹林恢復等措施,恢復自然生態環境。同時對歷史遺留下來的采礦廠、取土場等山體受損區,提出生態修復措施,恢復城市受損生態功能。
紅樹林恢復與建設是珠海市生態恢復的重點內容。珠海市是珠三角地區紅樹林濕地較為發達的地區,現有紅樹林主要集中分布在淇澳島,另外鶴洲北水道北側、橫琴島深井等地有零星分布。規劃應進一步保護現有紅樹林集中生長區域,充分利用河口淤積區的有利條件,促進此類區域內紅樹林的建設與恢復,并在恢復較好的區域建設自然保護區或紅樹林專類濕地公園,保護濱海生態環境。
1.4構建區域綠地生態網絡
在市域結構性綠地保護的基礎上,將自然山體綠地、公園綠地等綠地斑塊,結合河流、道路及自然用地等生態廊道,共同構建綠地生態網絡。斑塊建設的主要措施包括保護原有綠地斑塊,增加公園綠地,在滿足服務范圍需求的基礎上,增加綠地斑塊密度。廊道建設主要是加強各類道路和水體防護綠地建設,結合原有林蔭路,構建“千里綠廊”。
2以塑造城市標志性形象的特色綠地景觀為規劃方向
通過公園綠地體系的完善和城市標志性綠地的建設,進一步提升城市景觀形象,讓綠地成為城市最響亮的名片。
2.1提出珠海市特色公園綠地分類體系,建設“公園之城”
為了進一步突出珠海市自然資源特色,建設更加完善的公園綠地體系和高品質的公園綠地環境,珠海市提出建設“公園之城”,在《城市綠地分類標準》(CJJT85-2002)的基礎上,提出珠海市特色公園分類體系,包括“濱海都市、水網濕地、森林郊野和城鄉村居”四大公園體系,突出珠海市“山海河城田島”的城市自然景觀特色(表1)。
2.2突出景觀文化內涵
文化的傳承與展示能讓綠地具有持久的生命力,為人們所熟知和銘記。珠海市擁有深厚的歷史文化和現代文化,在綠地建設中融入文化元素,突出綠地的地域性特色。
規劃注重突出珠海市的多元文化,每個功能區均規劃文化專類公園,文化主題涵蓋歷史文化、民俗文化、地域文化、海洋文化,及現代的生態文化、科學文化、產業文化、環保文化等。
2.3建設標志性綠地
標志性綠地是指能夠代表珠海市典型自然景觀特色,融合珠海市文化內涵,景觀豐富,綠地建設品質較高,在全國具有知名度的公園綠地。通過標志性綠地的規劃,進一步帶動全市綠地品質提升。
標志性綠地分為已有公園更新和新建公園,包括珠海市淇澳紅樹林濕地公園(紅樹林恢復區)、海濱公園(現狀珠海市代表性公園)和鳳凰山植物博覽園(新建,以植物為主題)等。
3以宜居為綠地規劃建設的首要目標
2016年,中央城市化工作會議指出 “城市工作要把創造優良人居環境作為中心目標,努力把城市建設成為人與人、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美麗家園”。“宜居”是城市的首要功能,城市綠地的發展方向同樣是為居民提供更好的人居環境。本次規劃中重點考慮珠海市居民的多方面服務需求。
3.1參考國際宜居城市規劃經驗
規劃首先對國際宜居城市的規劃經驗進行參考,包括墨爾本、溫哥華、多倫多等。總結可借鑒的經驗包括:1)以人為本,按需建設公園綠地,考慮居民的實際需求,包括居住、工作、旅游人口等;2)城市森林建設,即提高林木覆蓋率;3)完善的公園綠地體系;4)網絡化的綠地連接體系等。
3.2以人為本,按需建設,統籌布局公園綠地
公園綠地統籌布局和按需建設,既要求人均公園綠地面積達到相關要求,還要求服務范圍對居住區全覆蓋。本次規劃完成后,全市人均公園綠地達到22 m2/人,實現了公園綠地500米服務半徑對居住區全覆蓋,超過國家生態園林城市標準要求。
為保證公園功能和環境的多樣性,規劃對各區公園的類型進行最低數量限制,珠海市行政區及功能區共有7個區,規劃每個區至少1處綜合公園,1處濕地公園,1處森林公園,1處郊野公園。每個村和社區至少建設1處社區公園。每個區都能實現休閑功能由簡單到綜合,休閑環境由城市到自然的公園服務體系。
3.3提高林木覆蓋率,建設城市森林
根據《珠海市綠道網總體規劃》,融入區域山水格局,遵循“環山濱水、通廊串聯、單元使用”的總體思路,規劃形成“四縱、兩橫、二環、六島”的主干綠道網空間結構。
規劃提出林蔭路推廣率達到90%,林蔭停車場推廣率達到60%的目標。林蔭路建設過程中,重點增加喬木應用量,規劃增加道路兩側綠地寬度,豐富兩側綠地植物結構,構建喬灌草結合的復層植物群落。
4地理信息系統輔助綠地系統規劃
互聯網、信息化、大數據處理等技術為綠地系統規劃、綠地管理信息化提供了技術保障。本次規劃,利用GIS(地理信息系統)規劃平臺構建了珠海市綠地信息數據庫,并對現狀及規劃成果進行了科學的評價與分析,提高了規劃編制的科學性。
4.1利用GIS平臺進行現狀分析與評價
1)建立現狀綠地數據庫
規劃中引入GIS平臺,結合現有圖紙數據和文字、表格數據,建立現狀綠地的地理信息系統數據庫,包括圖形數據和文字數據。圖形數據包括綠地的空間地理位置、形狀、面積等,文字數據包括綠地的名稱、面積、類型、位置、所屬地等信息。詳實的信息能夠為現狀綠地的分析評價和下一步綠地規劃提供數據支撐。
此外結合實地調研和最新的衛星影像數據,可以對有偏差和缺失的信息進行矯正和補全,提高了現狀數據的準確性和完整性。
2)建全信息綠地數據庫
在現狀數據庫的基礎上,將規劃成果也全部納入數據庫,形成珠海市完整的綠地信息數據庫。除綠地位置、形狀、面積、類型等基本信息外,還包括建設年限、規劃用地來源等信息。數據庫的圖文信息還可在規劃實施過程中進行補充完善,也可經科學的方法轉換為其他文件格式,便于規劃成果的應用。
綠地信息數據庫不但為現狀綠地管理和規劃綠地實施提供依據,還可作為園林綠化信息管理系統的基礎平臺。
3)現狀評價
以現狀綠地數據庫為基礎,運用GIS平臺的相關分析功能,可以對現狀綠地的服務情況進行評價。經過分析,珠海市建成區現狀公園500米服務范圍覆蓋率為86%,通過衛星影像,結合統計數據,可以快速對未覆蓋區域進行分析,并提出針對性強的規劃對策。
4.2區域綠地組團識別
識別區域綠地組團是市域綠地保護與建設的重要內容。利用GIS平臺及相關分析方法,從區域綠地本身空間關系、生態功能和人文價值等方面分析,對市域范圍內區域綠地的組團性進行識別。首先對5 hm2以上的各類綠地進行文化區域分組、盆域分析和空間聚散性分析,將初步分組數據與生態效應分析數據(包括生物適宜性和生態服務能力)相疊加,對各區域綠地的組團性進行再分析(圖4),得到珠海市六大區域綠地組團的分布情況(圖2)。
4.3 GIS輔助綠地規劃
在珠海市綠地系統規劃中,提出了構建綠地生態網絡這一目標。規劃利用GIS的分析功能,對現狀綠地和規劃綠地生態網絡進行量化,為定性化規劃目標的預期完成情況提供參考。
規劃首先對珠海市內現狀綠地的生態節點和生態廊道進行篩選,在綠地網絡結構分析的基礎上,計算出綠地系統網絡閉合度、線點率和網絡連接度三項指標值[4]。規劃完成后對成果的三項指標進行計算(圖5)。
由表2的數據結果可以看到,規劃后綠地生態網絡系統(圖6)的三項指標值與現狀綠地生態網絡(圖7)相比都有所加強,表明經規劃后,珠海市綠地生態網絡系統不論從連接度、網絡復雜度和連通性上都有一定的提升,綠地生態網絡化建設得到了加強,增強了綠地的生態服務功能,達到了規劃目標的要求。通過嚴謹的規劃方法,全面提高了規劃成果的科學性,有助于下一步規劃的全面實施。
5規劃體系總結
5.1經驗總結
珠海市綠地系統規劃對綠地系統規劃理念和方法進行了探討,但由于編制時間短、信息收集渠道有限等原因,在規劃過程中也存在可供GIS分析的基礎數據不足、海島綠地規劃特色體現不足以及對珠海文化挖掘不夠深入等問題,需要在以后的規劃中進行完善。
5.2生態園林城市綠地系統規劃體系
以珠海市綠地系統規劃經驗為基礎,提煉符合國家生態園林城市發展要求,具有國際先進水平和地域特色的生態園林城市綠地系統規劃體系。
生態園林城市綠地系統規劃體系是以城市自然條件為基礎,深入分析生態保護和居民生活的實際需求,以先進的技術平臺和方法為支撐,通過生態和文化的引領,形成具有完善的公園體系、特色的景觀體系、綠地網絡化體系和城市森林為特點的結構合理、布局優化的生態園林城市綠地系統(圖8)。
隨著經濟和社會發展,城市及其綠地還將面對很多未知的變化,城市綠地系統規劃的理論和方法也將不斷更新。通過本次規劃所探討的方法和體系,拋磚引玉,期待城市綠地系統規劃的理論和實踐研究更加多樣,指導城市綠地建設向著更加生態和高品質的方向發展,創造更加宜居的城市環境。
相關閱讀:林業與生態職稱論文網
論文指導 >
SCI期刊推薦 >
論文常見問題 >
SCI常見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