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我國城市現代化發展,現代城市不僅僅再是由鋼筋、混凝土組成的高樓大廈,越來越多的城市雕塑出現在人們的視野中。城市雕塑作為社會進步的產物、作為城市文明的標志,在城市構建與美化中發揮著非同尋常的作用,特別是作為公共環境藝術的獨特形式,公共性與藝術性尤為凸顯。本文力圖剖析城市雕塑發展的歷史與現狀,研究其在公共藝術審美中的價值,分別對城市雕塑在公共藝術中的空間意識、人文導向、審美價值進行闡述,并對現代城市雕塑在中國公共藝術發展中的前景作出評估展望。
《湖南城市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主要刊載土木工程、建筑與規劃、數理科學、化學與生物學、計算機技術與應用等方面的文章。先后被美國《化學文摘》、美國《劍橋科學文摘》、俄羅斯《文摘雜志》、德國《數學雜志》、《哥白尼索引》列為來源期刊。
一、城市雕塑的概念及特征
城市雕塑是指放置于城市公共空間的景觀雕塑作品,比如城市公園、城市道路、城市廣場等公共空間中的雕塑作品。城市雕塑被西方國家公認為是出現最早的公共藝術,是隨著社會文明的發展及城市建設應運而生的公共藝術形式。
成功的城市雕塑給人予精神上美的享受,作為一件公共環境藝術品,不僅僅是創作者個人的情感體現,更應該符合公共環境的需求、滿足區域人們的審美意識及情感取向。相對于室內雕塑而言,現代城市雕塑除了具有藝術性之外,還具有高度的公共性、環境性及精神導向性等特征[1]。
現代城市雕塑作為公共環境藝術的存在,其一,藝術性是其本質屬性,理想的城市雕塑可以營造出整體空間的藝術氣息及感官享受,陶冶市民情操、提升人文素質;其二,高度公共性作為城市雕塑的又一特性,是指城市雕塑面對的是大眾而非個人。城市雕塑有別于室內架上雕塑,更具公共性,與人們的實際生活聯系密切,并滿足公眾的審美需求,表現出公共大眾的審美意識及思想情感;其三,高度環境性是指現代城市雕塑還必須要與周圍的環境相協調,應該與周圍環境空間中的不同因素相融合,使觀賞者在欣賞的過程中產生整體關聯。此外,現代城市雕塑尤為突出的特征是具有較強的人文精神導向作用,在向人們展示其自身藝術美的同時,展示時代特征及當代精神,引導人們追求真、善、美,激發人們積極向上的愿望及追求美好的未來。
二、城市雕塑在中國發展過程中的歷史與現狀
(一)城市雕塑在人類城市發展中的形成
從歷史上看,城市雕塑一直都是伴隨著人類社會文明的進步而發展的,作為人類文化重要的精神載體,在人類城市發展的過程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早在古希臘時期,城市雕塑已經開始置于城市廣場與建筑裝飾中,其中最著名的便是雅典衛城,它是希臘建筑藝術與雕塑藝術相結合的成功典范。至古羅馬時期,羅馬帝國將雕塑與建筑、城市融合得更加完美,城市中心出現了很多大型雕塑,多數是具有紀念性質的帝王英雄形象或著名的政治家或軍事家等。此時期最著名的《圖拉真記功柱》是城市雕塑與歷史環境背景最完美的結合。到了中世紀時期,城市雕塑主要出現在教堂門口和廣場或者以宗教為題材出現在哥特式建筑上,為當時的宗教服務,如位于法國沙特爾天主教堂的石雕人等。歐洲城市雕塑的繁榮期是在文藝復興時期,這個時期的城市雕塑成為西方藝術的高峰期,在城市環境中發揮重要作用[2]。
(二)城市雕塑在中國發展過程中的歷史
傳說中我國最早的城市雕塑是黃帝的大臣們在他死后用木頭雕刻的供大臣們參拜的黃帝像[3]。中國雕塑一直服務于皇權及宗教,位于皇家陵園、宗廟殿堂及石窟之中,嚴格來講這并非真正意義上的城市雕塑。關于我國城市雕塑的概念,是20世紀從西方國家引入的城市建設理念。真正的城市雕塑是與公共大眾的生活相聯系的公共環境作品,具有服務于大眾、服務于城市的功能。中國近現代出現的城市雕塑是在青島、上海、威海等城市的領事區或殖民地上,是由西方國家引入的城市文化現象,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我國城市雕塑的發展。從那時起,中國一些雕塑家受西方藝術思潮及西方城市雕塑的影響,創作了一些融合中國文化的城市雕塑作品。其中,影響較大的便是劉開渠先生的《一·二八淞滬抗日將士紀念碑》及北京天安門廣場上的人民英雄紀念碑等,都是當時最為著名的城市雕塑典范,創造了中國雕塑史上輝煌的一頁。
(三)城市雕塑在中國發展過程中的現狀
近些年來,城市雕塑在我國發展迅速,分布于北京、上海、廣州等發達城市的雕塑數量激增的同時,許多中小城市也建設了許多現代城市雕塑。且關于城市雕塑的題材及類型變得更豐富,其內涵及文化呈現出多元化格局。用于制作雕塑的材料也由以往的石頭、鑄銅、水泥等發展為現在不銹鋼、鈦合金、陶瓷、玻璃等,同時,融合現代媒體聲、光、電,使得雕塑形式多姿多彩。如青島著名的鋼雕《五月的風》,是目前我國最大的鋼制城市雕塑,是以青島五四運動為主題創作的城市雕塑,向人們展示了島城的歷史足跡,深含摧人向上的精神意蘊;廣東佛山亞洲藝術公園的大型陶塑《亞洲藝術之門》,向人們敞開陶城古都的寬廣胸懷,為人類攜刻亞洲文明的永恒智慧。作為陶材質城市雕塑,其建造高度、燒成工藝,藝術效果為世界公認。
三、現代城市雕塑在公共藝術審美中的價值
隨著社會科技的進步及經濟的發展,現代城市雕塑迎來了其發展的新機遇,運用恰當,必將發揮其重大作用,不僅給予人們精神上的享受,還將引導人們追求更高的文明層面。
(一)現代城市雕塑在公共藝術中的空間意識
現代城市雕塑并非是以獨立的個體存在,而是與其所處的空間環境相輔相成[4],城市公共空間的增加為城市雕塑這一公共藝術提供了更為廣闊的發展空間。同時,城市雕塑能否與公共空間中的環境相互融合,是決定其成功與否的重要環節。現代城市雕塑融入周圍環境,不僅可以打破城市生硬死板的城市格局,減輕公共大眾的生活壓力,給予人們視覺上的巨大享受,還可以向人們傳達地域風俗文化、城市精神、歷史文脈等,起到挖掘城市文化底蘊,提升城市形象的重要作用,擴展了城市文化的無形空間。
(二)現代城市雕塑在公共藝術中的人文導向
現代城市雕塑作為一項公共藝術品,是社會文明和社會進步的產物,不但表現出一定的人文地域特征,且具有長遠的歷史性,是對當地歷史文化的凝聚與傳承,是人類歷史長河中智慧的結晶,記錄人類在發展歷史中摸索前行的足跡[5]。因此,現代城市雕塑高度體現出城市公共大眾的內心愿望和對幸福美好生活的憧憬[6],與城市自然人文景觀的發展歷程和諧統一,向市民們傳遞出公共藝術中的一種人文精神之美,以提高城市大眾的綜合素質。(三)現代城市雕塑在公共藝術的審美價值
現代城市雕塑作為一個城市的標志或區域性象征,是一個民族歷史文化積累的標志,不同的民族運用自己的民族文化及智慧雕刻著屬于他們的城市雕塑,表現出他們的生活追求、宗教信仰、審美意識及價值觀念等。優秀的城市雕塑是一個民族物質文明及精神文明有機結合的產物,包含著民族的精神財富,使民族文化得以延續,并通過獨特的藝術形式將這種文化傳遞給世人,提高人們的文化品質。如美國紐約的《自由女神像》,構成了紐約一道獨特的亮麗景觀,吸引著來自世界各地的游客,不僅為當地的經濟發展起到一定的推動作用,還有效促進了城市文化之間的交流。
無可置疑,現代城市雕塑在公共藝術中的審美價值是通過社會大眾對城市雕塑的欣賞及品鑒,逐漸提高自身的審美能力、陶冶自身的情操而體現出來的。人們在不斷提高自身的藝術欣賞能力同時,從而促進城市雕塑的發展。城市雕塑作為一門公共藝術,具有廣泛的藝術開放空間被社會大眾所接觸,極具公共藝術審美價值。
四、現代城市雕塑在中國公共藝術發展中的前景
(一)現代城市雕塑如何切入中國的傳統文化背景
現代城市雕塑作為我國城市公共環境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應擺脫千遍一律的單一模式,從內容、形式尋求蛻變。城市雕塑如何切入中國的傳統文化背景,關鍵在于結合傳統文化元素,創造出具有中國特色文化精神的現代城市雕塑作品。中國幾千年的歷史為人類遺存了大量的藝術瑰寶,雕塑家在創作過程中應從不同的角度批判借鑒中國傳統雕刻手法及傳統文化符號,并深層思考未來城市雕塑藝術的發展,從而創作出符合時代要求的具有本土特征及民族精神的優秀作品。
(二)現代城市雕塑如何融入中國當代公共藝術
隨著我國經濟的總體發展,越來越多的城市開始重視城市環境的美化,公共藝術與大眾的關聯日漸增多,公共藝術作品的設計也更多地考慮廣大市民的審美意識及情感需求,成為人們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現代城市雕塑的設計應充分調動公眾的積極參與,將公眾的思想及審美意識融入到創作之中,使作品更加貼近民眾。相關設計者們須正確把握我國現代城市雕塑的真正內涵及本質屬性,使其設計的雕塑能與其周圍的整體環境相互融合并互為補充。
(三)現代城市雕塑在信息時代公共藝術中的展望
在信息時代下,現代城市雕塑設計的觀念及使用材料由靜態的銅、鋼鐵、石頭材料的雕塑逐漸向動態的水、化工材料及軟材料雕塑轉變。相關城市雕塑設計者們在設計的過程中將面對現代更為復雜、功能性更強的環境,應掌握更加豐富的知識,考慮更加全面的因素,力求城市雕塑設計與環境因素更有效地融合,運用新穎的藝術形式及思想內涵來培養和提高公眾的藝術感知能力和審美能力,真正實現城市雕塑與其周圍環境的相互融合、相互依存,使現代城市雕塑在城市公共
藝術中呈現出畫龍點睛的作用。
五、結語
現代城市雕塑作為現代城市的重要標志,展現城市的精神風貌,已步入城市公眾的審美視野。作為一門面對社會大眾的公共藝術,其創作設計必須符合大眾的審美意識及審美需求,力求與公共空間環境相互融合、與中國民族文化有機結合,將現代城市雕塑在公共藝術中的空間意識、人文導向及審美價值充分體現出來,創作出優秀的現代城市雕塑作品,成功展現當代城市的發展速度和時代精神特征。
參考文獻:
[1]鐘勇.淺析當代中國城市化進程中的城市雕塑發展[D].武漢,武漢理工大學,2013(4):1-59
[2]朱加強.淺談中國城市雕塑現狀及發展方向[D].石家莊,河北師范大學,2008(3):1-42
[3]李明燃.現代雕塑在公共空間中的價值研究[J].設計藝術研究,2014(4):19-24
論文指導 >
SCI期刊推薦 >
論文常見問題 >
SCI常見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