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黃體允 李英艷
[提要] 作為大城市的新城區,南京市江寧區具有明顯不同于傳統老城區以及偏遠縣城的經濟發展特征。在經歷改革開放和快速城市化帶來的高速發展階段之后,江寧區如何在高質量發展的政策理念和時代背景下,完成新舊動能轉換和可持續發展的動力機制構建呢?本文在剖析江寧區經濟發展指標基礎上,提出優化營商環境、升級現有產業、培育內生動力、創新鄉村振興、勇于制度創新等具體路徑。
關鍵詞:區域經濟;高質量發展;營商環境;數字經濟
一、時代背景下問題的提出
隨著大城市城區的不斷拓展和各地城鎮化水平的加快,各大城市涌現出一批既具有相對發展獨立性、又包含相當數量農村區域的非主城區。這類新城區通常是由中心城市原來的郊區、或者是由近郊縣通過撤縣設區轉變而來,區域上是具有典型縣域特征的區域單元。由于這類區域與老城區相比,往往土地面積較大、發展空間相對較大,因此各大城市也將其作為重點發展的區域。它們的經濟、社會發展既不同于第三產業占據重要地位、土地極其稀缺的老城區,又區別于傳統的、遠離中心城市的農業縣城。目前,在經歷改革開放帶來的經濟高速發展的第一階段之后,如何在“高質量發展”理念指導下,加快建立現代化經濟體系、推動經濟社會持續發展,在新舊動能轉換過程中構建新的動力機制就成為重要的研究課題。
二、南京市江寧區發展概況
(一)江寧區自然與區位概況。江寧區位于南京的中南部,從東、南、西三面呈半環狀圍繞南京傳統主城,東、東南、南、西南、西這幾個方向分別是鎮江的句容市、南京溧水區、安徽省馬鞍山市、安徽和縣等,境內主要有長江、秦淮河兩大水系,地形地貌上素有“六山一水三平原”之稱。它是2002年由原來的郊縣江寧縣撤縣建區轉隸而來,與原來鼓樓、玄武等老城區相比,江寧區具有現代大城市新城區的特點,現轄10個街道、3個開發園區、129個社區居民委、72個社區村民委。截至2018年末全區常住人口128.77萬人,其中城鎮常住人口94.16 萬人。江寧區城鎮化率從2001年的26.17%、2005年的56.76%已經提升至2018年的73.12%。據工業和信息化部賽迪顧問公司研究數據,江寧在全國百強新區榜單(2019)中位列第4名。相關研究表明,城鎮化率達到70%以上時速度就會明顯放慢,此時以城鎮化作為經濟社會發展的動能也逐漸減弱。
(二)江寧區經濟指標描述。為了更好地描述江寧區的經濟概況,我們從縱向比較、橫向比較、典型對比三個側面進行數據分析和描述。從表1的橫向比較來看,江寧區經濟增長速度分別比全國、江蘇省、南京市高出2.7、2.6、0.3個百分點,增長勢頭看起來不錯;其固定資產投資增速與南京全市、全國百強區平均水平持平,分別高于全國和全省平均水平3.5、3.9個百分點。但這樣的增速能否一直持續顯然是不確定的,依賴投資拉動的經濟外延式增長難以持續。(表1)
從表2江寧區地區生產總值的數據進行縱向比較可以看出,近五年GDP平均增速為9.6%,但增速從2014年的10.9%逐步放緩到2018年的8.3%;從內部產業結構來看,第三產業所占比重在緩慢上升,從五年前的40.8%提升到44.9%。結合表3中各次產業所占比重指標,江寧區作為經濟強省的省會城市的市轄區,第三產業所占比重尚不及縣級市的昆山市,與深圳市南山區有14.1%的差距。江寧區優化產業結構、大力發展第三產業、提升第三產業所占比重空間巨大。(表2)
通過表3可以測算,江寧區地區生產總值分別相當于全國百強縣第一名的昆山市的0.5646、全國百強區第一名的南山區的0.4320;人均產出能力分別相當于其0.741、0.496。這個比較指標啟示我們,江寧區升級現有產業以強化優勢、倡導全民創新創業以補齊短板仍有較大的騰挪空間,可持續發展的任務任重而道遠,需要凝心聚力、持之以恒。(表3)
三、構建江寧區高質量發展的動力機制
經濟學投入產出理論中的邊際收益遞減規律告訴我們,當擴大投資、增加產能等外延式發展將近飽和時,當生態環境承受、土地開發承接達到基本紅線時,粗放的發展必須向和諧、協調、綠色的高質量發展轉變。那么,建立在江寧區現有資源稟賦、環境保護等約束條件下,如何構建高質量發展的動力機制呢?
(一)優化營商環境,改善區域發展小氣候。世界銀行在《營商環境報告》中指出,某經濟區域的政府與執政黨治理的透明度和便利度越高,企業的準入率就越高,世行的研究用數據證明,良好的營商治理環境使開辦企業需要的時間每減少10天,就可以促使投資率增長0.3個百分點、GDP增長率增加0.36個百分點。我國改革開放初期,基礎設施很差、營商環境不好,為了尋求經濟發展的突破,于是設立了經濟特區、加工出口區等,在園區里改善基礎設施,實行一站式服務,創造局部有利條件來克服基礎設施和營商環境的瓶頸限制 。這為我們提供了一個改善區域小氣候的可資借鑒的操作辦法,在區域范圍內,把營商環境、治理環境提升到極致。要結合具體區域,從硬環境、軟環境兩方面入手進行優化完善。
1、優化營商軟環境,完善政府治理。萊索托經濟學實驗的結果表明,在無限政府的經濟環境中,制度性的交易成本要遠高于契約經濟社會同,因此應注重提升管理的軟實力,樹立“軟環境就是硬實力”的現代管理與服務理念,增強區域管理服務的吸引力、區域發展的競爭力。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副理事長黃奇帆認為,應從政策與機制上著力解決政府機構重疊、職能交叉和公共管理“九龍治水”、政出多門的問題,健全部門協調配合機制,加強政策制定協調,力爭各部門協調一致并達成共識,避免政策沖突、政策疊加,使區內企業和潛在投資者預期明確,降低對區域服務、治理方面的顧慮。例如,在江蘇省營商環境評比中蟬聯第一名的如皋市(南通市代管的縣級市)深化“不見面審批”和“證照分離”等改革,打造企業開辦一網通辦平臺,在南通首創網上中介服務超市,1日辦結率達62.9%,優化的營商環境、政府治理已成為驅動當地區域高質量發展的“金招牌”和“強引擎”。再如重慶市璧山區民營企業53,500多戶(占市場主體比例達95%以上,納稅占比75%,解決就業95%以上),區政府創新地創建了為企業解難的“企業之家”。企業之家是璧山區實施“企業吹哨,部門報到”機制的一個重要線下平臺,改變常見的政企溝通八股氣息,通過“環境改變語境”;將這一平臺構建成“問題反映、按責轉辦、限時辦結、統一督辦、評價反饋”的閉環控制的管理機制;璧山區領導每周到企業之家“坐班”,傾聽民營企業家吐苦水、談發展,璧山區工商聯等相關部門則會每天到企業之家“做客”,并邀請專家學者、政商屆精英、優秀企業家等不定期來到企業之家,為本地企業發展“把脈問診”,使得民營企業成為璧山經濟建設的主力軍。
推薦閱讀:海綿城市建設理念在化工園區的創新與實踐
論文指導 >
SCI期刊推薦 >
論文常見問題 >
SCI常見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