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篇教師職稱論文發表了語文人文素養的有效性教學,人文素養指的是人文觀念的素質和修養,在課內外教學中都應該在注重人文素養的有效性,論文探析了當前中小學人文死樣有效性教學中存在問題和原因。并提出了有效的教學策略。
【摘要】長期以來,在應試教育的影響下,中小學語文教育往往比較注重智力因素,忽視人文精神、人文底蘊。導致中小學語文教學中,普遍存在人文價值流失、人文關懷缺失的現象,以至于中小學語文教學易喪失教學的人文價值,更容易背離教學的基本規律。而《語文課程標準》將語文的學科界定為:“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同時《語文課程標準》將語文學科進行了重新定性,對語文課程價值重新定位。與以往大綱不同的是,《語文課程標準》首次強調提出了語文學科的人文性,體現了語文教學對人文性重視。因此語文教學要凸顯人文素養的培養:即關注人的精神,弘揚人文的個性與內涵,提升學生的精神境界。
【關鍵詞】教師職稱論文,語文教學,人文素養,培養,文化
1.中小學語文人文素養有效性教學的內涵
加強人文素質教育,是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在教育上的貫徹與體現。人文、人文素養、人文素養的有效性教學。那么,何為人文呢?人文,《現代漢語詞典》上的解釋為人文是指人類社會所特有的文化現象,這個解釋是最貼切和通俗易懂的。何為人文素養,人文素養,顧名思義,是人文主義,人文觀念的素質與修養,非常權威的國學泰斗錢穆將人文解釋為:人文即指人群相處種種復雜之形相,話沒錯,卻將人文定義的狹隘了。與語文教學的人文性與工具性則是不謀而合,我則認為人文素養在語文教學中應該是通過對語文這一科目的學習而影響學生的內在思維,精神,思考模式與方向,使學生朝著正確、積極、高尚精神境界發展,塑造學生的人文內涵,使學生成為有思想、有個性、有作為的人才。何為人文素養的有效性教學,在中、小學的語文課堂中,其實人文素養的教學是處處體現著的,而學生的接受與教師的教學內容的傳輸在很多時候并沒有一個很好的銜接,而注重人文素養的有效性教學就是在課內外的教與學中著重在人文素養的有效性,即學生能深刻領悟并形成自己的思想的教學。
2.當前中小學人文素養有效性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及其原因探析
中小學語文人文素養有效性教學存在的問題是客觀的,是應試教育的畸形發展,與教育轉型與傳統功利化教育相互碰撞的結果,從教育大綱與教材編寫及其改革步伐來看,其中是貫穿著人文素養的有效教育的,而始終存在教育效果不明顯的問題,原因在于在教學中將應試教學與人文教學的生拉硬扯情況嚴重,同時,在老師、學生、家長著三方面有各自存在的問題。
2.1在教師層面普遍存在的問題及原因探析
現階段在廣大的地級城市中(除一線、二線和各別的三線、四線城市),在職的教育工作的教學觀念、教學初衷、教學理論與職業信仰普遍存在教學境界不高、熱情不高的情況。很難從應試教育中主動轉變為素質教育,注重明顯化的教學工作成績現象普遍且嚴重,在教育、經濟不發達和發展慢的地域,教師的職業道德收社會不良之風的腐化,經常收受學生禮金,在教學時間內不好好講課,在校外時間辦補課班以收取高昂的補課費的方式極為嚴重,這與各地方政府,教育主管部門的失職密切相關。同時,存在教師自身人文素養內涵缺乏,教學功底不扎實的情況。
2.2在學生層面普遍存在的問題及原因探析
中、小學的學生年齡段基本上從7——17歲的黃金成長時期,是吸收各種知識極快的時期,同時也極易受學校與教育主流環境與思想的影響,更易受身邊事物的影響,在老師、家長的教導下,容易認為只有學習成績是最重要的,易形成只要學習好,其它什么都好辦的思想,中、小學生的模仿能力較強,別的孩子在學什么,尤其是所謂的學習成績好的孩子在學生,會有很多孩子跟著學,所以,學生之間很容易就分成了現實中學校的“三波”學生:即,學習成績好的學生之間互相攀比。學習中等的學生比較掙扎,但是中學成績的學生的自學能力與人文素養普遍是最高的,因為他們自己學、自己看的東西比較多。
2.3在家長層面普遍存在的問題及原因探析
家長在一個孩子、一個學生的成長中扮演重要角色,家長的言行舉止、為人處世方式都深深影響著其子女深身邊的孩子,所以,人文素養的有效性教學離不開家長的重視與高度配合,現階段,尤其在近兩年,由于家長的年輕化,思想也更先進與開放,部分的家長已經開始轉變對孩子的教育主旨與教育方式,從在乎學的多少更多道在乎孩子的身心發展、是否開心成長更多。所以,廣大家長應轉變思維方式,轉變教育思想。
3.中小學語文人文素養有效性教學的策略
3.1更新教學觀念,挖掘教材因素
教師應不斷更新教學觀念,在當下的教學環境中,教師普遍存在教學觀念難以轉變的問題,大部分教師依然以學生的學習成績說話,很難說重視學生的成績是錯誤的,但是過于注重學習成績是對人文性與人文素養教育的抹殺,在純知識點教學的同時進行人文素養的有效教學是十分重要的,從當前的不同的使用或試用的教材版本來看,其所選入的不同文體的課文都是典型且經典的文章或詩歌或其他題材的文字,皆具有深刻的人文性。
3.2注重人文交流,彰顯課堂魅力
注重師生的人文對話,不僅僅是課堂上的師問生答,而是在知識點的講解之上的學術交流、人文交流、類似于春秋時期孔子的弟子與孔子的對話或是禪師大家們與徒弟們的智慧交流,在挖掘、傳授教材中的人文性之后,教師只有用心的與學生進行人文對話,學生才會對所謂的人文性有更多的感悟與體驗。
3.3依托先進網絡,拓展閱讀資源
閱讀是將學生個體個性與其語文能力相串聯的一種活動,閱讀的內容可以豐富學生的素材積累,擴大學生的知識面,同時,學生通過閱讀對閱讀素材的理解會形成對切內容涉及的某些方面形成新的認識、新的思想,所以,教師著重對學生閱讀素材進行篩選、研究,會對學生的人文精神培養起著內在的導向作用。在語文教學中重視學生的課外閱讀,讓學生充分感受到閱讀文學作品是能帶給自己特有的愉悅感。以閱讀進行美的熏陶情的感染,學會在文學作品中感悟自己,反思過去,與文學大師對話。凸顯人文的關懷。
4.中小學語文人文素養有效性教學策略研究的價值
4.1中小學語文人文素養有效性教學策略研究對教育發展的價值
從我國教育的歷史來看,在教育中是始終將人文性相關的教育注入其中的,并將人文素質、人格的發展放在極為重要的位置上,歷史上的我國素有禮儀之邦,文明大國之稱,但是在近代以后,經歷文化大革命對文化的摧殘之后,我國的語文教育呈現出畸形的應試教育模式尤其在近20年愈發的嚴重,并且相對出現的是“非主流”等一系列年輕文化模式,這并不是一個積極現象,所以,進行中小學語文人文素養有效性教學的策略研究是歷史的需要。
4.2中小學語文人文素養有效性教學策略研究對學生發展的價值
學生的發展好不僅僅是學習成績要求的高,在高的分數決定不了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在好的學習成績未必能讓學生創造出所學知識應有的價值,馬加爵時間,上海大學學生宿舍投毒時間,都說明這個道理,進行語文人文素養的教學是對學生最基礎素質所具備的保證,具備了基本的為人素質,才能談發展,談學習素質,談綜合素質,語文可以說即國學,學習國家的傳統文學與文化是使我國學生健康發展,建設國家,甚至精神國防的重要屏障。
結論
中小學語文人文素養的有效性教學是不同時期語文教學的永恒課題。人文精神的培養是符合我國現階段的教育國情的,是對傳統文化精神的一種繼承與發揚的方式。在語文教學中著重進行人文精神的培養不僅僅是為了提高學生的考試分數,更是為了以語文這一學科為國學的載體而對未來之才進行心理、心智、價值觀、和思想內涵與思維方式的教育扶植。當一個學生能夠自主提高自己的人文性時,他會將自己的人生信仰與價值提高到一個新的高度,會自己分辨時代的潮流知音,跟緊時代的變革知音,成為一個看懂大勢的優秀人才。
參考文獻:
[1]朱紹禹.語文課程與教學論[M].長春: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
[2]王道俊、郭文安.教育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
[3]張大均.教育心理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4]崔允漷.有效教學:理念與策略(上)[J].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人民教育,2001.
[5]崔允漷.有效教學:理念與策略(下)[J].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人民教育,2001.
[6]鐘啟泉.“有效教學”研究的價值[J].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教育研究,2007.
[7]王曦.有效教學與低效教學的課堂行為差異研究[J].杭州:杭州市教育科學研究所,教育理論與實踐,2000.
作者:劉建雙
推薦閱讀:《中學數學月刊》辦刊宗旨:介紹和交流數學教育研究數學改革的新理論、新成果、新信息、新經驗。推動中學數學教學的改革,提高中學數學教師的素質,提高中學數學教學的水平和質量。讀者對象:中學、中等職業教育學校數學教師和中學生等。
論文指導 >
SCI期刊推薦 >
論文常見問題 >
SCI常見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