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設計專業是現在理工專業很重要的一門課程,很多職業院校也都開設了工業設計專業,為我國的工業發展培養了很多人才。本文是一篇職業教育論文范文,主要論述了工業設計專業實踐教學探索。
[摘要]工業設計專業具有綜合性、交叉性、應用型較強的特點,培養具備工程技術和設計藝術相結合的應用型人才是工業設計教學改革的目標。應用型工業設計人才培養要采用“六體系”人才培養方案和“三位一體”的實踐教學模式。實踐教學能夠幫助學生鞏固、延伸理論知識,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應用能力。構建實踐教學體系時,應根據學校定位、人才培養目標和規格、專業特點、現有教學資源,整合貫通實踐教學的每一環節,確定各個環節的教學任務、教學內容。通過落實各個實踐環節的內容和目標,最終培養學生的綜合實踐和應用能力、創新能力、創業能力和就業能力。
[關鍵詞]工業設計專業,培養方案,實踐教學模式,改革措施
我國的工業設計專業人才培養在教學發展的初始階段,專業課程建構是以傳統工藝美術教育為借鑒的,師資由工學教師和藝術教師組成,專業特色發展相對緩慢,藝術與機械工程知識的融合力度不夠。在當前地方院校向應用技術大學生轉型發展的形勢下,怎樣培養應用型工業設計人才,怎樣突出特色和服務地方發展是專業改革的熱點,其中工業設計人才培養中的實踐教學環節是重要的內容之一。實踐教學不是一個獨立的教學過程,必須協調配置理論課程和實踐教學交叉融合,建立與人才培養、理論教學相輔相成,注重創新和實踐的實踐教學體系。
一、工業設計及人才培養
(一)工業設計概念工業設計目前被廣泛采用的概念是在1980年,由國際工業設計協會聯合會(InternationalCouncilSocietiesofIndustrialDesign,ICSID)為其所下的定義:對批量生產的工業產品而言,憑借訓練、技術知識、經驗及視覺感受而賦予其材料、結構、形態、色彩、表面加工以及裝飾以新的品質和性能,叫做工業設計。[1]工業設計的直接目的是設計出市場暢銷、用戶滿意的產品,借以提高產品附加價值,降低企業經營成本,增加企業經濟效益。從根本上說,其作為人—產品—環境—社會的中介,以人的需求為起點,以形形色色的工業產品為載體,借助工業生產的力量,深刻影響著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它以創造更加完美的生活方式,改善人類的生存環境和提高人類的生活質量為根本宗旨。[2](二)人才培養存在的問題目前工業設計專業分為工科類和藝術類。工科類的學生文化課水平比較高,但屬于非藝術類生源,入校之前缺少美術培訓,更不用說設計基礎了,在造型的領悟和色彩的體驗把握上不如藝術類學生。藝術類學生對形態、色彩、創造力、設計表現的把握要優于工科類的學生,但是對于一些工業設計師所必須學習和掌握的數學、力學、材料工藝學、機械制造、模具設計等工科課程,學習起來就很吃力。大多數高校采用造型基礎、設計基礎、專業設計三大塊組成的“三段式”的人才培養體系,獲取的知識都是被相對割裂、各成體系的,學生很難進行知識的融合,發揮創造力,進而進行綜合性、系統化的設計創造。特別是地方院校轉型發展中,必須強化知識、技能的應用能力。工業設計人才的培養應注重機械工程與設計學科知識的交叉、融合、貫通,優化專業課程結構;注重培養學生的實際動手和綜合運用能力;注重培養整體意識和團隊精神。
二、應用型人才培養定位與方案
(一)人才培養目標的定位學校工業設計專業是機械工程類專業群之一,是在工科背景下建設發展起來的,學校已經擁有較好的工科校內教學資源和校外合作基地,積累了一定的優質教學資源。學生生源多為理科生,對美術、產品形態等的理解和把握有些“先天不足”,但思維較理性、邏輯性強。學校地處珠江—西江經濟帶中心區域和粵桂合作特別試驗區,區域經濟發展吸引了大量的機械工業、電子信息、輕工日化等企業,工業類企業的發展規模日益壯大,對機電類產品的設計人才需求不斷增加。因此,工業設計人才培養定位于應用型機電產品設計人才。(二)“六體系”人才培養方案工業設計專業提出了“3+1”學用相長、工學交替的人才培養模式和“六體系”人才培養方案,如圖所1所示。和原有培養方案相比,增加了集中實踐環節的學分,增加了課外能力拓展實踐環節,減少了藝術設計類的部分課程,弱化了機械工程類專業知識的深度,更加注重工程技術和設計的融合。在“六體系”人才培養方案中,專業學分共140個學分,其中獨立的實踐環節為46學分,占32.6%,不包括和理論課程同步的課程實驗。實踐環節在應用型人才培養中起著關鍵的作用,構建合理的實踐平臺和科學的實踐結構、有利于應用型人才的培養。
三、構建合理的實踐教學模式
實踐教學有利于幫助學生理解、掌握和運用理論知識,有利于培養學生理論聯系實際的作風、嚴謹求實的做事態度和動手能力,有利于學生增強社會責任感和競爭力。[3](一)構建專業實踐教學模式的原則實踐教學是由許多教學環節組成的一個環節鏈,實踐教學模式要緊密圍繞教學目標統籌設計,相互貫通。實踐教學模式是對實踐教學環節的整體籌劃、全局設計,其合理性直接影響到各項實踐教學效果。工業設計專業在構建實踐教學模式時,要遵循立體化原則。時間上要全程化,從大學一年級下學期一直貫穿到大學四年級;實踐內容層次化、模塊化,設計不同的實踐教學項目,減少演示性、驗證性實驗,提高設計性、應用性、綜合性實踐的比例;實踐教學形式多元化,如課程實驗、認識實習、金工實習、材料成形實習、生產實習、頂崗實習、畢業設計、設計競賽、社會實踐和科技服務活動等。(二)實踐教學模式構建三位一體的實踐教學模式,以校內實踐、企業實踐、工作室實踐為支撐,構建藝工結合、學以致用的實踐教學模式。通過縱向的銜接和橫向的交叉滲透,將能在一定程度上把先前各自獨立的實踐教學內容融合在一個相對完整的有機綜合體之中。如圖2所示。(三)實踐教學的主要內容在實踐教學模式下,校內實踐、企業實踐、工作室實踐的實踐平臺及其內容,如圖3所示。1.校內實踐環節基礎課程實驗平臺:以設計藝術的基礎實踐教學為主,如素描基礎、色彩基礎、效果圖及表現技法、三大構成、計算機輔助工業設計、透視學、模型制作等課程的實踐教學,主要針對1-2年級學生,培養設計藝術的基本技能。專業綜合訓練平臺:以課程設計和綜合性實踐為主,支持產品形態設計、產品結構設計、產品系統設計、專題設計、機電產品創新設計、模型設計與制作等綜合性課程。針對3-4年級學生,以培養學生的設計、制作等綜合能力,注重知識的融合。機械基礎實驗平臺:以工程力學、機械設計基礎、公差與配合等機械工程基礎實踐為主,針對2-3年級,培養學生認識力學、機械零件、機械機構、電工電子技術等工科基礎實踐。工程專項訓練平臺:以機電工程技術基本技能為主,依托機械工程訓練中心,進行制圖測繪、金工實習(車工、鉗工、銑工、焊工)、材料成形實習(沖壓、鍛造、鑄造、注塑、3D打印)、機械設計基礎課程設計等工程基礎訓練。加強學生對機械結構、材料特性、制造工藝、成形工藝的認識和掌握其基本技能。針對2-3年級學生,為后面的綜合設計課程打下基礎。2.校企合作平臺:主要指校企合作實習基地,以產品設計、材料工藝、生產制造為主線,進行認識實習、頂崗實習、畢業設計等集中實踐,提高對理論與實踐結合、企業實際的職業能力要求等的認識,提升應用能力的同時,縮短與職業需求的距離。針對1、4年級學生。通過平臺與多個企業和設計公司建立聯系,探索“三真一模擬”的實習模式,即通過真題目、真操作、真環境進行模擬訓練,收到非常好的效果。[4]3.工作室平臺:以科研項目、企業委托項目、設計競賽項目等為對象,教師指導、學生參與并完成的實踐模式。實踐活動形式各異、層次多樣,使學生從被動參與、主動參與到勇于參與,最終達到培養創新精神與應用能力的目的。建立工作室制度和成立工業設計協會,形成教師指導高年級學生、高年級學生帶動低年級學生的良好傳幫帶效應,并通過學分要求和考核標準,激勵學生人人參與項目,擴大覆蓋面。
四、推進實踐教學的措施
現在,在實踐教學中主要存在以下問題:特色方向不明確,理論與實踐不夠協調,實踐教學環節相對薄弱,產學研合作力度不夠、缺少課外時間實踐平臺。針對以上問題,筆者在此提出一些改革措施,以供參考。1.與機械創新設計實驗室整合,建立機電產品創新設計綜合實訓室,突出機電產品設計特色。為機電產品創新設計、模塊化設計與案例、慧魚創意組合訓練等課程創造較好的實踐平臺。2.依托大學生微型企業孵化園、“政校企”合作聯盟等平臺,加強與機電類企業的產學研合作力度,進一步拓展校外實踐教學資源。進而實施分散式實習,將頂崗實習和畢業設計分散到各個合作企業中,創造更多的資源和條件,增強用人單位和實習學生間的相互了解,有助于學生就地就業,服務地方發展。3.依托大學生綜合發展中心,建立“導師負責制”工業室,目的是加強學生課外實踐和創業的訓練。參考區域發展的多層次、多元化需求,細分方向,建立機電產品設計、展示設計工作室。組織學生參與具體的項目或課題,在實踐中使學生了解產品設計流程和緊張有效的工作狀態,清晰個人專業方向定位,培養實際動手能力和時代意識。工作室作為獨立的實體,教學和科研上對外開放,承接社會上的設計、咨詢工程、技術、培訓等業務。4.將設計競賽納入實踐教學體系,推進競賽制度化和常態化。選擇教育部、政府、行業、企業等組織的設計賽事,以競賽主題為專題,組織學生參與、選拔、參賽,訓練學生的設計攻堅能力,提供學校與外界之間的相互交流學習的機會,增強競爭意識,提高綜合設計能力。5.建立實驗室開放環境。實驗室開放有利于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實踐能力和興趣,充分激發學生的自覺性、獨立性、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同時也有利于提高實驗室資源利用率,促進實驗室和教師隊伍的發展及實驗教學水平的提高。[5]完善實驗室開放課題的申請制度,強化科學規范管理,建立、健全開放實驗室管理制度是實驗室開放工作有序開展的強有力保障措施。[6]努力實現理念開放、資源開放和機制開放的“三層開放”環境。向1、2年級開放基礎規范性實驗,在實驗內容、實驗原理、實驗方法、實驗結果處理中融入創新元素,讓學生進行討論,激發創新的思維。向3、4年級開放綜合設計性實驗,在學生掌握了基本的實驗技能和操作規范的基礎上,開放綜合設計性實驗,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
五、結論
實踐教學一方面能夠幫助學生鞏固、延伸理論知識,一方面提高了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應用能力。構建實踐教學體系時,應根據學校定位、人才培養目標和規格、專業特點、現有教學資源,整合貫通實踐教學的每一環節,確定各個環節的教學任務、教學內容。通過落實各個實踐環節的內容和目標,最終培養學生的綜合實踐和應用能力,同時也使其創新能力、創業能力、就業能力有較大提高。
[參考文獻]
[1]李茗怡.工業設計,為中國創造插上騰飛的翅膀[J].上海企業,2011(3):15-19.
[2]尹定邦.設計學概論[M].長沙: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03:171-172.
[3]鄭家茂,熊宏齊.圍繞研究型人學人才培養建設開放創新的實踐教學體系[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8(3):94-97.
[4]梁珣,周興,鄭子云.“三真一模擬”的實踐教學新模式探索[J].實驗技術與管理,2010(5):23-26.
[5]高原,王土央.本科生創新能力培養體系的探索與實踐[J].實驗技術與管理,2011(8):30-32.
[6]姜輝,隋恩錫.搞好專業實驗室的開放提高實驗室資源利用率[J].現代企業教育,2008(16):45-46.
職業教育論文發表期刊推薦:《職業教育》是國內第一份面向中等職業學校的公開發行的綜合性雜志,受國家教育部職成教司和國家勞動和社會保障培訓就業司的直接指導,為廣大職教工作者提供更多交流教學成果,發表科研論文的機會。本刊職業教育是社會發展的產物,是人類文明發展的產物,也可以說是人自身發展的產物。而且是發展到某個特殊時期的產物。
論文指導 >
SCI期刊推薦 >
論文常見問題 >
SCI常見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