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面向生態文明與可持續發展目標的學校建設,正在成為當前學校發展的新方向。綠色學校以可持續發展教育為指導思想,不斷改進教育手段、完善自我管理、提高辦學效益,從而解決可持續發展問題。該研究圍繞學校理念與ESD亮點、ESD課程和課堂、ESD教師培訓、ESD學生活動和素養評估、ESD校園環境等五大維度,對150所首都中小學綠色學校的案例進行深度分析,挖掘首都中小學綠色學校建設方面的特征與經驗。該研究最后提出三個首都綠色學校發展路徑建議:(1)從生態文明與可持續發展觀視角修訂與完善首都綠色學校建設標準與框架;(2)融入立德樹人思想,整體規劃生態文明地方課程建設;(3)積累學生素養大數據,引導青少年生態文明行為成為生活方式。
關鍵詞:綠色學校;可持續發展;發展路徑
推薦閱讀:《黑龍江教育(高教研究與評估)》(月刊)創刊于2005年,是由黑龍江教育雜志社主辦的高教刊物。
一、引言
2015年,習近平主席在聯合國發展峰會同各國領導人一致通過《變革我們的世界: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至此開啟了全球可持續發展的新紀元。我國十九大報告從經濟建設、政治建設、社會建設、文化建設、生態文明建設等方面進行總體部署,強調了“建設美麗中國”“貫徹綠色發展理念”“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創建綠色學校”等,呈現了落實可持續發展議程的中國方案。2017年,中國與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在首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上共同倡議建立“一帶一路”綠色發展國際聯盟,致力于打造綠色絲路,促進“一帶一路”國家在生態環境等方面的合作。2018年,博鰲論壇提出“樹立綠色、低碳、可持續發展理念,不斷開拓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同時,北京城市規劃“四個中心”的新定位以及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要求首都教育部署《北京教育與改革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中提出的“建設可持續發展學校”,做出更前瞻性與系統性的設計。
面向生態文明與可持續發展目標的學校建設,正在成為當前學校發展的新境界與新方向。“綠色學校”與環境教育緊密相連,最早起源于歐洲環境教育基金會(FEEE)在1994年提出的全歐“生態學校計劃”。這一項目是一個環境教育國際項目,盡管參與該項目的歐洲各國學校所使用的稱謂并不一致,如德國稱“環境學校”,愛爾蘭稱“綠色學校”,葡萄牙稱“生態學校”等,但是其內涵是相通的。這也是中國環保局與教育部聯合推動的綠色學校項目的國際緣起。
伴隨國際環境教育從“關于可持續發展的環境教育”“通過可持續發展的環境教育”“為了可持續發展的環境教育”的演變,綠色學校內涵逐漸演化為“學校建設中體現可持續發展教育理念的學校”。也就是說,綠色學校以可持續發展教育(ESD,Edueation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為指導,不斷改進教育手段、完善自我管理、提高辦學效益,從而解決自身可持續發展問題。
北京教育科學研究院承接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可持續發展教育項目團隊在對照國際標準的基礎上結合中國國情提出了綠色學校評價指標:(1)學校理念與ESD亮點;(2)ESD課程和課堂;(3)ESD教師培訓;(4)ESD學生活動和素養評估;(5)ESD校園環境。北京市在整體推進綠色學校教育改革與發展方面,做出了積極努力。北京教育科學研究院對首都中小學綠色學校的實施現狀開展調研,收集了150所首都中小學綠色學校的案例,作為本研究的研究基礎和素材。
二、首都綠色學校評價編碼體系的構建
基于評價指標對150所首都中小學綠色學校的報告進行編碼,以“學校理念與ESD亮點”維度的“目標愿景”指標為例闡述如何對學校案例進行編碼。“學校理念與ESD亮點”維度下包含“辦學理念”“目標愿景”和“ESD亮點”三個指標,通過對各校案例報告的“目標愿景”進行內容分析,梳理出覆蓋150多所學校的目標愿景為7個,分別是“科研促教研、課題帶隊伍、特色求發展”“構建示范性院校”“提升教師學生幸福感”“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實現教育可持續發展”“幫助學生個性化發展”“人文校園、書香校園、綠色校園”。用這7個目標愿景對標首都中小學學校案例報告進行編碼,統計不同目標愿景的學校覆蓋情況。
三、研究過程與數據分析
(一)學校理念與ESD亮點
調研學校的辦學理念涉及以人為本、服務學生/家長/社會、幸福教育、“養正”教育、可持續發展、文化熏陶、開放/自主/合作、尊重暖、簡約/人文/和諧/生態、仁愛/勤奮/實踐/創新、個性化教育11個方面,其中以人為本、幸福教育、個性化教育出現的頻率最高。
關注學生的個性化發展、以人為本的思想得到了越來越多的關注。2010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頒布的《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指出:“關心每個學生,促進每個學生主動地生動活潑地發展,重教育規律和學生身心發展規律,為每一個學生提供合適的教育。”“關注學生不同特點和個性差異,發展每一個學生的優勢潛能。”《教育規劃綱要》中明確提出要關注學生的“個性差異”,發展每一個學生的“優勢潛能”。隨著技術的快速發展,通過技術支持學生的個性化發展得到了有力支撐。對“以人為本”“個性化教育”為辦學理念的學校進一步調研發現,這些學校往往重視技術的教學應用。
參與調研的學校的辦學愿景涉及以科研促教研/課題帶隊伍、構建示范性院校、提升教師學生幸福感、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實現教育可持續發展、幫助學生個性化發展、建設人文校園/書香校園/綠色校園等方面(如圖1所示)。其中不難發現,很多學校的目標愿景落腳點為學生,比如提升學生幸福感、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幫助學習個性化發展,培養可持續發展的學生逐漸成為學校辦學目標愿景的熱點。習近平同志在全國教育大會上強調“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這一深刻論斷為新時代教育指明了方向,對全面發展這一關鍵要素提出了新的要求。
論文指導 >
SCI期刊推薦 >
論文常見問題 >
SCI常見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