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文摘要:教師在創設教學情境中,可以運用各種手段創設豐富多彩的情境,但在具體的課時教學中,并不意味著教學情境越多越好。也就是說教師在對教學內容設計情境時,要突出主題,緊緊扣住教學的重點和難點。
關鍵詞:歷史教學,有效情境,創設,新教育時代
本文選自《新教育時代》雜志立足中國,放眼全球,遵循教育規律,利用現代教育思想和技術手段引領中國教育發展。突出廣大教育工作者在課程教育教學過程中的新理論、新觀點、新方法和新經驗,探索課程教育教學改革過程中的新思路、新特點。集學術性、實用性、權威性、前瞻性與專業性于一體,旨在推廣教育新理論、新經驗,為廣大教育、科研工作者提供學術交流平臺,全面深入推動素質教育。
引言
歷史學科的特點之一就是具有過去性。因此由于歷史內容年代久遠,使得教材內容抽象、枯燥,缺乏趣味性,如果缺少必要的學習情境,學生就很難很好地完成對這些歷史概念、規律的理解和掌握,從而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教學目標的實現。那么如何創設有效情境呢?
一、創設有效情境要生活化。
在創設歷史教學情境中,很多教師秉持歷史想象和歷史假設的原則,運用模擬角色情境、編造歷史故事等方法,讓學生進入歷史場景,“參與歷史”,從學生或故事人物的情感角度體驗歷史。這也符合新課程改革中提倡充分尊重學生體驗與感受的權利的要求。如果學生對所學的內容感興趣,學習時輕松愉快,學習效率自然會較高。教師設計導入時要盡量選擇新鮮活潑的內容,講究語言藝術,以使課一開始就扣人心弦,吸引學生的注意,激起他們思維的浪花。這種生活化的情境有助于將抽象、枯燥的歷史事物及歷史事件以形象直觀的形式呈現于學生面前,使學生由今憶古,從而給學生留下深刻的印象,進而強化學生對歷史知識的認識和理解,使學生更容易參與教學。
二、創設有效情境要落實三維目標。
創設生活化教學情境,引發學生對學習內容的興趣,是創設有效情境的第一步驟。接下來在具體設置教學情境的時候,要考慮是否符合三維目標的落實。因為創設教學情景的目的是輔助學生的學習,幫助學生解決學習問題,實現新課程教學的“三維目標”。所以教師首先要熟悉課程標準和本省的《歷史學科教學指導意見》,在標準和教學指導意見的指導下確定具體教學目標,依據教學目標設置相應的教學情境如:在教授人民版必修二專題八《經濟全球化世界》時,某教師設計了如下情境:出示《波音飛機在美國以外的零件供應地示意圖》,一是說明跨國公司在全球范圍內尋找最佳區位,最終為了充分利用當地的優勢資源把生產成本降到最低;二是說明經濟全球化的發展趨勢。并且圍繞這個情境設計問題,讓學生探究“經濟全球化進程中的利弊”這節課的核心問題,在具體操作上,教師設問:美國為什么將某些零部件的生產放在一些發展中國家,比如韓國和巴西?發展中國家為什么要接受?這對發展中國家會有什么影響等問題,這樣層層深入,引導學生思考經濟全球化進程中的利弊問題。
三、創設有效情境要圍繞課時重難點。
教師在創設教學情境中,可以運用各種手段創設豐富多彩的情境,但在具體的課時教學中,并不意味著教學情境越多越好。也就是說教師在對教學內容設計情境時,要突出主題,緊緊扣住教學的重點和難點。否則會造成課堂結構的失衡:要探究的主要問題著墨太少,而在非重點的地方設置問題情境,誤導了學生的學習傾向性。比如上人民版必修一的《辛亥革命》這一課時,對于本節課的重難點定位,首先可以參照歷史課程標準的要求:“簡述辛亥革命的主要過程,認識推翻君主專制制度、建立中華民國的歷史意義。”而《歷史學科教學指導意見》則闡述的更為清楚:“辛亥革命的意義是本課的難點,學習時可以從辛亥革命如何推動中國政治民主化、經濟工業化以及人們思想觀念、社會生活的變化等角度認識。”教師在非重點的地方設置問題情境的原因在于教師限于以往的教學經驗和知識結構,對課程標準與教學指導意見研究不夠。
所以筆者還是強調教師首先要熟悉課程標準和本省的《歷史學科教學指導意見》,然后有針對性地創設教學情境。
四、創設有效情境要有利學生探究。
高中歷史新課程倡導學生主動學習,在多樣化、開放式的學習環境中,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積極性與參與性,培養探究歷史問題的能力和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提高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由此看出探究性學習在高中階段顯得尤為重要,可以說高中歷史新課程的主要目標之一就是培養學生對歷史問題的深度思考、理性思辨。基于以上認識,在創設教學情境、設置問題的時候,要弄清楚哪些問題是需要學生探究的,教師又如何提出探究性的問題。所以,教師應在教學過程中,跟隨時刊發展的腳步改變自己的教育教學,努力提高自己的專業化水平。同時,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具備科研意識和科研能力,在中學教師的職業生涯中,傳統的教學活動和研究活動是彼此分離的。教師的任務是教學,研究被認為是專家們的“專利”,而忽視了教師工作創造性的特點。當前,從“教書匠”轉變為科研型教師,已經成為越來越多教育工作者的共識,教育科研也被許多學校視為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的生命線。
教師要尊重學生,鼓勵學生建立起良好的自信心,大膽地對學習進行嘗試,在此基礎上還要提升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要將教學過程和情感教育進行有效的整合,讓學生的學習目標在豐富的教學資源中更好更快的完成。教師在這一過程中要幫助學生建立團結互助的關系,建立起在師生之間,同學和同學之間融洽的關系。彼此的交流可以讓活動變得更為豐富,共同分享學習的過程和成果,讓教學評價在師生互動的過程中實現教學相長的目的。
歷史課堂教學是復雜和豐富的,對于如何創設有效的歷史教學情境,除了以上幾個基本條件,還涉及其他各種各樣的因素,比如學生課內合作探究時間和學生知識背景、教學設備的運用和除教材之外教學資源的開發等,要取得比較理想的教學效果,需要我們教師不斷探索不斷實踐。這樣一方面有利于學生主體參與水平的提高,另一方面也有利于教師創新觀念的弘揚,教師在激勵學生大膽創新的同時也在激勵著自己的發展。
論文指導 >
SCI期刊推薦 >
論文常見問題 >
SCI常見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