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自信力是培養科研能力的關鍵,自我激勵效應是培養科研能力的重要組成,外在的科研壓力是培養科研能力的重要動力,這也是對自我激勵的再次提醒。想要提升碩士研究生的科研能力,高校必須以學生為本,貫徹科研壓力適度原則,最大限度的發揮導師的作用,融入鼓勵手段,才能起到更好的效果。
關鍵詞:科研能力,碩士研究生,激勵效應
提升碩士研究生的科研能力最有效的辦法就是通過培養科研自信心來激活科研積極性,讓他們主動地去研究、去探索、去實踐,在實踐過程中獲得科研能力上的錘煉。而能否產生自我激勵效應則是培養科研能力的關鍵所在。一般認為,科研壓力有助于提升碩士研究生的科研能力,但只有在充滿科研自信心的前提下,科研壓力才能轉化為自我激勵效應,變成科研動力,增強其科研能力。否則,若外在壓力超過必要限度,摧毀了當事人的自信,壓力就會變成阻力,反而會損傷其科研積極性。影響科研能力的三個因素,即科研自信心、自我激勵效應、科研壓力三位一體,辯證統一,這是采取有效措施提升碩士研究生科研能力的重要理論依據。
一、科研自信心是培養科研能力的必要前提
科研能力是一種自我外溢的能力,“是人們在開展科學研究活動時,運用科學方法探求事物的本質和規律的過程中所表現出的本領。”[1]這決定了科研能力培養需要有一個由外在壓力向內在動力轉化的過程,實現客體主體化才能獲得真正效果。“研究生科研能力是指高校在讀研究生在學習期間,通過課堂學習、參與課題研究、學術討論等活動,學習、鍛煉和提升自身邏輯分析能力、解決問題能力等。”[2]顯然,這只是一種從現象層面上描述碩士研究生科研能力培養的基本過程,洞察其內在邏輯,有必要追問,通過課堂學習、參與課題研究、學術討論等活動,需要什么樣的內化過程才能夠提升學生的邏輯分析能力、解決問題能力?
這可以解釋為:通過課堂學習、參與課題研究、學術討論等活動,做到主動探索問題,善于發現問題,具有創新意識、創新精神和創新思維,能夠綜合運用知識創造性解決問題等,就能夠提升學生的邏輯分析能力、解決問題能力,但若繼續深入追問:如何才能做到發現問題、獨立思考問題?這顯然不是只要認識到應該做就能夠做到的事情,需要具備質疑問題的學術品格、批判觀點的學術精神,但對碩士研究生來說,因為初入學術研究領域,對科學研究懷有一種神秘感、一種敬畏之心,不敢對已有研究結論提出質疑,因而也就很難做到發現問題、獨立思考問題的地步。所以,確保并不斷加強科研自信心對提升碩士研究生的科研能力有特別重要的意義。
美國心理學家班杜拉提出“自我效能感”,認為人的思想和信念對個人的行為起著重要作用。換言之,人們對自己某一實踐活動的成功可能性做出的主觀判斷會直接影響到這一實踐活動的實際效果,因為這一主觀判斷會內在地直接影響到他的實踐活動過程。良好的自我效能感,雖然只是一種心理狀態,但它能夠產生精神力量,促使行為者在開展實踐活動的時候,能夠堅持正確的行為動機,把握準確的行為方向,積極地、自信地完成任務。對碩士研究生來說,科研上的自我效能感就是科研自信心。要想讓學生在科研實踐中感受“應該做什么、應該怎樣做”,就必須首先解決他(她)內心對科研的不自信問題,這是制約碩士研究生科研能力提高的要害所在。
學生的科研自信心從哪里來?從外在的形式視角看,從科研探索過程中來,從社會、學校、導師或同學的評價中來,從取得的科研成績中來,但從內在邏輯上看,這些行為必須轉化為當事人的自我激勵效應,才有助于培養科研自信心,提升科研能力。
二、自我激勵效應是培養科研能力的關鍵環節
對于培養科研能力來說,不管采用什么有效辦法,最終都要內在地轉化為自我激勵效應,才能產生實質性效果。自我激勵效應是培養科研能力的關鍵環節。所謂自我激勵效應就是促使當事人產生充滿樂觀的、建設性的、充滿美好預期的精神動力去追求某一目標。就碩士研究生的科研活動來說,自我激勵效應就是促使學生基于對科研活動的美好預期而產生積極樂觀的精神動力,從而有利于激活科研積極性。
從邏輯上看,只有鼓勵、表揚、好評等激勵手段才會產生自我激勵效應,所以一般傳統觀點認為,對培養碩士研究生科研自信心來說,學校、學院設立的研究生科研獎項、課題以及科研表彰活動,團隊集體榮譽感、同學的積極評價、自身取得的科研成績(如發表的文章),導師的鼓勵、高校聲譽帶來的榮譽感、對科研成果的預期、期刊的肯定性評價等等,都是產生自我激勵效應的源泉。但實際上不是只要運用激勵的方法、手段,就必然會產生自我激勵效應,也不是只有運用激勵的方法、手段,才能產生自我激勵效應,因為外部信息是否轉化為自我激勵效應,關鍵不在于外源信息屬性,而在于信息接收者接受信息時做出什么樣的反應。不管外源信息如何,是批評帶來的危機感還是表揚帶來的緊迫感,雖然感受不同,但實際上給信息接收者帶來的都是“壓力”,也正是這個壓力才會產生自我激勵效應。
合適的壓力會產生自我激勵效應,而不合適的激勵卻不會產生自我激勵效應,這需要具體情況具體分析。例如,導師對一個學生科研能力的確認、夸獎,一般說來會產生自我激勵效應,但若這個學生通過自我評估認為自己實際科研能力不配接受這番夸獎,那么,他感受到的就不是單向度的“鼓勵”,而是能夠導致兩個不同性質的行為的壓力——或者促使他更加努力搞科學研究,用實際成績來證明有資格接受這番夸獎,或者促使他通過不正當手段來維護這個虛榮心,做出后者行為選擇的根本原因就在于這個壓力超過了他的科研自信心的必要限度。團隊合作會激勵每一個成員努力工作,但團隊某個成員若取得顯著成績,對有的人來說會感到自豪,由此產生的是自我激勵效應,對有的人來說會產生嫉妒,則不會產生自我激勵效應,反而因傷害科研自信心而變得懈怠、懶惰。“根據經濟人假說,如果科研人員努力搞科研的效用不大于不努力搞科研的效用,科研人員就會選擇偷懶。”
相比而言,鼓勵比壓力更容易產生自我激勵效應,但從效果上看,壓力則比鼓勵更容易產生立竿見影的效果,畢竟壓力比激勵更具有強制性、約束性。所以,培養碩士研究生的科研自信心需要鼓勵手段,但更需要壓力手段,鼓勵手段只有建立在壓力手段基礎之上才會產生良好的效用。但是,不是科研壓力越大,碩士研究生形成的自我激勵效應就越大,相反,如果壓力超過了當事人的承受力,則不會產生自我激勵效應,不僅不利于而且有害于科研能力的培養。
三、科研壓力是培養科研能力的重要源泉
所謂科研壓力,就是給當事人科研活動帶來危機感、緊迫感的各種制約因素,這是培養科研能力的源泉。鼓勵只有在一定平臺基礎上,如當事人具備相當的科研資質、進行了一定的科研投入或已經取得科研成效等,才會對科研能力產生積極作用,而科研壓力卻不需要這樣的平臺,只要具備科研自信心就能夠起到效果。
對碩士研究生來說,科研壓力主要來自哪些方面?學校制定的畢業條件限制政策、求職或考博士客觀條件要求、同學取得的科研成績與評價、導師科研要求與評價、校園文化氛圍和科研獎勵、家庭教育、社會評價等。當然,個人情況需因人而異,有的學生受導師的影響比較大,有的學生受家庭的影響比較大,有的學生則更關注求職或考博士的客觀條件要求,有的學生則主要受到同學或戀人的影響等等不一而足。但一般來講,學校制定的畢業條件限制政策對學生科研壓力的反應彈性變化是最大的。事實上,學校關于畢業條件的量化規定,尤其是發表論文的數量和期刊級別、畢業論文外審的規定,往往成為懸在每一個碩士研究生頭上的達摩克利斯之劍,是科研壓力的主要來源,具有決定性。
有人指出:“導師壓力、同學壓力、政策激勵和政策公平對研究生科研能力提升緊迫感具有顯著的正向影響……壓力越大,研究生科研能力提升的緊迫感就越強。”[4]問題是,科研能力提升的緊迫性越強,科研積極性就越強嗎?對碩士研究生來說,單純的外在的科研壓力對于形成科研動力的邊際效應存在“n”字型曲線變化,即過高的科研壓力會造成動力效應遞減,直至質變為阻力,打擊其科研積極性,甚至會催生科研腐敗。具體說來,科研壓力一旦落到碩士研究生的肩上,對其科研自信心的影響會產生三種可能性:一是推力。如果科研壓力強度適中,有效激活碩士研究生已有的科研自信心而決心承受科研壓力,就可以成功轉化為自我激勵效應,有助于增強科研能力;二是拉力。
如果科研壓力強度超過了碩士研究生已有的科研自信心的承受力,并在一定限度內,雖然不會產生自我激勵效應,但從科研動力角度看仍然是正能量,只是被動的正能量,對學生來說,就是一種“不得不”去搞科研的拉力,但對原有科研自信心的正負影響達到了一個臨界點,再超過一步就是負效應。三是阻力。如果科研壓力強度過大,碩士研究生感覺自己無能力達到目標,就會喪失已有的科研自信心,轉而滋生尋租現象。
確定三種可能性變化的轉折點的根據是什么?是外部科研壓力大小與當事人自身的承受力(原有自信心的大小)的比值。但需要指出的是,純粹客觀意義上的科研壓力是一碼事,當事人主觀感受到的科研壓力是另一碼事,雖然二者是直接相關的,但不是一碼事。對當事人產生直接影響的應該是他感受到的科研壓力,即內部自我壓力(可能來自外部的壓力,也可能來自外部的激勵)。所以,確定三種可能性變化的轉折點的根據,準確地說,是自我感受到的科研壓力大小與當事人自身的承受力(原有自信心的大小)的比值。如果當事人對外部科研壓力因盲目樂觀、信息不暢、理解有誤、驕傲自滿等原因而無動于衷,沒有產生內部自我壓力,就不會產生自我激勵效應,如果內部自我壓力過大,超過了當事人的承受力,不僅不會產生自我激勵效應,還會產生阻力。
只有內部自我壓力在當事人承受力之內,才會產生自我激勵效應,并且內部自我壓力與自我激勵效應(由此形成的推力)成正比。當事人自身的承受力是歷史經驗與自身資質的綜合體現。一方面,歷史經驗越豐富,原有自信心越強,承受力越大;另一方面也與個人稟賦有密切關系。從心理學角度看,自我中心意識強的人做什么事都容易產生自信心,相反,自我中心意識弱的人做什么事都缺乏自信心。但在個人承受力一定的前提下,三種可能性變化的轉折點就與外在的科研壓力構成彈性變化。
四、培養碩士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基本要求
壓力比鼓勵更具有強制性、約束性,能夠給當事人帶來危機感、緊迫感,所以壓力手段則比鼓勵手段更容易產生立竿見影的效果,是科研能力培養的主要源泉。但科研壓力大小變化對碩士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養卻具有二重效應,因此,需要把壓力與鼓勵辯證統一起來,探討培養碩士研究生科研能力的有效途徑。
第一,堅持科研壓力適度原則。科研壓力會產生強制性的規束、導向效應,是刺激碩士研究生進入科研領域中的第一動力,但不是外部的科研壓力越大,科研動力就越強勁。過猶不及,科研壓力超過一個臨界點,學生開始產生畏難情緒,懷疑自己的科研能力,就會對其科研自信心產生負效應,進而損害科研積極性,不利于培養科研能力。正因為如此,不是高校關于畢業條件的量化規定越嚴厲,就越有利于培養碩士研究生的科研能力。
有的高校強制規定碩士研究生必須在核心期刊上發表一篇論文后才允許畢業論文答辯,雖然表面上看,這個量化規定確實會增加碩士研究生在核心期刊上發表論文的數量,但實際上絕大多數學生是通過導師或不正當途徑完成的指標,對其實際科研能力沒有產生效果,反而助長了科研腐敗現象。不管是高校設置畢業條件,還是導師對學生的科研要求,都應該遵循“跳一跳,夠得著”的原則,讓碩士研究生應對科研壓力,能者感到綽綽有余,中者感到略有緊張,差者感到需要加緊程度,這能夠最大限度地產生自我激勵效應,有助于培養碩士研究生的科研能力。
第二,制定科研政策堅持以學生為本原則。高校制定有關研究生培養和畢業的政策,一般追求兩個目的:一是培養學生科研能力,一是豐富高校本身的科研成果。從邏輯上講,前者是根本目的,后者不過是前者自然衍生出來的客觀結果,本不應該作為目的之一,但實際上高校政策制定者不僅把后者作為追求的目的之一,而且往往上升為實質性的根本目的,前者反而成為只在文件中呈現出來的虛擬目的。這種本末倒置的做法產生的科研壓力常常因為超過學生承受力而對學生科研能力的培養造成揠苗助長的效果,“除了引發私下交易、進行利益尋租外,不會產生真正意義上的科研正效應。”
高校制定有關研究生培養和畢業的政策,應該貫徹以學生為本原則,把培養學生科研能力作為實質意義上的目的追求,通過廣泛調研和聽證,讓學生積極參與到政策制定和修改中來,通過雙方博弈后確定的研究生培養和畢業的政策,才能有效防止因壓力過大而摧毀學生科研自信心的現象。
第三,堅持以鼓勵為輔助手段原則。壓力成功轉化為自我激勵效應的原因在于壓力大小與個人承受力的比值,而適當輔助鼓勵手段有助于促使外在科研壓力轉化為自我激勵效應。學校的科研獎勵、導師的鼓勵、同學的積極評價等都是有效的鼓勵手段,對發揮科研壓力正效應有積極意義。碩士研究生還沒有達到自由徜徉在科研海洋享受科研勞動帶來喜悅的地步,這在客觀上決定了必須首先基于外在科研壓力的實效作用,然后根據實踐活動成效,再跟進鼓勵手段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所以,鼓勵手段是不可或缺的輔助角色。
第四,堅持發揮導師的杠桿作用原則。導師對學生的影響具有直接性,由于碩士研究生缺乏科研經驗,其初始階段的科研自信心主要來源于導師的教誨。導師對培養學生科研自信心的杠桿作用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通過科研上對學生的引導、推動積極緩解來自學校、求職等方面過大的科研壓力;另一方面通過表揚、鞭策、鼓勵來提升學生的承受力。一降一升,就能夠有效彌合科研壓力和個人承受力之間的反差,促進學生形成自我激勵效應,積極培養其科研能力。
總之,雖然科研壓力對科研積極性有較大的彈性變化,但關鍵在于科研壓力必須成功轉化為自我激勵效應,才有利于培養科研能力。
參考文獻:
[1]王敏.關于研究生科研能力培養途徑的探討[J].邊疆經濟與文化,2013(7):88—89.
[2]B.L. Rich and Lepine. Job engagement: Antecedents and effects on job performance[J].The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2010(4):1127—1139.
[3]萬麗華,曹杰.科研經費腐敗風險防范的四個論題辯證解析[J].科技管理研究,2015(18):32—36.
[4]高錫榮,萬倩,陳玉寶.研究生科研能力提升因素及作用機理分析[J].高校教育管理,2015(2):115—118.
論文指導 >
SCI期刊推薦 >
論文常見問題 >
SCI常見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