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文摘要:傳統的歷史課堂教學,以教師為中心,以課本為中心,以學科體系為中心。對學生主體性關注不夠。我們要在教學中多用“問題教學法”,學生在預習史實材料的基礎上提出問題,教師將問題進行整理、篩選,然后針對這些問題進行研究,再通過課堂分組討論或師生的共同探討或是在教師的指導下由學生自己查找資料,達到釋疑的一種嶄新的教學模式。“
本文選自《新課程研究》是教育部主管,華中師范大學長江教育研究院、長江出版傳媒集團大家報刊社主辦的面向廣大教師、教科研工作者的教育專業刊物。國內統一刊號:CN42-1778/G4,國際標準刊號:ISSN1671-0568。
一、更新理念、注重學生的非智力因素
培養學生的良好的非智力因素。智力因素決定一個人能不能干,而非智力因素不僅決定一個人肯不肯干,決定著他是以積極的方式應對還是以消極的方式逃避,中國古代有句名言,“非不能也,是不為也”要讓學生自己想學,積極主動地學習,以頑強的意志攀登科學的高峰,就必須從美入手,從情入手,用具體的、鮮明的美的形象去感染他,以真情實感去打動他。誠如著名的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所說:“我一千次地確信:沒有一條富有詩意的、感人的和審美的清泉,就不可能有學生全面的智力發展。”
鼓勵學生大膽質疑,提出與眾不同的見解,敢于創新。對現成的科學理論和傳統觀點提出質疑是人類社會向前發展的需要,只有如此,才能創造出新穎、超常成果。歷史的思維就是是非判斷的思維,憶往思今的思考,試想,如果我們對已有的理論和成果不加任何質疑地全盤接受,人類將永遠不能以史為鑒,或多走彎路,或停滯不前。歷史教學中,教師就應鼓勵學生提出與眾不同的見解。有學生從人才的角度分析隋滅唐興的原因,他說:隋煬帝由于心胸狹窄、不容賢才加速了隋朝滅亡。唐太宗則認為“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吸取隋亡教訓,并重視人才,唐初之所以會出現“貞觀之治”是與唐太宗愛護人才、善于用人密不可分的。該生的這種探索精神是非常大膽而可貴的。在指導學生學習的過程中,我們應引導他們善于發現問題,提出疑問,求得解決,這樣才能進步。從思想上引導學生,使其正確地認識到任何學者、權威都不可能窮盡真理之長河,任何人都有發現新知識的可能,樹立敢于“班門弄斧”、“異想天開”的思想。創新是鼓勵學生大膽獨立思考,敢于標新立異,這是培養學生創造能力的重要環節。在教學上要發揚民主,為獨立思考創造條件。現代教育強調學生的主體性,讓學生變被動接受為主動探索知識。
二、改變傳統教學模式
傳統的教學模式單一,甚至會壓抑學生的個性,影響學生的創造性思維的發展,使本來對歷史有濃厚興趣的學生離歷史越來越遠,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對于學生的積極性調動很不夠。所以要打破傳統的以教師為核心的包辦教學模式,從實際出發,根據不同的教材內容和學生的實際情況,尤其重視學生的主體地位的體現,充分地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和主觀能動性,學生主動地接受,有目的的吸收。通過啟發教會學生分析歷史人物、事件的立場、觀點,引導學生去掌握良好的學習方法,從而使學生更好地去掌握知識、運用知識。以當前教學實際為依據,力求知識與能力并重,老師通過有計劃、有目的從基礎知識結構的掌握、解題技能的培養到研究和創新能力的培養,對學生學習進行系統的指導。學生自主探究,團結協作,在此基礎上突出個性和創新,通過師生的教學互動,達到共同提高。
三、采用多種教學方法、提倡“問題教學法”
傳統的歷史課堂教學,以教師為中心,以課本為中心,以學科體系為中心。對學生主體性關注不夠。我們要在教學中多用“問題教學法”,學生在預習史實材料的基礎上提出問題,教師將問題進行整理、篩選,然后針對這些問題進行研究,再通過課堂分組討論或師生的共同探討或是在教師的指導下由學生自己查找資料,達到釋疑的一種嶄新的教學模式。“問題教學法”以學生為本,以學生的發展為教學出發點,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讓學生通過自我發現去激發智慧潛能,培養其強有力的內在學習的動機,即把作為人的本質創造精神引發出來。
歷史學科和其他學科相比,過去性是其鮮明的個性特征,凡是歷史都是過去已發生過的事情,都是客觀存在的,它不會重演,因而具有不可逆轉的特點;在中學的教科書中,對歷史人物、歷史事件都已經做出了結論。這就要求學生要在識記的基礎上,通過前后聯系,橫縱比較,演繹,歸納,從各個角度、各個方面去思考問題,從各個方案、各種途徑去尋求答案,從而產生自己新的觀念、設想和理論。實行“問題教學法”,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實際和問題,有的放矢的處理教材、設計教學過程、設計問題,使課堂教育更有針對性,比如在學習“中國封建社會的基本經濟政策:‘重農抑商’政策”時,可以從政策起源,根本原因,目的,作用(積極,消極)等四方面理清思路。一定程度上解決教與學的矛盾,同時緩解教學內容過多、課時偏緊的壓力;隨著時代的進步,課堂教學應給學生提供質疑的環境,就像先前所舉帝王個人品質對國家興廢的作用,學生的創造性思維使課堂教學帶有開放性和探索性,培養了學生的探索精神,歷史課堂更生動有效。
從教學理念、教學模式、教學方法三方面入手變更傳統歷史教學,學生親歷探究過程,迂回失敗,成功興奮,更有利于他們感受和體驗問題的實質,教師從傳播知識轉為指導學生發現問題,提供學習的建議,教會學生面對眾多的信息,進行選擇和認知歷史的途徑。師生在教學過程中和諧融洽,課堂效率在此基礎上大為提高,學生對歷史知識從被迫接受轉變為主動吸收,以史為鑒,明人之智,學習歷史的意義才能真正得到實現。
《新課程研究》(教師教育)本刊以促進教師專業化發展為根本目的,重在通過探討新課程背景下教師專業知識、專業技能提高和發展的途徑、方式和方法等問題,指導中小學校長、教師更好地實現專業化發展,從而強化教師隊伍素質,優化教師隊伍結構,提升師德修養,加強教師隊伍建設。本刊為廣大教師教育科研工作者提供了創新思想的平臺,彰顯智慧的殿堂,專業成長的樂園。
參考文獻
[1]束鵬芳.中學歷史教學評價[N].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38.
論文指導 >
SCI期刊推薦 >
論文常見問題 >
SCI常見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