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高等職業院校雙創教育縱向人才培養研究的探索是提升人才培養質量的重要舉措。中國創新創業教育已經遍地開花。中職、高中大部分學校已經組建創客空間,開展創新活動,探索雙創教育新方式,形成職業院校縱向培養人才體系。
關鍵詞:雙創教育;創新創業;人才培養
高職、本科院校廣泛建立大學生孵化園區、創新創業學院、眾創空間。研究院、電子產業園、孵化器等省科技廳先后備案公示兩批名單,共計300余家。基本山東省內每個縣市均有分布。
一、探索雙創項目孵化培育研究基地
從我院五專初級階段對學生開始進行科學教育,引導學生創新能力提升;在高職階段,開設專業創新融合教育,提供創新創業空間場地和指導服務;在畢業后對從事創業、創新崗位學生向產業孵化器、產業園、眾創空間引流,引入風投基金提前進入校園,參與前期項目孵化。在山東省內各個縣市創客空間、孵化器落地的情況下,創新創業人才成為緊急需求。構建一條縱向創新創業人才培養鏈大勢所趨。第一階段由科技協會引領、推行行科普教育、科學興趣實踐,培養學生科技愛好者;第二階段由高職培養學生專業能力與創客教育延續,同時激發學生創造力,自行設計創新創業項目、或承接科研院所、教師研究項目開展創業實踐;同時參加相關大賽獲取資金支持的機會。第三階段畢業最后一年學生進入高校孵化器、創業產業園、眾創空間開展創業實踐。通過以上三個階段的培養,可以很好的服務我省蓬勃發展的創新創業教育事業,為各縣市注入新生創業活力,同時催生教科研一體化的進程。從小學到產業園入孵培養計劃可以培養出嫻熟的創新人才,對資本、科技、未來擁有極大價值。
二、創新創業教育從中小學做起,到產業園孵化大體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由科技協會引領、12k階段的學校參與進行科普教育、科學興趣實踐、科學創新大賽,培養學生科技愛好者。
第二階段由高職培養學生專業能力與創客教育延續,同時激發學生創造力。組織學生自行設計創新創業項目、或承接科研院所、教師研究項目開展創業實踐,同時參加相關大賽獲取資金支持的機會。學院同時建設網絡服務平臺,用來給科學創新教育、創客項目、創新創業大賽進行支持服務。
第三階段畢業最后一年學生進入高校孵化器、創業產業園、眾創空間開展創業實踐,接觸商業培訓、路演、商業注冊等方面的培訓。中職階段對創新想法進行啟發、培育,對特別有價值的可以引入到高校進行實踐。同時高校孵化項目可以向中職進行科普交流。優秀的高校項目入住園區開始創業,乃至獲得風投融資、創業基金。同時好的園區微創企業可以吸納創新人才,組建團隊、開啟創業之旅。微創企業好的項目可以作為經典案例反饋高校。
三、創新創業教育產業鏈,打破教育壁壘
(一)創新創業教育產業鏈
構建一條從小學到產業園區孵化的創新創業教育產業鏈,創新教育應貫穿整個教育各階段。效益即培養大量創新創業人才,推動社會發展。收益范圍各個階段的學校、產業園區、行業協會。
(二)創業教育密切結合
將中職及中小學的創新教育與大學的創客教育、產業孵化器的創業教育密切結合,培養一體化的創新創業人才。有利于學生創新能力的的提升。收益范圍為廣大各個階段的學生、以及創新性企業。
(三)打破教育壁壘
讓學生創新的想法伴隨人生的成長而放大。同時中學生優秀的想法有機會得到高校學生的認可而去實踐;優秀的高校創業項目有機會得到園區的青睞而去孵化。收益范圍為各個對創新人才需求大的中小企業、創業孵化基地。
(四)科研院所出產的專利、課題,高校教師的科研項目、教學成果向下流動,成為學生創業項目,實踐教學研究一體化進程。收益范圍為高校教師、學生、科研院所研究人員。
(五)由于科普教育、創新創業教育一般在中職、中小學、高職院校、科研院所、產業孵化器間相互隔離,交流溝通有限。尤其是中職、中小學階段的科學教育與后期的創客教育割裂比較嚴重。導致創新創業教育喪失了一慣性的培養。本研究打破了傳統每一階段培養的獨立性,建立交互式密切發展的創新創業教育模式,將有力的推動我省大批量創新人才的出現。同時研究具備適普性,可以向其他兄弟院校、縣市創業園區、中職院校推廣。本研究的成果將帶動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向上向下延伸,推動中職成長為愛好者、大學成為創客、畢業成為創新創業人員的人才培養目標。
一方面要提高對創新創業教育的認識,另一方面還要進一步加大學校、政府、社會之間的溝通協調,構建一套完整而實用的教育體制。通過重構雙創教育課程體系,組建雙創教育教師隊伍,搭建雙創教育實踐平臺,健全雙創教育保障機制,來打造創新創業人才培養鏈條。
參考文獻:
[1]王華麗.高職院校雙創教育融入人才培養全過程的研究[J].山西青年,2019,(11)
[2]韓 超. 高等職業院校雙創教育體系與人才培養的融合[J].人才資源開發,2018,(16)
[3]申峻松.高職院校農牧類專業創新創業人才培養模式的探討與研究[J]. 教育教學論壇,2017.(28)
推薦閱讀:高職院校實驗室的環境污染與防治研究
論文指導 >
SCI期刊推薦 >
論文常見問題 >
SCI常見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