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是對有限的人生經驗和情感體驗的重要補充和擴展,優秀作品的閱讀量越大、越廣,其精神視野越開闊,精神境界越高遠,語言的解碼能力越強。本文是一篇中國教育信息化投稿的論文范文,主要論述了閱讀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感悟能力。
摘 要: 感悟是一種綜合性的心理活動。對語言文字的感悟是一種語文綜合能力,是衡量一個人語文素養的重要標準。閱讀是學生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因此,在閱讀教學中,教師應該運用多種手段,培養學生的感悟能力。
關鍵詞: 閱讀教學,背景拓展,比較剖析,課文延伸,感悟能力
一、在背景拓展中感悟
《語文課程標準》對小學課外閱讀量作出明確的規定,其重要意義正在于此。在閱讀教學中,如果以有效的方法溝通課內外閱讀的聯系,就能使學生憑借閱讀積累,在語言解讀中獲得眾多鮮活的形象,加深對語言內涵的感受。如《十里長街送總理》中“追靈車”的句子,是課文情感的聚焦點,在教學中可以這樣處理:先出示句子(靈車緩緩地前進,牽動著千萬人的心,許多人在人行道上追著靈車奔跑。人們多么希望車子能停下來,希望時間能停下來!),讓學生細細品讀這段話,想一想,讀了這段話,在你眼前出現了一幅怎樣的畫面,由這些畫面你感受到什么?在此基礎上我讓學生在“千萬人、許多人、人們”下面加上點,并聯系加點的詞,再讀這段話,想一想,在這些人中,有你認識的人嗎?請聯系學過的課文,讀過的書報,看過的電視、電影想一想,如果有關人物就在送行的隊伍里,那么他們會想些什么?說些什么?此刻,原有課文的畫面,課外閱讀的畫面,一下子被激活,學生跨越時空,很快想到《溫暖》中清潔工人的追憶,《一個降落傘包》中小楊梅的哭喊,《關懷》中孩子們的呼喚,唐山地震中受災群眾的熱淚……這些多彩的形象畫面,充實了課文語言形象的空白,使學生真切感受到“人民總理愛人民,人民總理人民愛”的情感內涵,感受到人民對總理的無比熱愛與深切懷念。
在語文教學中,我們不僅要想法把學生引向廣泛的課外閱讀,引向廣闊的知識天地,引向豐富的情感世界,而且要把握課文閱讀與課外閱讀的聯系,調動其積累,讓它作為語言解讀的原始材料。這樣閱讀感悟就會隨著知識的積累不斷地盤活,得到充實和完善。
二、在比較剖析中感悟
在閱讀教學中巧用比較,可以有效地培養學生敏銳的感悟能力,培養學生敏銳的感悟能力,就是培養學生對語言的敏感。如果在指導閱讀和表達時每遇一詞,每用一詞就引導聯系與之相近的一串詞,辨別它們語音的強弱,范圍的廣狹,程度的深刻,色彩的濃淡,意義的細微差異,情感的微妙變化,就能有效地提高學生對語言的敏銳感受能力。如《雨中》的最大特點就是用詞考究,耐人尋味。在教學“孩子們想辦法幫姑娘”這一段時,我首先讓學生默讀,畫出寫他們想辦法的三個近義詞,并聯系句子想一想,作者為什么這樣用?通過讀書,學生很快找出三個詞“說、叫道、喊”;接著我問道:“你認為作者用得好嗎?為什么?”請聯系課文認真思考,看這三個詞語能不能互換?想好后小組交流討論。學生認真讀書、思考,討論得非常激烈。一個學生說:“從聽話距離看,姑娘在身邊,只要說就能聽到;小朋友在周圍,要大聲叫才能聽得到;而小伙子在遠處汽車的駕駛室里,只有大聲喊才能聽到。”另一位學生說:“我認為從說話的目的看也不能調換順序。第一句說話的目的是安慰,聲音要輕,所以用‘說’;第二句是號召,聲音要大些,所以用‘叫道’;第三句說話的目的是警戒,所以聲音要更大,于是用‘大聲喊’。”在此基礎上,我讓學生把心放到課文中去,反復讀、反復品味,體會用詞的準確。
在教學中,只要抓住重點詞語,聯系情景,引導學生比較,分析探究,就能讓學生在情景的比較中感悟用詞的準確。一旦學生有了對語言的敏感,就能在社會生活中更敏銳地觀察生活,洞察生活、理解生活,可見比較在語言感悟中的作用是多么奇妙。
三、在課文延伸中感悟
小語教材的不少課文,具有供人現象馳騁的知識空間。小學生愛追根窮源,課文閱讀后,他們總會牽掛著文中的事情,惦記著文中的人物。根據學生上述心理,在課文閱讀后,引導探究,啟發想象,延伸課文,可讓學生在情節的延伸和內容的拓展中,加深對語言內涵和語言情感的感悟。如在教學《小珊迪》一課時,我問學生:“課文已經讀完了,此刻你在想些什么?”有的說:“為什么小珊迪傷得那么重,他還要弟弟送回零錢呢?”“如果小珊迪受傷后及時來到中國,事情的結果會怎樣?……”學生發言十分積極,面對這種情況,我接著引導:“是啊,如果他安全換回零錢,他會怎樣還零錢?如果他還了零錢,會怎樣去用那一個便士?如果他受傷后來到我們中間,大家會怎樣想辦法幫助他?對以上三個片斷各自選擇一個寫下來。”由于閱讀課文時,小珊迪那誠實善良的品質深深地撞擊學生的心靈,小珊迪那感人的形象,以及在即將離開人世時擔心弟弟的真情呼喊,聲聲地震撼學生的心,為此,學生質疑后,我選擇典型問題引導深入探究,大膽想象,創造形象,此刻,在學生面前呈現出的是多么感人而又多么真切的形象畫面。“歸還零錢時小珊迪對先生真心的歉意,虔誠的鞠躬,對零錢果斷的拒絕,對那人真誠的感謝;那位先生發自內心的夸獎,真心誠意的饋贈;小珊迪購食品時對弟弟的惦記,對弟弟謙讓食品時的說謊”……這些使小珊迪誠實善良的品質得到新的升華,而小珊迪來中國后人們對他的關心和愛護又進一步升華課文中心。
可見在課文閱讀后,抓住課文的延伸點,引導學生大膽質疑,充分想象,深入探究,創造新的形象,這對引導學生深切體會課文情感,深刻感悟課文中心,十分有效而且非常必要。
參考文獻:
[1]杜金鳳.讓學生在有效感悟中情智共生.新課改教育研究,2007.1.
[2]新課程標準.
[3]宋文雅.論寫作與感悟能力的培養.語文教學與研究,2002.
相關期刊簡介:《中國教育信息化》(月刊)是由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主辦的基礎教育信息化刊物。面向教育行業秉承“傳播信息知識,推動教育發展”的宗旨,及時宣傳教育信息化方針政策,大力推動教育技術理論和應用研究。及時報道黨校信息技術教育研究的最新成果及區域發展動態,為教育信息化管理部門和黨校找尋溝通交流平臺。
論文指導 >
SCI期刊推薦 >
論文常見問題 >
SCI常見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