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2月,習近平同志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講話中指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關系高校培養什么樣的人、如何培養人以及為誰培養人這個根本問題。要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節,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實現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 這就為推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創新發展指明了前進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作為高校校園文化和精神風貌的呈現,校園公益廣告以藝術的魅力和吸引力在潛移默化中熏陶感染著學生,影響著學生的知與行。
《高等理科教育》辦刊宗旨: 堅持四項基本原則,貫徹“雙百”方針,立足國內,放眼世界。根據高等理科教育的特點,理論聯系實際地研究高等理科教育發展的內部關系規律和外部關系規律,探索高等理科教育教學改革問題和交流理科教育新經驗。是一份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學術期刊。
一、校園公益廣告的主要特征
所謂校園公益廣告,就是以校園各種宣傳平臺為媒介,通過運用富有藝術性和思想性的表現形式向師生傳遞主流意識形態和價值觀念,以期達到寓教于樂、寓教于情、潤物無聲的目的,它不僅是一種潛在的教育力量,還是校園文化和校園風貌的重要體現。作為影響師生內在道德認知與外在行為規范的一種道德教育形式,校園公益廣告有其顯著的特點。
第一,教育性。校園公益廣告的道德教育摒棄了簡單的說教,而是將理性訴求與感性表達巧妙的融為一體,將莊重、嚴肅的思想政治教育內容賦予了親和力,在無形中優化了教育環境,豐富了校園文化。文化對人具有潛移默化的影響,生活在校園中的學生在不自覺中就會將其表達的道德觀念納入自己的道德認知。一則優秀的校園公益廣告不僅要采用富有感染力和吸引力的表現形式給學生以視覺或聽覺的沖擊,更為重要的是要激發其內心的思考,給人以教育啟迪,只有這樣才能引起學生的共鳴,從而使其傳播的道德觀念內化于心、外化于行。
第二,審美性。馬克思指出:“人創造環境,同樣,環境也創造人”。 校園是師生工作、學習的重要場域,濃厚的文化底蘊和積極的校園風貌不僅對人具有潛移默化的熏陶作用,還會激發師生對知識、真理的渴望與追求。校園公益廣告在建設校園文化中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它集思想性與藝術性為一體,借助打動人心的音樂、詩歌、圖畫、版報等藝術作品的魅力,往往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欣賞校園公益廣告的過程同樣也是追求真、善、美的過程,學生不僅可以感悟到它本身所內涵的價值取向,而且可以體驗到藝術和美學的價值,從而培養自己正確的審美意識與審美情趣。
第三,人文性。校園公益廣告的服務對象主要是青年,而青年正處于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抓好這一時期的價值觀養成至關重要,正如習近平同志指出的“這就像穿衣服扣扣子一樣,如果第一粒扣子扣錯了,剩余的扣子都會扣錯。人生的扣子從一開始就要扣好”。 校園公益廣告將所傳達的價值觀念和行為規范更加生活化和通俗化,寓知識于趣味中的表現手法正迎合了學生的心理特點,這充分體現了其表達方式的以人為本。同時,校園公益廣告的選材貼近校園生活和學生實際情況,貼近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和社會核心價值取向,因此,它傳遞的內容也往往具有濃郁的人文色彩。
二、校園公益廣告與思想政治教育的聯系
對很多大學生來講,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是莊重且嚴肅的,而校園公益廣告則以藝術的魅力和思想的感召力吸引著學生,使學生在欣賞它的過程中升華內心的道德情感、感悟道德教育的真諦。但是,無論二者的表現形式和手法有何差異,它們之間始終存在著緊密的內在聯系,具體體現在以下方面:
第一,思想政治教育與校園公益廣告的根本目的具有一致性。雖然目前學界對思想政治教育目的論看法不一,但是無論哪種論斷都不會否認“人的自由全面發展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終極目的”。 校園文化是一所學校的靈魂,校園公益廣告作為校園文化的一種表現形式,它緊緊圍繞學生切身利益,在耳濡目染中達到環境育人的隱性教育效果,從而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和校園公益廣告雖然通過不同的渠道來塑造學生的思想觀念,提升學生的認識能力,但在最終目的方面二者都始終致力于促進學生的健康成長和全面發展。
第二,思想政治教育與校園公益廣告的作用方式具有相似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校園公益廣告的作用對象是學生,每個學生都是有能動性、自主性、創造性的個體,他們對價值觀念的認同與接受不僅需要理性理解,還需要情感的推動與吸引。“開展思想政治工作,要力求做到生動活潑,群眾喜聞樂見,切忌形式主義、教條主義,切忌簡單生硬。”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個雙向互動的過程,教育者只有用真情實感來傳遞知識、弘揚美德,教育內容才會更好的為受教者所接受。校園公益廣告傳遞的價值理念和行為規范要獲得學生的認同,就不能采取批評諷刺的方式,“它可以是一種倡導,可以是一種鼓勵,也可以是一種善意的規勸”, 它必須從受教者的實際出發,傳達與他們情感特點和認知能力相契合的價值觀念,使學生在多元文化價值沖突中做出正確的價值選擇,這才是校園公益廣告的作用方式。因此,無論是德育工作還是校園公益廣告,在作用方式上具有很強的相似性。
第三,思想政治教育與校園公益廣告的主要內容具有相通性。思想政治教育內容不僅是不斷完善優化著的知識體系,又是一種與時俱進的意識形態,它主要包括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和心理教育。居于其核心地位的內容就是理想信念教育,“沒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堅定,精神上就會‘缺鈣,就會得‘軟骨病。” 遠大的理想和堅定的信念是人們對美好未來追求的不可或缺的精神力量,是一個人政治立場和價值追求在奮斗目標上的集中體現。當前,各種文化交流相互碰撞,要堅定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的指導地位,就必須對學生進行理想信念教育,在教育中增強學生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校園公益公告主要涉及愛國主義教育、理想信念教育、傳統美德教育、環境保護教育等主題。這些主題的選擇反映了它對學生發展與社會進步的密切關注,是對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具體化、生活化的呈現,客觀上為思想政治教育營造了良好的教育環境。思想政治教育與校園公益廣告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交叉、相互交融、相得益彰。
三、校園公益廣告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價值意蘊
校園公益廣告與思想政治教育之間的內在聯系是發揮其德育價值的重要依據。理性審視如今大學生的道德現狀和心理發展,我們不得不承認思想政治教育成效還較為低下。分析校園公益廣告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價值意蘊,無疑對增強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有著積極意義。
第一,校園公益廣告在高校隱性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潛在價值。美國教育社會學家杰克遜于1968年首次提出了“隱性課程”,隱性思想政治教育也逐漸引起學者們的關注,概括來說,它就是教育者將教育內容融入到各種環境和情境當中,在受教者不自覺或無意識的條件下,使其在自我體驗與自我領悟中提升道德品質,培養高尚的道德情操,它又稱為感染教育法。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由于空洞的說教和填鴨式的灌輸,使得其在德育面前顯得有些力不從心,導致學生對思想政治教育參與意識弱化,甚至產生政治冷漠現象。校園公益廣告作為校園文化的一部分,它不像課堂教育那樣采取直接灌輸的形式,而是通過藝術熏陶、環境感染和人格感化等教育手段,使受教者在潛移默化中接受教育內容,陶冶道德情操。與顯性思想政治教育相比,這種寓教于樂、潤物無聲的教育方式更容易調動學生的參與熱情和積極性,使其在濃郁的校園文化氛圍中自我教育、自我提升,真正實現倫理精神和價值觀念的內化與外化。校園公益廣告的這種潛在價值在客觀上為后續的顯性教育奠定了良好基礎。
第二,校園公益廣告在學校主體性德育實踐中的價值。傳統的德育實踐過多的強調灌輸的重要性,僅僅把受教者視為被動的客體,而忽視了對其主體性地位的關注,忽視了受教者其他道德心理因素在德育中的作用,如:道德意志、道德情感等,這種德育實踐往往難以取得預期的效果,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內容難以入腦、入心。因此,德育工作必須顧及學生的情感訴求,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否則就會事倍功半、效果甚微。主體性德育實踐充分尊重個體身心發展的規律,它將學生的真正發展置于德育的核心地位,體現了素質教育對人的全面發展的教育理念。校園公益廣告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社會正能量寓于形象的藝術形式當中,使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等價值觀以接地氣的形式體現出來,使學校思想政治教育脫掉了高不可攀的外衣,拉近了與學生的距離,讓學生積極主動的參與創作、體會與感悟。作為學校德育的一個小角落,校園公益廣告以具有人情味的表達方式傳遞著深刻的思想內涵,使學生自覺的改變被一些消極文化邊緣化的尷尬局面,促使他們的思想朝著符合社會核心價值觀的方向轉變,實現認識與行為發展一致性的目的。
第三,校園公益廣告對促進學校思想政治教育科學化的價值。在當前價值多元化的背景下,如何增強學生對思想政治教育的認同感,如何增強思想政治教育的針對性和趣味性,這些都是學校思想政治教育面臨的嚴峻挑戰,實現德育工作的科學化刻不容緩。校園公益廣告無疑對思想政治教育科學化有著重要的價值,這種價值就在于要使德育內容真正納入到學生的認知體系, 就必須經過主體的判斷與選擇,使其形成堅定的理想信念,從而外化為個人的日常品行。校園公益廣告不僅為學校德育提供了一種新的教育教學活動方式和教育內容,更重要的是它為實現學校德育目標提供了新的視角。豐富多彩的校園公益廣告是學校課堂教育的延伸和補充,是擴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途徑、新方法。只有把思想政治教育內容融入校園公益廣告之中,才能使以人為本的教育觀念得以貫徹并深入人心,才能真正把思想政治教育的觸角延伸到校園的各個角落,才能從學生的行動、嶄新的精神面貌上看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有形效果和持久作用力。
注釋:
習近平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 開創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新局面.人民日報.2016-12-09(1).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92.
習近平.青年要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北京大學師生座談會上的講話.人民日報.2014-05-05(2).
陳萬柏、張耀燦.思想政治教育學原理.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73.
江澤民文選(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93.
黃琴、張冰.青少年視野中的公益廣告德育特點.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6(4).48.
習近平.在同各界優秀青年代表座談時的講話.人民日報.2013-05-05(2).
論文指導 >
SCI期刊推薦 >
論文常見問題 >
SCI常見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