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設有效問題情境是當前被廣泛關注和應用的教學方法,可以更好的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和創造性,極大程度提高教學質量。本文介紹了情境教學的概念和小學數學教學應用中的原則,并且列舉了一些具體策略。
《教育研究與評論(小學教育教學)》(半月刊)創刊于2009年,是由江蘇教育出版社主辦的教育專業刊物,一方面引領教育理論研究者更多關注中小學教育教學的現實,著眼于理論與實踐的緊密結合,著眼于一線教師的專業成長和課程實施中的問題解決開展研究;另一方面,更加注重引領廣大一線教師。
一、情境創設教學的概念
在教學活動中,情境指的是教學設計和采用的各種人物、景物、場景及環境。教學中創設有效問題情境,是一種通過情景還原、創建、參與等方法來提高學生認識以及解決問題的能力的教育方法,根據教學目標和內容,設置與現實生活相似的場景,讓學生融入情景中,快速有效的掌握教學內容。
二、小學數學教學中有效問題情境創設的原則
1.針對性
數學教學問題情境創設一般處于學習新知識的起始階段,作為一種教學手段,其目的是引導學生在情境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更好的完成教學目標。因此,情境的創設要緊抓知識點,將教學內容融入情境中,盡量避免創設一些過度追求新奇、舍本逐末、與教學內容不相干的情境。
2.趣味性
研究發現,一、二年級學生以直觀行動思維為主,三、四年級學生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五、六年級學生具體形象思維和抽象邏輯思維互補,也就是說,小學生比較關注新奇有趣的事物,因此,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教學情境的創設要對學生產生吸引力,充分調動學生的好奇心。
3.生活性
情境的創設要聯系生活實際,將生活引入課堂,使學生對數學產生共鳴,體會到數學的重要性,情境應簡單明了,易于被學生理解和接受,降低參與難度,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感悟數學的真諦,學會用數學思維觀察生活,解決實際問題,運用到的思維方法可以在實際類似的生活場景中被經常運用,使學生能夠舉一反三,加深對知識的掌握。
三、小學數學教學中有效問題情境的具體創設策略
1.數學問題生活化
小學數學來源于生活,與生活息息相關,讓學生解決情景中的問題,親自感受到數學在生活中的價值和應用性,更能激發學習熱情。 比如,學習“人民幣的認識”時,模擬商店交易,讓學生分別扮作顧客和售貨員,購買鉛筆、橡皮、文具盒、練習本、礦泉水、課外書等常見物品,學生在購買過程中加深對人民幣面值的認識,掌握簡單的人民幣加減計算,感受到數學與實際生活密不可分的關系。
2.數學問題情景化
教學過程中,根據課程內容設置相應情景,加深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的參與度和記憶性。比如,在“按比例分配”章節教學中,創設解決樓房住戶電費繳納的情景,讓小學生按照梯度分配原則按比例計算住戶電費。繳納電費是生活中的常見場景,引導小學生利用學到的數學知識解決這個問題,可以讓小學生幫助家長完成電費支付。
3.數學問題實踐化
小學生缺乏抽象思維,但喜歡動手操作,根據教材內容提煉知識要點,設計教學實踐,讓學生自己動手,將實踐中的具體思維轉化成抽象思維。比如,學習“余數的除法”時,教師可以創設兒童節分糖的情境。教師可以將學生分成4組,分別拿出21、22、23顆糖,讓學生分別分成4份,每份數量必須一樣,學生會發現不管怎么分,都會有糖剩下,這是教師提出“余數”的概念,解釋不能再分的數就是余數,進一步學習余數的除法。
4.數學問題經驗化
采用學生熟悉的生活經驗作為教學案例,可以引發學生的共鳴,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學習“圓的認識”時,讓學生加深對知識點“圓心決定圓的位置,半徑決定圓的大小”的認識,給各小組提供不同工具,讓學生自己畫圓,給第一組提供鉛筆、毛線、圖釘;給第二組提供鉛筆、毛線;給第三組只提供鉛筆,要求各小組同時畫圓,看哪個小組畫的又快又好,這時學生會發現第一組圓畫的最快最好,教師指出“圖釘就是圓心,毛線就是半徑”,然后讓學生在不同位置,用不同半徑畫圓,學生加深了對“圓—圓心—半徑”關系的認識。在講解“同一個圓的半徑相等”知識點時,讓學生看一輛自行車,并讓學生討論車輪軸為什么要安裝在圓心位置,如果不安裝在圓心會怎么樣。學生掌握知識點后,教師可以給出不同長度的半徑,讓學生猜測這些圓來源于生活中的哪些物品。
四、結語
綜上所述,創設有效問題情境是小學數學教學中一種有效的教學方法,教師根據小學生的心理特點,構建不同的情境,提高數學教學的趣味性和生活性,使學生更加積極熱情的學習數學知識。
參考文獻:
[1]牛麗萍.創設有效教學情境,激發數學課堂活力[J].華夏教師,2017(09):61.
[2]許木輝.小學數學教學中創設有效問題情境的策略分析 [J].學周刊,2017(5):90-91.
[3]張秀花.小學數學教學中有效問題情境的創設[J].教育理論與實踐,2017(35):56-58.
論文指導 >
SCI期刊推薦 >
論文常見問題 >
SCI常見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