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等教育大眾化的今天,高校畢業生人數和崗位供給之間明顯出現了不平衡的現象,大學生就業難、擇業更難的局面無疑不對大學生的自身素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李克強總理在達沃斯論壇上提出的“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背景下,了解“雙創”教育融入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課程當中存在的問題顯得尤為重要,從而進一步探索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的新路徑,重新煥發生涯規劃課程的生機活力。
《沈陽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辦刊宗旨是以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江澤民“三個代表”的重要思想為指導,貫徹黨的基本路線,貫徹“雙百”方針,堅持“二為”方向,積極反映科研和教學成果,為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建設服務。
一、職業生涯規劃與創新創業教育的關系
職業生涯規劃與創新創業教育都是能夠幫助解決就業的問題的利劍,二者相輔相成、相互促進,從教育目標、教學內容方面都存在著很多相似和共通的地方。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可以讓學生在大學期間充分認識自我性格和愛好、自我能力、自己的優勢和劣勢等,從而幫助其樹立正確的職業理想和人生目標。通過對自己的全面衡量,不斷提高文化素質、技術能力,取長補短彌補自己的不足之處。最終找到適合自己的創業方向,對創業有更為科學的認識。
二、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存在的問題
1.重理論講述,輕實踐教學
高校在開展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課程時,通常采用“講授式”、“填鴨灌輸式”等授課方式給學生進行職業生涯規劃教育,更多注重的是理論知識的部分。雖然在教學過程當中學生們可以獲取一些生涯規劃的理論方法以及專業知識,但是終究是紙上談兵,影響教學效果,進而大眾式講述理論知識很難滿足學生的個性需求,在指導過程當中缺乏了針對性,忽視了學生在大學階段創新創業思維模式的培養問題。同時,創新創業教育已經納入部分高校教學培養計劃當中,單純的理論講述已經不適應人才培養目標的要求。
2.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缺少全程性
科學地安排職業生涯規劃課程應該體現在全程育人過程當中,在美國,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從小學階段就進行有意識地培養和教育。而在我國大學之前的教育多為應試教育,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真正意義上是從大學階段才開始,起步晚的問題會使學生們沒有形成完整的職業生涯規劃的體系,單純依靠大學職業生涯規劃課來改變學生們根深蒂固的思維模式和處理事情的方式是遠遠不夠的。同時,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缺乏全程育人的方面還體現在課程僅僅只在大一年級開設,大學后面三年不再進行職業生涯規劃的再指導,忽視了大學每個階段學生自身發展不同心理和認知水平的特點。
3.雙創教育與就業指導之間的不平衡發展
高校在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課程的教授時,往往把更多的關注放在學生畢業后的就業問題上,因此在授課內容上會選擇就業形勢分析、就業方向的選擇、國家的就業政策來給學生們進行指導,以用來幫助學生在畢業之后獲得滿意的工作。但是,分散精力之后的結果就會導致對創新創業方面的關注不夠。創新是國家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創業是解決就業問題的重要途徑。高校畢業生是創新創業的生力軍,高校要利用好第一課堂教育、第二課堂教育、校園文化教育等方式激發學生潛力,培養學生創新創業思維。因此,高校在進行職業生涯規劃教育時要融入創新創業理念,把創新創業放在重點關注的方面。
4.師資隊伍結構不合理
我國將職業生涯規劃課程納入大學教育課程時間相對較晚,大多數高校還沒能意識到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對于指導學生就業創業的重要作用。因此,在資金投入、人員配備和專業技術等方面并不能達到學生就業指導工作的需求。
三、完善“雙創”教育與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融合的建議
1.整合教師資源,選優配強教師隊伍
一是要注重培養現有的教師隊伍,打造一支具有豐富理論知識的隊伍。可以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選送教師進修培訓,參加系統的職業生涯規劃課程的培訓,加強教師的理論素養、專業水平、政策解讀的能力;二是積極搭建與校友企業的關系平臺,選派教師隊伍到企業內進行掛職鍛煉,親身實地的感受企業的運營模式和人才的需求標準,能貼近實際給學生講授經驗,豐富自己的教學內容,提高課堂的教學效果。其三,開展學生職業生涯規劃互助計劃。高校更多的是學生自主管理、自我教育的過程,因此同級學生之間可以相互學習,組成學習小組,一起制定目標、計劃并執行。高低年級同學可以形成傳幫帶的良性循環機制,高年級同學通過自己的經驗與經歷傳遞就業的資料和信息。
2.加強校企合作,為學生提供實習實踐的平臺
從企業層面看,在十九大報告中提到最大的民生問題是就業。企業需多提供實習崗位給現在的在校大學生,從實踐中不斷完善自己的能力體系,而不再單單在校園象牙塔里“埋頭苦干”。企業要主動走進校園,給學生們開展職業生涯規劃的講座;從學校層面看,學校要給企業走進校園提供便利的保障,為企業和學生之間搭建一座溝通的橋梁。同時,學校可以定期組織“體驗式”活動,模擬面試場景,降低面試的緊張情緒,增加面試的技巧。
3.加強創業認知,注重創新意識的培養
傳統的高等教育更多的是注重理論教育而輕視實踐教育,長久下來學生的思維模式已經固化,很難改變。學生自身要加強對創新創業的認識,從觀念上改變,結合自身需求和自身能力確立自己適合的職業目標。職業生涯規劃課程過去缺乏對學生創新創業思維鍛煉的內容,教師在培養學生創新創業意識的時候首先要培養學生的專業素養和技能,激發學生創業的熱情。
4.構建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全程育人的機制
一是在大一新生剛入學階段,學生對于職業規劃和創業是茫然的,因此這個階段更多的是開展領航式教育。在入學初,引導學生正確對待大學生活,了解自己專業的就業前景和就業方向。同時,讓高年級的同學進行經驗交流,促使新生在入學時就改變高中灌輸的“大學考試及格就行”的錯誤觀念,增強學生對就業意識的緊迫感。
二是在大二階段是學生們對自身能力、優缺點、興趣愛好有一定認識后,會相應對自我提出更高要求,在這個階段適合進行集中式教育。學校要利用多方面的資源為學生提供創新創業基礎技能訓練和實訓活動的機會,讓學生從實踐當中發掘自己更大的潛力,從而調整自己的職業生涯規劃路徑。
三是大三階段是選擇自己未來發展的關鍵轉折時期,學生職業路徑呈現多元化的趨勢,如升學、就業、出國、考公務員等等。在這個階段要指導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的目標方向,鼓勵有創意、實干型的學生加入創新創業的隊伍,將自己所學到的理論知識應用于實踐。
四是畢業班是大學的沖刺期,發展方向基本已經確定。這個時期的職業生涯規劃教育要將關注點放在如何適應調節就業遇到的壓力問題上面。幫助學生建立正確的就業觀和擇業觀,樹立完成轉換角色的過渡,明確自己最終職業生涯的目標方向。
參考文獻:
[1]王平,韓菡,尹昌美,魏飛.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與創新創業能力提升探析.[J].山東青年政治學院學報,2016
[2]劉鵬.基于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的創新創業教育的研究.[J].高教論壇,2016
論文指導 >
SCI期刊推薦 >
論文常見問題 >
SCI常見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