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業教育與區域經濟的聯動發展是時代發展的內在要求,也是發展區域經濟的必由之路。本文從經濟學視角出發,深入挖掘職業教育與區域經濟聯動的邏輯起點,并剖析職業教育與區域經濟聯動發展過程中需要注意的事項,以保障兩者在互動發展過程中共生共榮。
《南方職業教育學刊》(雙月刊)于2010年9月經國家新聞出版總署批準公開出版發行,由廣東省教育廳主管,汕頭職業技術學院與廣州鐵路職業技術學院合辦,2011年1月創刊。本刊辦刊宗旨為發表職業教育科研論文,反映職業教育學術動態與研究成果,服務學校教學科研工作,促進職業教育發展和地方經濟文化繁榮。
職業教育的經濟屬性決定了其在區域經濟發展過程中的重要作用,區域經濟的發展程度又將反作用于職業院校的發展規模、速度、質量等。職業教育與區域經濟的聯動發展成為一大趨勢,但兩者聯動的可能性與必然性的理論基礎是什么?聯動的終點又將指向何處?筆者擬從經濟學的視角出發,探尋職業教育與區域經濟聯動發展的邏輯起點與發展走向,以期提高職業教育與區域教育互動的程度。
職業教育與區域經濟聯動發展的邏輯起點
(一)人力資本理論:職業教育對區域經濟發展的推動力
人力資本(Human Capital Management,HCM)作為經濟學中的一種理論,起源于古典政治經濟學家亞當·斯密(Adam Smith)的人力資本的相關論述,最后由美國經濟學家舒爾茨(Schultz)20世紀60年代創立。人力資本與物力資本構成了一個完整資本的模型。那什么是人力資本呢?羅森認為:“人力資本是體現在人身上的技能和生產知識的存量。人力資本投資的收益或報酬在于提高了一個人的技能和獲利能力,在于提高了市場經濟和非市場經濟中的經濟決策能力。”人力資本比物力資本更能推動經濟的增長;教育投資是人力投資中最經濟、高效的一種投資。在舒爾茨看來,教育是人力資本投資的核心,是形成人力資本的主要手段,教育形成的人力資本的增長意味著技術進步,而技術進步是經濟增長的真正源泉,因而教育對于現代生產必不可少;教育投資以市場需求為導向,以人力資本價格的浮動為測量尺度。
人力資源是經濟發展核心驅動力和決定性因素,而教育投資是影響人力資源的關鍵。職業教育作為一種重要的人力投資形式,直接影響著區域經濟發展的速度與質量。美國經濟學家沃根認為,教育和技能培訓是經濟成功的唯一道路,職業教育是國家最重要的經濟發展項目之一。職業教育通過提升人力資源水平從而推動區域經濟發展的主要表現在:第一,職業教育生產和改善“人力”的生產能力。職業教育是教育屬性與經濟屬性雙重身份的“代言人”,是育人與人力資本投資高度耦合的“共同體”。通過教育和技能培訓使教育中的消費者學習專業理論知識并掌握扎實過硬的技術,培養出適應區域經濟結構的復合技能型人才。研究發現:區域人力資源的綜合素質和區域經濟增長呈正相關,職業教育通過培養具有綜合素質的人力資源,從而促進區域經濟的穩步增長。第二,職業教育通過科學技術生產與再生產的途徑推動區域經濟發展。科學技術作為第一生產力在區域經濟發展中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職業教育一方面把科學技術成果運用到市場中,從而轉化為生產力,有效推動區域經濟的發展;另一方面,人力資本理論認為教育投資需以市場需求為指南。這一論斷反射到職業教育中便是要根據區域經濟發展的經濟結構和現實科技需求調整科研計劃,在作用與反作用的過程中調整自身,使之產生更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促進區域經濟健康有序地協調發展。人力資本理論是職業教育推動區域經濟發展的理論預設,也從理論上論述了職業教育與區域經濟聯動發展的可能性。
(二)“投資—收益”理論:區域經濟對職業教育發展的驅動力
1776年,亞當·斯密在《國富論》中就將收益定義為“財富的增加”、“那部分不侵蝕資本(包括固定資本和流動資本)的可予消費的數額”。而投資就是所支出的費用能在將來產生收益的行為。在教育經濟學中,對教育投資而產生的效益叫教育收益,教育收益分為教育的社會收益和個人收益。為什么要將對教育的支出看成投資行為?是因為這一行為可以帶來不菲的投資收益,而且在一定范圍內投資與收益成正相關。
從“投資—收益”理論來看,經濟的發展程度決定了對教育投入的多少,同時也會影響教育的收益高低。這一循環的作用不僅會影響教育自身的收益,同時由于教育的社會收益較低又反作用于經濟的發展。區域經濟作為職業教育的“堅強后盾”直接影響著職業教育發展的規模、速度與質量。區域經濟的發展程度直接決定了對職業教育投資的多少,這將影響職業教育對個人和社會帶來的收益。
(三)共贏博弈理論:職業教育與區域經濟聯動發展的內在歸旨
博弈論(Game Theory)是研究“決策主體的行為發生直接交互作用的時候的決策以及這種決策的均衡問題”,最初源于數學領域,上世紀70年代以后開始進入西方主流經濟學研究范疇中。博弈論主要基于利益參與主體之間的利益沖突與不平衡,通過各主體之間的競爭與合作的策略交互作用,最終實現利益的分配。博弈論遵循從零和博弈到非零和博弈的發展路向,零和博弈即博弈主體之間存在利益沖突,一方的收益要以另一方的損失為代價,或者利益主體都為“零收益”,出現“兩敗俱傷”的慘局。非零和博弈就是利益雙方以合作關系存在,創造出雙方利益都增加的雙贏局面,或者一方的利益沒有受到威脅,另一方有所收益的“單贏”局面。從零和博弈到非零和博弈的發展路徑,表明非零和博弈能創造出更高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在職業教育與區域經濟聯動發展過程中,我們可以把博弈論詮釋為:在聯動過程中,所涉及的政府、企業、職業院校等多元利益主體,通過利益主體之間的信息交換、資源共享、風險共擔等的交互作用,進而求得利益最大化的過程。職業教育與區域經濟聯動的實質在于協調各種不同主體間的利益格局及重構主體間的利益關系,進而減少利益格局下的摩擦。
如何實現博弈主體之間利益的最大化,成為職業教育與區域經濟聯動發展過程中的難題。合作博弈理論為此指明了出路。合作博弈理論認為,博弈主體在進行利益行為決策時,若雙方接受協議或制度的約束,在這一約束下進行利益行為決策,就形成合作博弈。這一理論遷移到職業教育與區域經濟聯動發展中來,在市場結構日趨強化的條件下,要求聯動過程中的經濟行為主體(職業院校、企業、地方政府)通過合同或者一定的規章制度明確各主體之間的權利與義務,以集體理性的方式來規范自身行為,使博弈主體都能獲得較大的收益,在合作雙贏的趨勢下推動職業教育的發展,穩步推進區域經濟的增長。
職業教育與區域經濟聯動發展的終點走向
經濟學中的人力資本理論與“投資—收益”理論為職業教育與區域經濟聯動發展的可能性提供了理論支撐,而雙贏博弈理論使這種“可能性”轉變為現實,成為職業教育與區域經濟聯動的邏輯起點。那么,職業教育與區域經濟聯動發展的“終點”又指向何方?如何保障兩者聯動發展順利走向“終點”?
(一)“利益獲得”理論:聯動主體的責任共擔
在職業教育與區域經濟聯動發展過程中,需要投入機制的保障,為職業教育的發展提供經費支持。
根據經濟學中“利益獲得”(Benefits-received)原則,即由利益獲得的主體共同承擔風險、責任的原則,由受益主體分攤職業教育經費是當前解決這一問題的有效路徑。職業教育與區域經濟互動發展的相關利益者包括地方政府、企業和職業院校,三者應該共同承擔大力發展職業教育以推動區域經濟發展的責任。首先,地方政府要增加公共財政對職業教育的資金投入,同時制定一定的規章管理制度,為職業教育與企業、區域經濟之間的聯動提供“聯姻”服務。其次,企業應該主動承擔共建實訓基地、共同培養技術人才的責任,切實發揮企業作為職業院校堅強后盾的作用。最后,學校應該樹立多元化經費來源的理念,積極探索多維路徑獲得自身發展的物質支持,同時要承擔起幫助企業解決知識性和技術性問題的責任,把企業發展需要作為重要方針指標,真誠地為企業提供智力支持。
(二)伙伴關系理論:聯動雙方的長效合作
社會伙伴關系(Social Partnership)作為一種經濟發展模式最早出現于20世紀80年代。在面臨經濟萎縮、行業結構調整較大的困境下,政府要加強對經濟的宏觀調控,組織專家制定出所有利益相關者都參與的聯盟合作模式,這一合作模式是建立在不同參與主體共贏的基礎上,通過聯盟以提高參與者的利益,從而解決區域內復雜的社會經濟問題。
隨著不斷發展,社會伙伴關系理論也被運用到管理學、政治學、教育學等領域當中。特里·塞登提出職業教育領域的社會伙伴關系是“為解決當地問題、建立共同體,由地方社區組織、教育及培訓機構、行業和政府所構成的戰略聯盟”。這一理論在職業教育中的運用為職業教育與區域經濟聯動發展提供了借鑒。我們需要以伙伴關系來重新審視職業教育與區域經濟參與主體(企業、政府、個人等)的關系,在聯動過程中,所有利益相關者并不是獨立、互不相干的主體,而是在合作聯盟的約束下共同履行義務、共享利益的相互聯系的長效合作關系。
職業教育與區域經濟長效合作關系的廣度與深度,決定了職業教育與區域經濟發展的速度與步伐。這一長效合作機制的參與主體包括政府、職業院校和企業。政府作為職業教育與企業的“中間人”,應該發揮政府的職能,為企業與職業院校“牽線搭橋”,為其聯動發展提供信息交流平臺;職業院校應瞄準市場信號,以市場為“風向標”,根據企業、市場的經濟結構調整專業結構,從而適應區域市場的需要,提高人才培養質量,避免人才浪費現象。企業在區域經濟發展過程中起主導作用,在這一長效合作機制中,企業須明晰自己的責任,全面落實校企合作理念,為職業院校提供設施設備及技能型師資,與職業院校共謀發展進步。
(三)結構型失業理論:人才培養結構的優化
結構型失業理論是20世紀70年代新古典綜合學派提出的一種失業理論,以托賓(Tobin)、杜生貝(Duesen Berry)為代表,這一理論從微觀經濟學的視角出發解釋失業問題。所謂結構性失業是指因經濟結構、經濟體制等變化,使勞動力的供給結構與需求結構的矛盾而導致的失業。這種矛盾包括勞動者的自身素質與工作崗位不適應、勞動者數量與工作崗位數量不對稱、勞動力流動滯后等問題帶來的失業。結構性失業是由內部和外部原因共同作用的結果,經濟社會結構的變動對勞動力結構提出了新的要求是失業的外部原因;勞動力自身的供給結構滿足不了需求結構的變化是失業的內部原因。
從結構型失業理論出發,探尋職業教育與區域經濟聯動過程中的人才培養結構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為了避免結構性失業的發生,職業院校充分發揮對勞動力培訓的作用,不僅要注重對在校學生的技能培訓,還要擔負起對在職人員的繼續訓練,不斷優化人才培養結構,提升人才的綜合素質,以“一專多能”的技術人才為培養目標,以適應不斷變化發展的區域經濟結構。政府應搭建職業介紹平臺,提供勞動市場信息,幫助企業和職業院校及時了解準確情況,使職業院校能夠及時調整培養目標,使企業能夠找到適合自身崗位的人才。同時,應鼓勵勞動力流動,打破地理空間的限制,鼓勵人才的“引進來”和“走出去”。
結語
職業教育與區域經濟聯動是關涉多主體的復雜系統,要使這一系統在平衡中穩步發展,就必須處理好各利益主體的關系,建立多方參與的長效合作機制。
參考文獻:
[1]舒爾茨.論人力資本投資[M].北京:北京經濟學院出版社,1990.
[2]王芳平.陜西省高等職業教育與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研究[D].咸陽:西北農林科技大學,2012(4).
[3]張維迎.博弈論與信息經濟學[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4]華志豐.職業教育的經濟學思考[J].學術界,2005(1):44.
論文指導 >
SCI期刊推薦 >
論文常見問題 >
SCI常見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