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時代帶來的大數據、云計算、移動互聯等信息技術對傳統大學英語教學帶來巨大沖擊與挑戰。在深度融合教學實踐與互聯網信息技術的過程中,用批判性思維總結教學實踐中的出現的問題,有意識地進行教學反思,是促進大學英語教學發展的必經之路。
《教師博覽》設有原創、文摘、科研等版本。原創版設有博覽人語、人文課、關注、專訪、專欄、敘事、課堂、人物志、藝品、文苑、視點、散言、親歷、書話、趣園、信箱、品刊等欄目,科研版設有高校教師園地、中小學管理、教改探驪、語文教學、英語教學、理科看臺、育人之道、教育敘事、音體美教學、政史地教學、幼教園地等欄目。
關鍵詞:“互聯網+” 大學英語 批判性思維 教學發展
中圖分類號:H31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1578(2019)06-0004-02
1 引言
“互聯網+”這一概念繼李克強總理在十二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后引起社會各行業的熱烈反響,“互聯網+教育”這一概念也應運而生。基于互聯網科技對整個社會產生的變革性影響,傳統教育理念和方式也受到“互聯網+”信息革命的巨大沖擊。大數據、云計算、移動互聯等技術的興起讓我們重新審視、思考教學內容設計、教學組織安排、教學方法與手段等理念內涵,而大學英語作為高等教育課程設置中的公共科目也勢必受到結構性的影響。隨著互聯網技術在大學英語教學研究領域的不斷深化以及在教學實踐領域的廣泛應用,我們肯定其積極正面影響的同時,也應該關注這一技術性變革對大學英語教學所帶來的隱憂,以便我們更好地利用互聯網優勢,使大學英語教學在新時代的體系重構中不斷升級優化。
2 “互聯網+”時代大學英語教育的兩面性
在教學內容方面,教學資源不再全權掌控在教師手中,資源的獲取渠道也早已不再局限于課堂。互聯網以其開放包容的心態和強大的儲存、搜索優勢,囊括了海量的知識和信息,構建出學科領域浩如煙海的信息庫。學生對知識內容的獲取渠道變得多樣化、多元化,學生對學習內容的甄別具有更多的主動權和選擇權。單一指向的內容講授遠遠滿足不了學生對英語學習的需求,英語學習對于大學生而言不僅僅是課本里的單詞短語、語法結構,更是語言綜合運用能力、自主學習能力、合作學習能力的養成。互聯網平臺的資源共享使大學英語課堂不再被單一課本內容所束縛,這雖然對教師專業素養和教學技能提出更高要求,但對學生而言,學習縱深度的擴展勢必對其自主學習、終生學習產生積極而深遠的影響。但是,我們在享有互聯網平臺資源豐富性的同時更應該注意兩點問題:學生在繁雜龐大的信息庫中如何高效地搜索目標信息、如何甄別信息的真偽;學生如何將課堂教學內容和互聯網平臺信息進行有效地整合、吸收、內化?這都是我們大學英語教學應當思考的問題。
在教學組織安排方面,互聯網信息的平等共享促進了新的課堂模式出現:慕課、翻轉課堂、微課等新模式被引入和應用到傳統課堂教學中。慕課拉開了大規模開放在線課程的序幕,開始了平臺式集中式的大規模教學;翻轉課堂開啟了教學流程的逆序創新,實行對知識傳授和知識內化的顛倒安排;微課以單一知識點為教學內容,通過多媒體形式展示并結合一定的學習任務而形成新的教學資源。“互聯網+”教育顛覆了傳統大學英語課堂教學的組織與安排,學習場所不再受限于空間的阻隔,學習時間不再局限于課堂教學時間。課堂教學時間被重新規劃、調整、安排,也重新定義了英語課堂的師與生、教與學的關系。雖然這一改變的本質是幫助學生深入學習、自主學習,但如何掌控新教學模式中的變量因素,銜接好整個課前、課中、課后的組織安排;如何在新的學習模式中扮演好指導者、管理者的角色,有效監管學生的學習過程,及時對學生學習效果進行反饋,這是新時代大學英語教師應當深思的問題。
在教學方法和手段方面,通信技術設備的專業化和自動化讓課堂信息傳遞的物質工具不再局限于紙筆、黑板、錄音機、計算機、投影儀等媒體介質,而是多種信息傳遞媒體的結合。動畫、音頻、視頻、攝錄機、電視機、計算機、語料庫、互聯網、白板系統、手機、iPad等多媒體手段的合理利用構成混合式新型教學模式。混合式教學模式區別于傳統單一指向的教學模式,已成為大學英語教學的常態,以多媒體、超媒體為特征的數字化信息化教學媒體模式正深刻地改變著大學英語教學方法和手段。但在大學英語課堂上,教師和學生的交流互動遠比我們想得復雜,電子化模態化的交流模式無法全面覆蓋英語課堂的所有情景。教師行為,特別是教師支持與教師親切性都潛移默化地作用于大學英語課堂教學。如何通過口頭、書面、電子和身體動作等多種交流模式,強化反饋和輸出,進行有效的語言學習仍是擺在我們面前的重大問題。
3 “互聯網+”時代大學英語的新挑戰與新途徑
應用程序、網絡課程、虛擬學習社區的出現沖擊著傳統大學英語課堂教學內容的選擇和呈現,使學生能自主進行聽說讀寫的全方位訓練。智能化、人工化技術的實踐與應用,也使得學生在進行語言訓練后的學習反饋和鞏固變成現實可能。互聯網平臺與信息通信技術手段的結合,使得學生在課堂外也能獲取海量的英語語言知識。“互聯網+”教育以其跨時空便捷性和內容豐富性,讓大學英語課堂的短板之處更為突出。因此,在海量教育資源中找準位置,并重新定位其用途和意義成為大學英語教師的首先需要樹立的職業素養。在內容選擇上,大學英語課堂更應化繁為簡,去粗取精,辨偽存真。課堂內容不應局限在傳遞語言知識,更應該注重課堂的互動性,從引導者、幫助者和促進者的身份去輔助學生,培養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的能力。同時,大學英語課堂也應利用互聯網技術帶來的內容豐富性,恰當地把慕課、翻轉課堂引入大學英語課堂,使之成為課堂教學資源的有效部分。教師不僅要向學生提供優質學習資源,對學習資源進行質與量的科學把控,還要培養學生的信息搜索能力,更要幫助學生樹立批判性思維,避免負遷移影響,以適應信息化學習時代。
線上英語教育資源不僅在量上具有優勢,在體驗感上也沖破固有思維,對學生具有強大吸引力。最典型的特征之一就是將生動的游戲化情景融入語言學習中。例如將單詞記憶、口語練習、聽力訓練與游戲競賽相結合,充分考慮學生的學習體驗,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因此,在課堂英語教學設計方面也應把學生的傾向、興趣納入考慮范疇,尊重學生的學習需求,改變傳統講授模式,以學生為中心,通過合作式、任務式、項目式等課堂教學設計來調動學生學習興趣,培養學生合作學習的能力。另一方面,互聯網信息技術的廣泛應用潛移默化地影響了學生已有的學習方法和學習習慣。學生對于看似唾手可得的海量知識信息一覽而過、走馬觀花、淺嘗輒止,缺乏深入思考和吸收內化,造成學習碎片化問題。泛娛樂化的網絡學習環境也使得學生難以靜下心來思考、專研學習問題,尤其是在學習一些相對枯燥知識點的時候。因此,在大學英語課堂管理方面,教師在調動學生學習興趣同時,更應規范學生的學習習慣,加強課堂管理,幫助學生樹立良好的學習習慣,并落實到課堂評價上。
4 結語
“互聯網+”教育的新概念無疑對大學英語教育有著跨時代的影響,但在新信息技術革新的浪潮下不盲目跟風,有意識地去內化、吸收積極影響,能認識到這一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并克服這些消極作用,才是當代大學英語教學應該思考的問題。
參考文獻:
[1] 馬香蓮.“互聯網+”時代教師專業發展的重新解構[J].現代教育技術,2016(6):41—46.
[2] 馬永強.“互聯網+”時代大學英語教師職業能力可持續發展研究[J].赤峰學院學報(漢文哲學社會科學版),2017(1):
156-159。
[3] 張巖.“互聯網+教育”理念及模式探析[J].中國高教研究,2016(2):70-73.
[4] 張婧.“互聯網+”時代下大學英語教師發展的桎梏與提升途徑[J].大學英語教學與研究,2018(1):105-108.
論文指導 >
SCI期刊推薦 >
論文常見問題 >
SCI常見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