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燥綜合征是一個關于外分泌腺體的慢性炎癥的疾病,臨床有唾液腺和淚腺的功能受損,出現口干、眼干等現象,外分泌腺受損會影響自身的免疫系統和器官,小編推薦一篇關于干燥綜合征治療的論文。
【摘要】干燥綜合征是以侵犯外分泌腺,尤其是淚腺和唾液腺為主的自身免疫病,本病可累及全身多器官系統,最常見表現為腺體癥狀。吾師閻小萍教授行醫40余年,長期從事風濕病臨床與研究工作,形成了一套獨特的干燥綜合征辨證論治體系。筆者現總結恩師經驗于下,望能管窺老師精論之一斑,以饗同道。
【關鍵詞】 名醫經驗;閻小萍;干燥綜合征;中醫療法
1 補益肝腎是根本
本病多發于40~60歲女性,此乃天癸將絕(或已絕)之齡,其臨床表現為口干、眼干,甚者需頻頻飲水以自救或欲哭而無淚,亦可伴有皮膚干裂、鼻干、齒枯焦黑等,舌質多紅絳,舌面干燥有裂紋,苔少,為一派陰虛津虧之象。因此,閻師指出,治療本病之根本在于補益肝腎。
首先,滋補肝腎陰精為要。唾液為腎所生化,《難經·三十四難》云:“腎在液為唾。”腎陰精不足,必致生化唾液減少,而為口干;肝腎同源,腎陰精不足必致肝精不足,肝開竅于目,在液為淚,肝腎不足,而致淚液不能生化,而見眼干。又“齒為腎之余”,腎氣不足,則不能養齒,故本病常可見牙齒片狀脫落。閻師臨證必以滋補肝腎陰精為先,方用六味地黃丸加味,藥用熟地黃、天冬、石斛、枸杞子、龜甲等,其中熟地黃須重用(常用60 g),陰虛內熱重者則改為生、熟地黃同用。
其次,溫補腎陽為佐。腎陽對津液的生成、疏布起主宰作用,《素問·逆調論》說:“腎者水臟,主津液。”胃“游溢精氣”、脾“散精”、肺“通調水道”,以及全身津液的布化旁達,都要依賴腎中陽氣的蒸騰氣化、升清降濁得以實現;此外,補腎陽之品可防滋陰藥物滋膩之性,且陰陽互根互用,補陽即為補陰,滋陰必須溫陽,正如張景岳所說“善補陰者,必于陽中求陰,則陰得陽升而泉源不竭”。閻師常于滋陰基礎上配伍骨碎補、補骨脂、續斷、杜仲、桑寄生等,使諸藥補而不膩,溫而不熱,動靜結合。
2 補益肺胃是關鍵
補益脾胃在干燥綜合征中有重要意義。涎為口津,為脾胃所化生,“齦為胃之絡”,為胃陰所養,脾胃虧虛,故見口干、舌皸裂、牙齦萎縮、干燥、脫落等癥;脾腎為先后天之本,腎虛常致脾虛,脾虛加重腎虛,脾腎雙補方能獲效。此外,干燥綜合征為風濕病,纏綿難愈,需要長期服用,而祛風濕類藥多為辛溫燥烈之品,日久易傷脾礙胃,須健脾和胃方可持續治療。對此,閻師常從三方面著手:①補益脾氣脾陽,藥用白術、益智仁、補骨脂、炒薏苡仁等;②補益脾胃之陰,藥用山藥、麥冬、沙參、玉竹、黃精、蘆根等;③尚需配伍理氣和胃之品,藥用陳皮、砂仁、木香、千年健、木瓜等。
本病所見皮膚干燥、瘙癢、鼻腔干燥、干咳等癥狀,為肺臟受累。“肺主燥”,本病為“燥痹”,為肺所主;且肺與腎為母子之臟,“虛則補其母”,潤肺即為補腎。閻師指出,開肺氣、養肺陰不可忽視。用藥上,閻師常用菊花、桑葉、白芷、地骨皮、蜜枇杷葉等宣肺氣、開表氣,使水液得行,皮膚得潤,外燥得解;用蜜桑白皮、沙參、麥冬、百合等養肺陰,則內燥可除。
3 祛風除濕、活血通絡以治標
肝腎虧虛,風、寒、濕、熱、燥諸邪外侵,而見關節肌肉疼痛、酸楚等不適。治療上須佐以祛風濕、通絡止痛藥物以治其標,偏于寒者當祛風散寒除濕,多配伍青風藤、海風藤、雞血藤、防風等;偏于熱者又當清熱除濕、行氣止痛,常配伍忍冬藤、絡石藤、知母、秦艽等。
本病常伴見貧血、失眠心悸、肌膚甲錯、唇舌紫黯、肢節青紫等癥狀,此為血瘀之證。其原因在于:①津血同源,津枯則血涸;②外邪侵襲,經絡痹阻,氣滯則血瘀;③病程日久,“久病入絡”,必致血瘀。另外,瘀血導致經絡愈加痹阻,且“瘀血不去,新血不生”,血瘀證的形成進一步導致津虧血燥與風寒濕熱諸邪膠著難去,惡性循環。對此,閻師常配伍澤蘭、澤瀉、炙穿山甲、雞血藤、制延胡索、姜黃等以活血通絡。
4 未病先防、既病防變,預防思想貫始終
閻師反復強調本病治療始終必須貫穿“未病先防,既病防變”的思想。因本病易累及肺臟,引起咳嗽、少痰或無痰、呼吸困難等癥狀,因此,即使尚未出現肺部癥狀,閻師亦常配伍百合、沙參、麥冬等以滋肺陰,白芷、菊花以開肺氣。老年患者因多臟腑虧虛,用藥需兼顧各臟腑,可加百合,既能養陰潤肺,防止病傳入肺,又能入心經,清心安神,預防心臟疾病,老年患者無論有無心肺疾患,均常配伍使用。另外,本病常有淋巴組織受累,表現為痰核或瘰疬,為痰瘀氣郁結所致,閻師用藥常選兼具軟堅散結、行氣化痰之品,如玄參、川貝母等;若大便秘結,數日一行,常選兼具行氣宣肺潤腸之品,如玄參、麥冬、麻仁、焦檳榔、炒枳殼、桑葉、菊花等。
5 典型病例
患者,女,57歲,2007年5月22日初診。2年前出現口干、眼干,平素須頻頻飲水方能緩解,水杯不離,哭泣時無眼淚,夜間因口干咽燥而無法入睡,雙手多關節疼痛,曾就診于某醫院,查:SSa(+),SSb(+),抗核抗體(+),涎腺造影及唇腺活檢均符合干燥綜合征改變,診為“干燥綜合征”,給予雷公藤多甙治療,關節疼痛有所緩解,但口干、眼干緩解不顯?,F證:口干、眼干明顯,平素須頻頻飲水,每日使用滴眼液10余次,雙手關節疼痛,納谷不馨,夜間因口燥咽干難以入睡,大便干,1~2日一行,舌淡紅少津,苔薄而干燥,脈沉略細弦小澀。辨證:脾腎虧虛,寒濕痹阻。治以補腎健脾、滋胃生津、通絡止痛。方藥:生地黃20 g,天冬、麥冬各10 g,沙參10 g,玉竹12 g,骨碎補20 g,補骨脂10 g,續斷25 g,桑寄生25 g,雞血藤15 g,豨薟草12 g,徐長卿15 g,川牛膝、懷牛膝各6 g,知母20 g,炒黃柏12 g,千年健15 g,砂仁10 g,百合30 g,玄參12 g,炙穿山甲10 g。每日1劑,水煎服。
1個月后,患者口干、眼干好轉,夜間仍口干咽燥難以入睡,雙手關節疼痛。上方改生地黃25 g、絡石藤25 g、雞血藤25 g、續斷30 g、桑寄生30 g,去徐長卿、沙參、炙穿山甲、川牛膝、懷牛膝,加青風藤15 g、海風藤各15 g、蘆根20 g、生薏苡仁30 g、炒薏苡仁30 g。1個月后患者口干、咽干緩解,夜間能安靜入睡,關節腫痛基本消失,上方改生地黃40 g、玄參15 g、蘆根30 g、玉竹15 g,加天花粉18 g、葛根20 g、桑枝20 g、山茱萸15 g,去炒黃柏、海風藤。隨癥加減治療半年后,患者口干、眼干明顯好轉,無需頻頻飲水,不再使用人工淚液,關節僅偶輕微疼痛,遂停藥。
按:本案患者年過五旬,天癸已竭,脾腎精氣虧虛,病程日久,風、寒、濕、熱諸邪阻絡,發為本病。治療當補腎健脾、滋胃生津、通絡止痛。方以生地黃、麥冬、天冬滋補腎陰為君;以沙參、玉竹滋養胃陰,骨碎補、補骨脂、續斷、桑寄生溫腎陽,雞血藤、豨薟草、徐長卿、川牛膝、懷牛膝祛風濕、活血通絡止痛,共為臣;佐以知母、黃柏清熱通絡,并制溫熱藥之性,千年健、砂仁理氣和胃,百合、玉竹、麥冬潤肺,防病傳肺,玄參、炙穿山甲軟堅,以防形成痰核瘰疬,為佐藥;且炙穿山甲善走竄,性專行散,能通絡而達病所,川牛膝、懷牛膝引藥下行,且皆具活血通絡之功,共為使。后逐漸加量滋陰潤燥、通絡止痛之品,半年后,患者口干、眼干明顯好轉。
小編推薦優秀醫學期刊 《護理管理》
《護理管理》該雜志開辟有院長看護理、論壇、護理管理研究、??谱o理管理、護理科研管理、護理教育、護理質量管理、人力資源管理、信息管理、醫院感染管理、社區護理管理、護理工作改革、護理工作與法、安全管理、護理經濟管理、國外護理考察、護理管理綜述等欄目,歡迎各位護理同仁賜稿,要求文稿具有科學性和實用性。獲獎情況:中國科技論文統計源期刊;中國科技核心期刊;《CAJ-CD規范》執行優秀期刊;獲第四次全軍醫學期刊優秀編輯質量獎;全軍優秀醫學期刊。
論文指導 >
SCI期刊推薦 >
論文常見問題 >
SCI常見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