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探討臨床醫學檢驗中血液細胞檢驗的質量控制方法。方法:對2018年3月-2019年2月于天津市第一工人療養院體檢者50例進行研究,全部受檢者都進行血液細胞檢測,對體檢者血液中各項指標進行比較,并對影響血液檢測結果的因素進行分析研究。結果:在相同溫度環境中,血液細胞放置2h和5h的檢測指標高于放置0.5h的檢測指標;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使用抗凝劑的比例配置不同,血液細胞檢測指標各不相同,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抗凝劑濃度、放置時間會影響患者的血液檢查結果,因此在臨床上為體檢者進行血液檢測時需適當選擇抗凝劑濃度和放置時間是必要的,從而保證血液檢測準確性。
本文源自中國城鄉企業衛生,2020,35(09):182-183.《中國城鄉企業衛生》(雙月刊)創刊于1986年,由中華預防醫學會、天津市職業病防治院主辦。主要登載宣傳黨的衛生工作方針、政策和法規,普及勞動衛生、環境衛生及食品衛生的專業知識,指導城鄉企業搞好生產促進城鄉企業的健康發展方面的文章。
血液細胞檢驗是一項重要的檢驗項目,無論是內科、外科、兒科還是婦科,都是一種重要的診斷疾病的方式,其檢驗結果可以為臨床診治提供重要依據。日常血液細胞檢測中,最常用的指標:包括血小板檢測、血紅蛋白檢測、紅細胞以及白細胞檢測,臨床將血液細胞檢測統稱為血常規檢查[1]。血常規檢測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對機體的病情有所反映,如果檢測結果出現錯誤,會影響醫生對病癥的判斷,耽誤疾病治療,造成嚴重后果。因此在臨床醫學檢驗中,必須對血液細胞檢驗質量加大控制力度,才能保證診斷和治療的準確性[2]。本文主要分析對血液細胞檢測結果造成影響的關鍵性因素,并對研究結果進行分析比較,從而找到適當的解決措施,現將具體內容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采用我院于2018年3月-2019年2月接收的體檢者進行研究,全部受檢者都進行血液細胞檢測。男性26例,女性24例;年齡23~64歲,平均(31.25±2.37)歲;體重47~89kg,平均(64.43±2.12)kg;血型:O型10例,A型15例,B型15例,AB型10例。體檢者沒有重大精神疾病以及心血管疾病;均有清楚認知,可以配合研究;本研究經過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全部受檢者自愿接受本研究,并簽署同意協議書。
1.2 方法
分別采取50例體檢者的靜脈血液,將受檢者血液實施抗凝劑配置,按配比比例分成A、B兩組:A組的比例為1∶5000,為50份;B組的比例為1∶10000為50份。再次取體檢者靜脈血按照1∶5000的臨床常規劑量稀釋,將其分為3份,1份再分為50等份,在室溫(25℃)下進行儲存,0.5、2、5h時各取出10份進行檢測。并對靜脈血內的血小板、血紅蛋白、白細胞以及紅細胞指標進行詳細記錄[3]。
1.3 觀察指標
觀察所有受檢者的靜脈血在相同溫度下不同放置時間的指標情況以及不同抗凝劑配置比例下血液檢測結果情況。指標主要包括血小板、白細胞、紅細胞以及血紅蛋白四項。
1.4 統計學處理
數據采用SPSS18.0統計學軟件,計數資料以n(%)表示,行χ2檢驗,計量資料以表示,行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 兩組不同比例抗凝劑體檢者血液細胞放置2h后的檢驗結果比較
A組抗凝劑配比為1∶5000,血液細胞各參數指標均低于抗凝劑配比為1∶10000的B組血液細胞各參數指標水平,組間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室溫下1∶5000比例抗凝劑血液細胞不同放置時間檢驗結果比較
在室溫25℃條件下,血液樣本在放置0.5、2、5h的血小板、白細胞、紅細胞、血紅蛋白數值間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依據數據看隨著時間延長,白細胞和血紅蛋白數量增高,5h高于0.5h和2h,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3、討論
血液細胞檢驗在臨床醫學檢驗中占據十分重要的位置[4]。對血液細胞檢驗結果造成影響的因素包括血液標本的采集過程、對標本的處理方式、儀器的差別、人為操作失誤等,其中人為因素是影響血液樣本異常的主要因素。因此,檢驗人員在檢驗當中必須對影響因素做細致排查,使用針對性的質量控制方法來確保檢驗結果的準確性[5]。
表1A組與B組不同比例抗凝劑體檢者血液細胞放置2h后的檢驗結果比較
表2室溫下1∶5000比例抗凝劑血液細胞不同放置時間檢驗結果比較
血液檢驗質量控制活動分為三個環節,包括分析前、分析中和分析后,分析前的質量控制主要是標本采集的問題,例如選用合適抗凝劑、抗凝劑比例及患者姓名等的核對問題,要選用有經驗、有技能、有責任心的人員實施檢驗操作,檢驗人員必須根據有關操作規定嚴格進行檢驗步驟,并對檢驗儀器進行細致檢查,確保儀器正常運行,在獲取血液樣本后及時送至檢驗處;分析中質量控制應該包括日常的室內質控工作及檢驗儀器的定期校準工作,工作人員要對選用試劑完全掌握,并保證實驗藥劑的合格性,同時根據儀器參數使用合適的抗凝劑比例對血液標本做稀釋處理,嚴格控制樣本保存時長和環境,同時對室內溫濕度進行控制,調整室環境,防止環境因素對檢驗結果造成影響;分析結束后,不但要對數據信息做病理判斷,還要按照檢驗結果應用儀器直接繪制細胞直方圖,以此作為后續檢測的基礎。再結合患者具體病情對檢驗結果進行分析,確保診斷科學性[6],最后對檢驗結果進行核對。
本文研究中,為受檢者進行血液細胞檢驗的過程中,對血液標本進行了不同分類,按照1∶5000和1∶10000的比例對血液樣本進行稀釋。抗凝劑使用劑量越多,細胞檢驗結果質量越低;血液稀釋倍數越低,細胞重合缺損越嚴重。臨床上一般采用1∶5000的稀釋劑量,與1∶10000比例的抗凝劑濃度相比,1∶5000抗凝劑濃度不會明顯降低血液樣本中細胞數量,也可以有效控制血小板聚集,繼而有效保證了最終檢測的準確性。同時,1∶10000比例抗凝劑濃度會造成抗凝血細胞停留在高滲作用中,細胞外溶質與細胞水分子出現相互交換,造成細胞滲透壓增高,而稀釋作用中形成的低滲作用會極大增加細胞體積,造成最終細胞參數發生變化。本研究中按照保存時間分成0.5、2、5h,血細胞形態隨著時間改變而變化,血液標本放置時間越久,檢驗準確性越低,顯示白細胞和血紅蛋白隨著時間延長,數值增高。因此想要加強血液檢驗準確性,必須嚴格把控血液標本放置時間和抗凝劑使用情況。
綜上所述,在血液細胞檢驗過程中,抗凝劑配置比會對檢驗質量和檢驗結果造成影響,且血液標本放置時間的長短會影響檢驗準確性。因此,為體檢者進行血液細胞檢驗時,應嚴格控制好抗凝劑配比和血液放置時間,從而確保血液細胞檢驗的準確性。
參考文獻:
[1]姜輝.臨床醫學檢驗中血液細胞檢驗的質量控制方法探討[J].中外女性健康研究,2019(6):30-31.
[2]王春英.血液細胞檢驗質量控制在臨床醫學檢驗中的應用研究[J].名醫,2019(5):145.
[3]裴書英.基層衛生院觀察臨床醫學中血液細胞檢驗的質量控制效果[J].中外女性健康研究,2019(14):195-196.
[4]王富偉.臨床醫學檢驗中血液細胞檢驗的質量控制方法探究[J].臨床研究,2019,27(8):22-23.
[5]王江麗.質量控制方法對血液細胞檢驗的干預分析[J].名醫,2019(8):154.
[6]胡響祥.臨床醫學檢驗中血液細胞檢驗的質量控制方法探討[J].中國繼續醫學教育,2018,10(4):32-34.
論文指導 >
SCI期刊推薦 >
論文常見問題 >
SCI常見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