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文摘要:全球化使世界聯成一個龐大的有機體,局域的影響會很快擴散到整體。我們在享有全球化的成果和功效時,很可能也在增加系統的應力和風險。數千億美元的順差,5千萬噸鋼材的凈出口,世界市場可謂大矣!可一旦美國人囊中羞澀,減少消費,世界需求不振,中國出口立馬萎縮。看似很遠的寒流,眨眼就吹到面前,冷入肌骨。
全球化把世界變成平的,把地球變成一個“村莊”。區域化放大到極致就是全球化。金球化把局域的蝴蝶效應擴展到異國他鄉,把異國風情帶進小橋流水人家。
全球化把美國的金融危機帶給世界各國,把世界經濟拖人危機的泥潭……,各國為此紛紛出籠“經濟刺激”政策刺激經濟復蘇,在成效顯現之后又在研究刺激政策如何“退出”。中國借助積極的財政政策和寬松的貨幣政策,保增長,調結構,擴內需,卓有成效地實現了經濟增長的“V”型回復。
全球化有兩面刃:讓大家共享榮景,也讓眾生共渡危機。在景氣時,人們褒揚全球化之舞;在危機時,人們則轉而質疑和垢病全球化。在危機后,我們對全球化應該有一個更為全面的認識!
1.全球化有多大的推動力,就有多大的沖擊力。
全球化的載體有信息流、人流、商品流和金融流(包括資金流和各種金融產品)。
信息流擁有頂級的流動性。網絡化為信息流洞開了多維空間,全球涌流的信息宛如風流云散。金融流具有極好的流動性。現代金融市場為豐富的金融產品和不斷創新的衍生產品開創了廣泛便捷的渠道。如果說信息流是“氣”態的,金融流便是“液”態的,商品流乃是固態的,人流則是“生”態的。
全球化增加了多少“流動”性,增強了多少流動力,同時也就潛伏著多少野性和破壞力。一旦這些流動性泛濫成災,人們就會窮于應付。全球化為世界增加了廣泛而便捷的聯通性,縮短了人們的時空距離。然而,全球化在順境時具有多大的功效,在“流感”來襲時,就具有多大的傳染性。這次美國金融危機引致的世界經濟衰退就是很好的佐證。
全球化使世界聯成一個龐大的有機體,局域的影響會很快擴散到整體。我們在享有全球化的成果和功效時,很可能也在增加系統的應力和風險。數千億美元的順差,5千萬噸鋼材的凈出口,世界市場可謂大矣!可一旦美國人囊中羞澀,減少消費,世界需求不振,中國出口立馬萎縮。看似很遠的寒流,眨眼就吹到面前,冷入肌骨。
2.全球化既是機遇,也是挑戰。
經濟全球化始于商品全球化、金融全球化,漸人人才全球化、企業全球化的佳境。全球化為每一個人帶來歷史的機會,敞開未來的大門;為每一個企業提供廣闊的世界舞臺,洞開無限的發展空間。
但是,誰能真正把握機遇,誰能在前所未有的激烈競爭中勝出,誰才能最終享受全球化的大餐。否則,全球化帶來的只是挑戰和不幸而已。
國家也是如此。全球化給你一個開放的世界,你得還之以一個開放的國度。外商會近悅遠來,投資會紛至沓來,熱錢會逐利而來……,可你得提供優惠政策,提供廉價的土地,容忍某種程度的排放和資源的耗散……全球化會帶來產業的梯度轉移,問題是你將把什么菜撿到籃里?撿菜的過程就是一個產業分化和經濟結構形成的過程,就是國際分工的過程:有的國家趁勢成為世界金融中心,有的國家一舉成為世界工廠,有的國家借機逐鹿世界辦公室……中國改革開放以來最大的成就之一是“中國制造”。“中國制造”制造了輝煌,也制造了不少麻煩和問題。“中國制造”必須轉向中國自造,從為洋人做嫁衣裳到更多地為國人制造暢銷品,把過剩產能轉向農村,轉向“城鎮化”的基礎設施和配套產品。“中國制造”必須轉向中國智造。最好的轉化過剩產能的途徑是提升產能,劍指高端;跳出低水平重復生產、惡性競爭的紅海,直掛云帆濟藍海一一開拓全新的更大的價值空間。
中國要化挑戰為機遇,必須把調結構放在首位,把擴內需置于要沖。經濟增長則是隨之而來的因變量。因為中國處于加速工業化和城市化的發展階段,GDP增速一般是不會低的,完全不必再大“保”其駕。明智的做法是穩增長,常常要提防地方政府的投資熱、提防通貨膨脹、提防經濟過熱!
3.比特加速全球化的進程,金融加劇全球化的風險網絡時代加速了全球化的進程。當網絡搜索成為一種時尚的生活方式,全球化也如人們早晚面對的三屏(電腦屏、彩電屏、手機屏)一樣變得觸手可摸。如果說豐富的比特之于全球化頗具加速效應,金融杠桿之于全球化則富有放大效應。金融杠桿不僅激發并放大了全球化的能量,也積聚并放大了它的風險。
美國的住宅貴也罷,賤也罷,本與世界其它各國了無關系。可一旦它被債券化之后,從次級貸款衍生出一系列頗具創意的金融衍生品,事情就完全不一樣了,事態就演變得一發不可收拾。次貸引發美國金融危機,迅速全球化為席卷世界的金融風暴,進而誘發全球性的經濟危機。中國在金融領域雖然幸免于難,但出口通道卻間接受到重創。
金融有多大的創造力,就有多大的破壞力。金融杠桿的魔力來自四個方面:一是金融體量大。外匯的日均交易量高達3萬億美元,股票年交易量逾百萬億美元,2008年全球債券余額達到86萬億美元,場外利率衍生品(叮C)余額達到458萬億美元。
金融體量遠遠大于實際經濟體量。二是反應速度快。三是衍生產品多。四是關聯性和隱蔽性強。
太極生兩儀。美國要去杠桿化,因為美國人把金融杠桿玩得太瘋,杠桿率玩得太高,風險太大。
“兩房”曾經玩到60倍,投資銀行玩到30倍。中國則應杠桿化。我們的金融杠桿還未充分發揮作用,住房公積金還遠未發揮乘數效應。我們應該倒過來想、倒過來汲取經驗教訓:金融有多大的破壞力,就有多大的創造力。中國應有健康的“兩房”、“三房”,也學學美國人,玩玩金融杠桿,只是不要玩到60倍,甚至不玩到20倍,還有什么可怕的呢?
4.全球化不同情弱者,適者生存,強者發展。
在全球化的浪潮中,只有強者才能駕馭潮流,得心應手。商品可以攻城略地,技術可以斬關奪隘,資本可以搶灘稱雄,信息和文化同樣可以洗腦掠色。強國會竭力借助全球化的力量壓抑甚至取消弱國的貿易壁壘,而自己在必要時總會悄悄祭起貿易保護的旗幟。技術強大自會打技術牌,資本雄厚自會打資本牌。
中國在制造業領域看似強大,但只是處于“微笑”曲線的下方,靠加工、代工,消耗資源、能源,通過出口取得一點微薄的收益,上游的研發設計,下游的營銷通路大都假手他人,肥水外流;到頭來,還背上一個“高排放”、污染環境的惡名。我們用制造品去交換美國的金融品(國債),把血汗掙來的“順差”又借給美國人消費揮霍。吃盡虧,到頭來還落了一個“高儲蓄”的不是;美國人享用了“中國制造”的價廉物美,反倒無理地數落人民幣為什么不升值!
強國的貨幣流通為世界貨幣,強國的語言流行為世界語言。強國的文化也橫行世界,擁有壓倒的優勢。中國要爭取貨幣話語權、產業話語權,就必須自強不息,努力增強實力。只有發展了,才有發言權。在全球化浪潮中,國力是基礎,只能以內需為體,出口為刃,而不能本末倒置,過于依賴出口市場。
5.全球化時代呼喚全球責任。
當個人不得不進行全球化思考,當企業不得不駕馭全球化軒轅,當國家不得不順應全球化潮流,全球責任便應運而生。
僅僅考慮氣象問題是不夠的。排了多少二氧化硫、煙塵和粉塵,只會造成酸雨,影響有限時空的氣象。排了多少二氧化碳、多少溫室氣體,則是絕頂要緊的大事,事關氣候問題,涉及生態大時空,關乎人與自然的可持續發展!
全球化的企業必須承擔全球性的社會責任。在環境層面,就是保護自然生態,節能降耗減排,發展低碳經濟、循環經濟,承擔氣候責任。在社會層面,就是保護社會生態,尊重勞工權益,遵守商業道德,促進社區和諧,承擔慈善救助責任。在經濟層面,就是保護產業生態,與上游建立戰略資源關系,與下游發展戰略客戶聯盟,努力打造一條共生共榮的產業鏈,實現合作共贏。
世界各國特別是有影響力的大國要進一步達成后危機時代的全球化共識。貿易保護主義不可取,全球生態(包括自然生態、國際社會和產業生態)責任不可輕。各國不可能自掃門前雪,必須共管南北極地冰。金融創新、金融秩序和監管不再是哪一國的內務,金融杠桿稍動干戈就會影響到全球。
負責任的大國必須善用權力。美國前財長曾大言不慚:美元是我們的貨幣,但卻是你們/世界的問題。
既然如此,美國必須負責任地解決自己的貨幣生出的世界問題!
中國要鐵肩擔責任,金針繡全球。這個金針就是孫大圣的金箍棒,就是政策杠桿、金融杠桿和科技杠桿。我們要用這三大杠桿應對全球化,撬動全球化,駕馭全球化
論文指導 >
SCI期刊推薦 >
論文常見問題 >
SCI常見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