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摘要:本文將流通創新內涵分解為流通規模、流通效率、信息技術(信息化水平)、流通結構和流通渠道五個不同的維度,并基于2005-2017年全國層面、東中西三個不同地區的面板數據,就流通創新對城鎮居民消費升級的影響及其區域差異性進行了實證研究。
關鍵詞:流通創新 城鎮居民 消費升級 區域差異性 面板數據
《商品與質量》(消費研究)自創刊以來,以“關注政府的關注、關注市場的關注、關注百姓的關注”為主旋律,以“共筑質量信譽、美化人民生活、繁榮市場經濟”為目標。
引言
流通產業作為連接生產商和消費者之間的供應鏈核心通道,已成為我國國民經濟能否高質量發展的關鍵。在經濟增速下行的背景下,如何通過流通產業的創新發展來實現居民消費升級,并進一步借助于消費升級助力經濟高質量增長已成為當前政府面臨的主要問題。居民消費升級兩個重要陣營是城鎮居民和農村居民,相比較而言農村居民消費升級步伐相對遲緩,對經濟高質量增長的貢獻度較低。所以,要發揮居民消費升級促進經濟高質量增長,首先就要從城鎮居民消費升級入手,因此,研究流通產業創新對城鎮居民消費升級的作用就顯得尤為重要。在實踐中,流通創新對城鎮居民消費確實發揮了積極作用,但由于我國區域發展的不平衡,流通創新對居民消費升級的影響作用可能會呈現異質性。針對這種情況,本文將從流通創新促進城鎮居民消費升級入手,并基于我國地區發展不平衡性,深入剖析流通創新對城鎮居民消費升級的影響及其差異性,為政府部門制定客觀合理的政策措施提供決策參考。
全文結構安排為:第一部分為流通創新概念的界定,并初步分析我國城鎮居民消費現狀;第二部分對流通創新促進居民消費升級的相關文獻進行綜述;第三部分采用實證方法就流通創新對我國全國層面和東中西三個不同地區城鎮居民消費升級的區域差異性進行詳細分析;最后為結論。
流通創新與我國城鎮居民消費現狀
(一)流通創新概念的界定
關于流通創新的界定仍然存在較多的爭議。產業經濟學認為,流通創新是產業創新的外化(姚嘉,2017),流通創新主要表現為流通業內部結構的不斷升級。企業微觀組織論者認為流通創新是流通企業的技術和服務創新,重點應該關注商流、物流、信息流和資金流的整合,實現流通產業的優化(周珺,2017)。與之不同的是,政策論者認為,流通創新應該是指流通技術創新、管理創新和政策創新,通過技術創新、管理創新和政策創新來實現流通產業自身的結構優化和轉型升級。除此之外,還有一些學者認為,流通創新應該包括流通規模、結構和效率的優化(Robert,2010),甚至還有學者認為流通創新不應局限于規模、結構和效率三個維度,還應該包括制度創新、組織創新和政策創新,以及信息技術發展所帶來的信息化水平的提升對流通效率和流通結構的影響(楊水根和王露,2018)進而帶動流通產業升級和優化。
顯然,關于流通創新的界定,不同學者有不同的觀點,且都具有一定的合理性。筆者認為,技術創新主要源自于信息化水平的提升對流通產業產生的助推作用,而管理創新和政策創新分別源于流通產業內部和外部,且作為外部層面的政策創新是很難通過流通產業自身的努力達成,因此,要實現流通創新,更多應該歸屬于流通產業內部規模、效率的創新,以及借助于信息化水平、管理創新和政策創新的外部推動實現流通產業結構和流通渠道的優化。因此,本文基于現有研究,在流通創新不同界定的基礎上,將流通創新定義為流通規模、流通效率、信息技術(信息化水平)、流通結構和流通渠道五個維度,通過五個維度來實現流通產業內部結構的優化。
(二)我國城鎮居民消費發展現狀
經過改革開放40多年的發展,我國經濟發展和居民生活、消費水平得到了顯著提升,社會消費品零售規模不斷增長。尤其是近五年,在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背景下,消費驅動經濟高質量增長的態勢更為明顯,且居民消費呈現良好發展態勢,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由2013年的242843億元增長到2017年末的366262億元(如圖1所示),增長50.8%,平均每年增長10.2%。
進一步從城鎮居民社會消費品支出占比和增長速度來看,近五年都出現顯著增長,其中,2017年城鎮居民的社會消費品支出增長幅度更為突出,消費品零售額達到314290億元,同比2016年增長10.0%。按消費品零售種類來看,糧油、食品、飲料、煙酒類零售額同比2016年增長9.7%,服裝、鞋帽、針紡織品類同比2016年增長7.8%,家用電器和音像器材類同比2016年增長9.3%,家具、建筑和裝潢等享受型消費支出增長超過10%,分別達到12.8%和10.3%,通訊類增長幅度達到11.7%,文教娛樂和醫療保健類消費支出增長幅度較快,分別達到9.8%和12.4%。從數據來看,居民消費結構得到不斷優化,消費增長開始由傳統的生活必需品需求朝享受型和發展型消費方向邁進。
在居民收入水平不斷上漲背景下(2017年實現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6396元),居民消費水平也由量變朝質變發展,其中,2017年的城鎮居民人均消費支出24445元,相比2016年同比增長5.9%。從城鎮居民消費支出金額和消費結構構成來看(見圖2),教育文化娛樂、醫療保健和交通通訊類支出總占比達到32.9%,從單項支出來看雖然并沒有排列第一,但相比食品煙酒(煙酒應該并不能完全歸入生活必需品,至少有一大部分應該歸入享受型消費)和以往的占比,已出現非常顯著的提升,而食品煙酒和衣著支出的占比相比以前已經出現了較大程度的下降。
因此,無論是從城鎮居民社會消費品支出情況來看,還是不同種類的社會消費品零售情況和構成來看,我國城鎮居民消費已經發生了顯著變化,已經開始由原先的以食品等生活必需品為主導的生存型消費向文化娛樂、醫療健康等享受型和發展型消費轉型,無論是消費規模,還是消費質量都得到了明顯改善,消費升級正在持續推進。
流通創新與居民消費升級相關文獻綜述
從當前研究來看,關于流通創新與居民消費升級之間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流通業發展對居民消費需求和消費結構的影響。國外的Bob Saint(2009)的研究指出,信息技術的發展有利于降低流通中的物流成本費用,而組織創新則能夠降低產品銷售價格,從而能夠進一步激發消費者購買商品的活力,擴大消費規模的同時也能夠在很大程度上提升消費質量。因此,他認為流通創新發展可以借助于信息技術和支付工具的創新不斷降低零售商的流通成本,增強消費者的購物便利性,最終提升消費者滿意度。國內的鄭維校(2010)研究認為,流通規模和流通結構在一定時期內能夠影響居民消費結構和消費需求,反過來消費結構和需求的變化會對流通業的發展起到反饋作用,兩者相互影響、相互促進。郝愛民(2011)研究了流通業發展速度和規模與居民消費需求之間的關系,研究認為流通發展速度和規模對居民消費結構和消費方式具有積極推動作用,能夠助力居民消費升級。
論文指導 >
SCI期刊推薦 >
論文常見問題 >
SCI常見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