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衛健委發布了《北京市促進護理服務業改革與發展實施方案》,其中明確,到2020年,全市注冊護士總數達15萬,基層醫療機構護士總量超過3萬,每千人口注冊護士數達6.1人。
明年全市醫護比將不低于1:1.30
方案提出了到2020年達到的目標,其中包括:護理服務體系健全完善,以機構為支撐、社區為平臺、居家為基礎的護理服務體系基本建立;覆蓋急性期診療、慢性期康復、穩定期照護、終末期關懷的護理服務格局基本形成。護理服務業快速增長,護理產業規模顯著擴大。全市注冊護士總數達15萬,每千人口注冊護士數達6.1人,全市醫護比不低于1:1.30。護士隊伍結構不斷改善,全市具有大專及以上學歷的護士占比不低于75%,中高級職稱護士占比不低于15%。基層醫療機構護士總量超過3萬。同時,形成一支由護士和輔助型護理人員組成的護理從業人員隊伍,從事老年護理、康復護理、母嬰護理等的護理人員數量顯著增加。同時,護理服務供給更加合理。醫療機構護理服務有序合理,分工協作更加緊密。護理院、護理中心、康復醫療中心、安寧療護機構等接續性醫療機構數量增加,康復護理、老年護理、殘疾人護理、母嬰護理、安寧療護等服務供給不斷擴大,社區和居家護理進一步發展。優質護理服務全覆蓋,護理學科建設得到加強,專科護理水平不斷提升。康復護理、中醫護理、老年護理、母嬰護理、居家護理和安寧療護等服務能力有效提高,群眾獲得感顯著增強。
今年二級以上醫院優質護理服務全覆蓋
方案還提出,要進一步擴大優質護理服務覆蓋面,要求在今年底,二級及以上醫院優質護理服務全覆蓋,2020年底一級及以上醫院優質護理服務全覆蓋,在各級各類醫院中全面推行住院患者責任制整體護理,并充分利用移動護理、互聯網等技術,創新護理服務模式,為患者提供全流程、無縫隙、專業便利的護理服務。門急診、手術室等非住院部門要結合工作特點,通過加強環境管理、優化服務流程、細化宣教內容、深化服務內涵等舉措,開展優質護理服務。
同時,本市還將逐步推進延續性護理。例如,在三級醫院試行并逐步推廣“出院評估”項目,對具有較高再入院率或醫療護理有較高需求的患者制定出院護理計劃,內容涵蓋轉診建議、慢病管理、用藥及康復指導等;支持有條件的醫療機構建立醫院-社區-家庭聯動機制,將護理服務延伸到社區和家庭。接續性醫療機構和基層醫療機構要積極為上一級醫院診斷明確、病情穩定的術后康復患者、慢性病患者、晚期腫瘤患者以及失能失智、完全不能自理的老年患者及殘疾人等提供接續性護理服務。
此外,本市將鼓勵醫療聯合體內二級以上醫院通過建立護理聯合團隊、一對一傳幫帶、開展社區護士培訓等形式,幫扶帶動基層護士提高護理服務能力;三級醫院要推動優質護理資源下沉,探索大型三級醫院優質護理團隊通過開展遠程護理會診、慢病專項管理、專科護理等方式幫扶帶動接續性醫療機構和基層護理服務能力不斷提升。通過建立醫院-社區聯動示范項目,真正將基層醫療衛生機構服務能力提升納入醫療聯合體考核指標。
績效、職稱等向基層護士傾斜
方案稱,醫療機構要建立健全護理人員管理制度,從護士崗位設置、收入分配、職稱評定、管理使用等方面,對編制內外人員統籌考慮。同時,要完善護士績效考核指標體系,突出崗位職責履行、工作量、服務質量、行為規范、醫療護理質量安全、醫療費用控制、醫德醫風和患者滿意度等指標,并將考核結果與護士崗位聘用、職稱晉升、個人薪酬掛鉤,做到同工同酬、多勞多得、優績優酬,形成有激勵、有約束的良性競爭機制。此外,要在教育培訓、績效分配、職稱晉升等方面,向基層護士傾斜,提高基層護士待遇,調動基層護士的積極性。
市衛健委提出,將護理信息化建設納入本市醫療衛生信息化頂層設計一并考慮,探索建立多方合作的護理健康服務模式和信息共享機制,推動機構間護理工作有效銜接,推動適應行業需求的護理信息化建設,提高護理效率和管理效能。同時,支持護理服務與互聯網融合發展,推動護理領域生活性服務業態創新,積極發展智慧健康護理等新型業態。
論文指導 >
SCI期刊推薦 >
論文常見問題 >
SCI常見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