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統計發展論文
作者:邱瓊 單位:國家統計局核算司
我國環境統計的發展歷程
從上世紀50年代起,我國就有國土、氣象、礦產等方面的統計。1979年,國務院環境保護領導小組辦公室組織了對全國3500多個大中型企業的環境基本狀況調查。1980年,國務院環境保護領導小組與國家統計局聯合建立了環境保護統計制度,主要是針對工業企業環境污染排放治理方面的統計,涉及生態環境建設和保護統計的內容較少。此后,國務院相關部門(如水利部、農業部、國土資源部、建設部、衛生部、鐵道部、交通部、國家海洋局、國家林業局、中國氣象局、中國地震局等)的統計制度中也陸續添加了有關環境保護內容,并逐步納入國家統計范圍。各地方、各部門除執行國家的統計制度外,還搜集一些本身所需要的其它有關環境統計數據。
從1981年開始,國家環保局每年編制環境統計年報資料和環境統計分析報告。自1989年起,國家環保局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第十三條規定,開始編制和發布《國家環境狀況公報》。1995年6月15日,國家環保局頒布了《環境統計管理暫行辦法》,這是關于環境統計的第一個法規性文件;之后又制訂了《國家環境保護局局內環境統計工作管理辦法》,加強了局內各職能機構對環境統計工作的管理。1999年,國家環保總局重新修訂局內環境統計管理暫行辦法。目前環境統計調查的主要手段是環境統計報表制度。為了縮短統計資料的上報時間,提高數據質量,各級環境保護部門每年都要定期召開環境統計工作會議。
2001年,國家環??偩种朴喠?ldquo;十五”環境統計報表制度和環境統計專業報表制度。“十五”環境統計報表擴大了環境統計調查范圍,改進了統計指標體系,調整了工業污染源重點調查單位的篩選辦法,適當增加了對重點工業污染源的統計調查頻次,提高了數據的質量和分析利用水平。“十五”環境統計專業報表制度增加了環境污染治理投資情況、年度環保計劃完成情況、“兩控區”污染控制情況、生態功能保護區建設情況以及農村污染治理情況等內容,其中指標有所增刪,反映了“十五”期間環境管理的發展進步。截至2002年底,我國環保系統共設立11798個機構,環保系統共有從業人員154233人。
2003年12月10日,國家環??偩职l文,對信息統計工作提出新的要求。如:修訂《環境統計管理辦法》,改革、完善統計指標和方法,開展“三表合一”試點工作等(為統一企業污染源調查數據,國家環??偩譀Q定將環境統計、排污申報登記和排污收費制度污染源調查合并進行,簡稱“三表合一”)。
我國環境統計存在的問題
盡管環境統計工作在我國開展已經二十余年,取得了重大進展,但仍不能適應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需要,環境統計工作面臨諸多問題。主要表現在:機構設置不健全,統計基礎薄弱。作為制定統計規范、管理全國統計工作的政府部門,國家統計局是綜合管理、協調指導環境統計工作的主要機構,并負責各有關部門的統計方法制度的審批。國家環境保護總局既是制定環境政策的機構,也是收集環境統計數據的主渠道。但即便是在這兩個部門,從事環境統計的工作人員也屈指可數。環境統計機構設置不健全,環境統計工作缺乏相應的組織保障和必要的人力、物力、財力支持。就全國而言,由于環境統計的技術性較強,統計系統嚴重缺乏適應這一工作的人員;而地方統計人員往往身兼數項統計業務工作,更難以綜合管理、協調指導環境統計工作。環境統計工作的開展可謂步履艱難,基礎薄弱。
指標體系不健全,缺乏協調性和完整性。目前我國環境統計尚未形成一個完整的體系。沒有一套綜合的、統一的、切實可行的包括環境、資源、生態在內的環境統計指標體系,缺乏對環境統計的統一要求和規范,在各部門業務工作基礎上建立的含有環境統計內容的制度不成體系,相互間的協調、銜接不力。涉及環境統計的內容分散于各部門統計業務中,其間重復、交叉和遺漏等現象并存,指標的名稱、概念、口徑、范圍不一致,可比性差,標準化、規范化程度低。涉及環境統計內容的各專業缺乏協調合作與管理,相關的統計內容未能形成完整的環境統計信息體系。統計數據質量不高,不能滿足可持續發展的要求。我國的環境統計工作,一方面由于統計人員缺乏、環境統計業務素質低、報表周期長等因素影響了環境統計數據的質量;另一方面由于環境統計數出多門,調查方法單一,指標體系不完整,導致環境統計資料時效性、綜合性、共享性都不高。此外,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出現了許多新的環境問題,卻沒有能夠及時設立新的環境統計指標來反映,特別是反映環境壓力和環境成本方面的統計指標,反映資源耗減和生態價值方面的指標以及環保產業指標,等等。這一切,都遠遠不能適應我國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的需要。
指標體系缺乏系統設計,國際可比性差。從國外環境統計研究的總體情況看,一般都從開發環境統計框架體系開始,這是一個符合規律的研究過程。當前我國環境統計尚處于摸索和積累經驗的階段,還沒有建立系統的環境統計研究框架,表現為數出多門,數據重復和不足并存,指標之間缺乏內在聯系,且沒有與現行經濟指標連接。這種狀況不利于環境統計研究的深入進行,也不能滿足我國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的要求。統計部門和環境工作者需要加強基礎研究以及各部門的溝通和協調工作,加大環境統計指標體系系統設計的研究力度,為實踐提供更多方法論的指導,以便根據調查方法的不同特點和具體調查對象的不同屬性采用適當的手段,避免盲目性,增強針對性和時效性,進而改進環境統計數據質量,提高我國環境統計數據的科學性和國際可比性。
總之,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環境統計工作雖然取得了重大進展,但由于歷史原因,仍然存在很多問題,同時面臨許多新出現的問題,可謂任重而道遠。但只要我們深入研究我國環境統計的特點、問題及原因,對癥下藥,認真解決,從機構設置、人員保證、經費保障、指標系統設計、部門合作等方面入手,積極借鑒國內外研究成果和先進經驗,發揚求真務實、開拓進取和艱苦奮斗的精神,我國的環境統計工作必將邁上一個新臺階,環境統計數據質量必將有一個大的改觀,既能夠更好地為決策部門服務,又能夠更好地起到信息咨詢監督作用,為我國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奠定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