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課程改革論文
本文作者:高妍 單位:唐山職業技術學院
高等職業教育主要是培養面向生產和社會實踐第一線的實用人才,其根本職能是面向行業企業培養高素質技能型人才和提供實用技術服務。唐山職業技術學院畜牧獸醫專業在七年的教學實踐和專業建設過程中始終堅持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并根據市場人才需求情況調整專業人才培養計劃。本專業人才培養計劃經歷了側重獸醫、畜牧獸醫并重和以動物疾病防治為主線,兼顧畜禽養殖,突出飼料獸藥營銷三個階段的變化。同時我們根據調整的人才培養計劃對課程體系和內容進行了改革。
一、課程改革的指導思想及依據
以社會需求為目標、技術應用能力的培養為主線設計教學體系和培養方案;以“應用”為主旨和特征構建課程和教學內容體系,基礎理論教學以應用為目的,以必需夠用為度,專業課加強針對性和實用性;實踐教學的主要目的是培養學生的技術應用能力,在教學計劃中占有較大比例;產學結合、校企合作是培養技術應用性人才的基本途徑。構建教學體系過程中力求做到:(1)把培養適應社會和人的發展需求的,在生產、建設、管理、服務第一線工作的高等技術應用型專門人才作為教學的基本目標;(2)以畜牧獸醫相關職業或職業群的職業能力和綜合素質的培養作為進行教學的基礎,作為設計課程和相關教學環節、選擇教學手段和方法的依據;(3)學歷證書和職業資格證書并重,學完規定課程之后可以獲得國家主管當局認可的在勞務市場上從業的能力和資格證書;(4)關注學生的全面發展,既為學生將來就業做準備,又為學生自我發展做準備、還為學生將來履行公民職責做準備。
二、理論課程體系的改革
(一)以就業為導向,改革和重組課程體系
以就業為導向,提高就業率,是高職教育的核心目標,因此在課程體系的構建上,必須充分體現以就業為導向。課程的設置要充分體現以學生為中心,反映社會對畢業生知識、能力、素質的要求。在課程改革中打破“小本科”的學科型教學課程體系,建立起新的、符合高等職業技術教育教學的課程結構體系。即圍繞行業生產一線的實際需要,盡量地保證培養學生的可持續發展潛力和就業需要能力而進行課程結構體系的建設。根據市場的需求,淡化獸醫與畜牧專業的學科界限、突出實踐性和操作技能,使學生掌握先進實用的畜禽飼養管理技術、畜禽常見疾病防治技術和畜禽良種選育與繁殖技術。
1.壓縮、重組文化基礎課。本著基礎理論教學以“必需、夠用”為原則,我們壓縮了文化基礎課的門類及學時數,并對相近課程進行重組。如計算機類課程去掉了“VFP程序設計”,且“計算機基礎”課縮減為68學時;英語由原來的三個學期變為兩個學期,數學由兩個學期壓縮為一個學期;化學課程縮減了一半;將“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合并;把“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重組為一門課。這樣,學生即掌握了基礎知識,又可獲得較多的課外學29習時間。
2.專業基礎課及專業課的調整。為加強專業課教學的針對性和實用性,我們調整了課程結構,更新部分教學內容。我們根據畜牧獸醫行業發展的需要,將專業理論教學時數適當削減,把一些相關課程縮減合并為綜合性課程,并將那些應用不多的理論課程內容大幅削減為一些章節或部分,整合到相關課程中。環境衛生課縮減為30學時;增設中獸醫課;動物普通病中的產科學抽出與繁殖學、遺傳育種學重組;家畜傳染病學學時數縮減;動物防疫與檢疫與獸醫法規合并;家禽生產與豬生產合并。在教學內容上,剔除陳舊和重復的教學內容,增加本專業科學發展最新動態、最新成果等內容,充分體現專業人才培養工作中教育內容的全面性。通過課程的綜合和整合,實現課程結構的合理化。我們對原教學計劃中的家畜遺傳育種學、家畜繁殖學課程開設的合理性進行了分析:從行業上講,畜禽育種技術的工作崗位相對較少,即使是普通高等教育的本科生,畢業后在本行業也多數從事的是畜禽生產技術、獸醫臨床技術的工作,作為高職高專教育的畢業生更是如此。從教學效果上看,原計劃重在講畜禽繁殖與育種理論,但高職學生基礎差,聽不懂,同時學生動手能力也不強。經過分析,我們將兩門課程合并,減少了原理和理論的內容,增加操作技術內容,并加入產科學部分內容,開設“動物繁育技術”課程,使教學效果大為改善。根據近年來養殖業中畜禽普通病的發病率相對比流行病、群發病的發病率低的特點,我們對畜禽疾病防治技術方向的課程進行了重新組合。將外科病、內科病和產科病的一部分內容調整為一門“動物普通病”課程,學時數縮減為120學時。隨著有機畜牧業日益受到重視,使用中草藥防治動物疾病將在行業內越來越重要,為此我們開設了“中獸醫基礎”課程,并以學生掌握一定的中獸醫臨床知識為度。隨著人們生活水平提高,寵物養殖數量上升,隨之而來的是寵物保健業人才需求增加,為此我們新開設了“寵物保健與疾病防治”課程,以適應學生擇業時的需要。
3.開設選修課。為體現人文社會科學與專業技術教育相結合,為了達到優化學生知識結構,發展職業綜合能力,培養一專多能實用型人才的目的,我們在保證專業理論教學課時的前提下,開設了一些選修課程(包括公共選修課和專業選修課),如應用寫作、實用口才訓練、網絡技術、創新能力、市場營銷等,使學生適應多種就業渠道,在更大的范圍內擇業。如“創新能力”課程旨在著力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和創業意識,使學生的市場競爭能力得到提高。
4.減少總課時。減少總學時數,給學生留出較多的自學時間,輔導學生自己閱讀課外資料,自行參加校辦牧場和周圍農戶養殖場的生產活動等等,以滿足學生的個性發展要求,充實學生知識,提高學生技能。
(二)教材改革與建設
根據專業教學改革的需要更新教材內容,本著繼承與發展相結合的原則,簡化理論性過強、刪減學科間交叉重復的內容,增添有助于開發學生創造性思維和與實踐緊密相關的內容。積極開展教材評價,在教材編排上,盡量與面向21世紀教材和高職高專規劃教材相統一,突出融知識、能力、素質教育為一體的特色,加快教育信息化建設。
三、實踐教學的改革